马营墩,汉阳城?从风烟中走来的城堡

宋轩

<p>马营墩</p><p>沃野牛羊壮,胡人斗酒狂。</p><p>几番为战场,此地是汉阳。</p><p><br></p><p>我一直以为,民乐县南丰镇马营墩村,是古代一个养马的所在,甚至是整营建制的军民。有马自然有部队,有部队自然会有军事设施,所以有了墩。何为墩?古城墙,角楼,烽燧等等的遗址遗存,皆可成墩。</p><p><br></p><p>带着一种无尽的遐想和猜测,我走进马营墩村。</p><p><br></p><p>村址在南丰镇政府所在地东南五公里处,村寨散布,民房低矮,彻彻底底一个烟火人家的小村,宁静,祥和,全无战争的痕迹和烟云。但它距军事重地扁都口不足十里,距曾经的月氏和匈奴王城永固古城不足二十里,东据焉支山,西傍祁连山,处在战略缓冲地带。这便为这个小村饱受战火欺凌、土匪侵扰埋下了忧患的伏笔。</p> <p>马营墩村据守焉支山和扁都口,曾是一片肥美原始的牧场。祁连山茂密的森林,丰茂的草场,覆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养育着这里的乡民和牛羊。即便是现在,毗邻这个村的冰沟、铁城等村,依旧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冷凉阴湿的气候,平坦便捷的地域,广阔开放的视域,居中四向的位置,使她成为了一代英豪霍去病设立哨卡的理想之地。</p><p><br></p><p>史书记载,民乐县永固古城曾是游牧民族乌孙、月氏、匈奴的行宫。长达千年的统治,这里飘荡着悠悠牧歌,和青稞美酒的醇香。这是公元前110年前的事了。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中原的封建文明远没有触及到这里的牧场和牛羊,这里上演着游牧民族野蛮残暴的部落文明。他们征伐异族,内讧夺权,血雨腥风,杯弓蛇影,在纵横上千公里的祁连山下,弯弓射月,牧马扬鞭。乌孙,月氏,匈奴,争先上演着杀伐攻占的历史悲剧。他们捧着敌人首领的头颅制作的饮器喝酒,搂着掳掠来的妃子跳舞,他们没有人伦秩序,没有儒道礼教,有的,是占有,是残暴,是杀戮。这一切,就在永固古城上演,马营墩,则充当着永固王城残暴故事的护卫,大批的刀客和军马,驰骋在这片广阔的沃野。</p> <p>祁连山的牧场养肥了这里的牛羊,牛羊的鲜血膨胀了游牧民族的野心,他们觊觎中原的富庶,向往长安的繁华。他们的骑兵长驱扁都口和乌鞘岭,直捣中原,掳掠人口和牛羊。终于,沉睡的羔羊忍无可忍,他们一夜长出了利剑一样的双角,大汉天子刘彻把这双利剑赐予一代英杰霍去病。这个只有弱冠之龄的军事天才,奇兵突袭,一举击溃匈奴,留下他们世代盘踞的焉支山,世代放牧的祁连牧场,风一样的消失在漫漫河西。霍去病接管了永固城,接管了这里的军事设施,重新整备军务。他在焉支山下设立了远征的后勤基地军马场,留下部分人马养育和训练马匹,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马营墩,是他在此设立的烽燧和哨卡。他的马场疆域,从青海鄂博镇以北的扁都口到永固古城,从巍峨高耸的焉支山以西,全部养育着他珍贵的汗血宝马和大宛马。马营墩的哨卡,屯驻着鹰一样的军士,时刻巡视着扁都口、焉支山、玉带河一带的风吹草动。</p><p><br></p><p>公元前110年,包括马营墩在内的民乐全境,划入中原版图。</p><p><br></p><p>历史烟云,分分合合。明代以前,这里是兵营,是城防,而非村庄。这里没有村民,只有部队,和供给部队的役工和家属。</p> <p>历史迅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后的五胡十六国,这里政权几经更迭,但还在传统意义的中原版图。公元300多年,匈奴的余蓄乘乱重新崛起,临松卢水胡人菹渠蒙逊陈兵称帝,另立王朝,一路征伐,建立了强大的北凉王国,也开始了他和青海乐都一带另一支匈奴部落秃发傉檀的血雨征伐,战争互有胜负,永固城的牛羊和人口,不止一次的被冲出扁都口的敌军掳掠洗劫。史书载,当时民乐疆域设立汉阳县,属祁连郡统辖,而汉阳县旧址,正在现在的马营墩村。现在马营墩村一户民宅的庭院里,高高矗立着一座高尽十米,周围尽五十米的土墩,墩下立“汉阳台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保护部门记载,此地当为汉阳城城桓所在地,或为烽燧,但乡民李生元老先生说,此墩并非汉阳城城桓,而为岳飞庙旧址,土墩原是岳飞庙的地基,汉阳城城墙在此墩以北,已不存在。并说汉阳城有门两个,南北相通,有墩叫大墩,大墩前面还有五个小墩,插旗五面,分别代表扁都口、冰沟等祁连山的五个山口,哪路山口有兵患,便放倒代表哪路山口的大旗,远在永固的守兵即可看到,立即起兵支援。墩的位置在村子北面, 50年代尚在。老人的说法有道理,没有改变马营墩哨卡的属性。但汉阳城是公元300多年的历史,岳父庙是公元1000年后的历史,相隔700年,城址几移,难有定论。倒是那几个插旗的墩子,毁于文革,甚是可惜。</p> <p>《清一统志·甘州府》载,马营墩堡“本朝初设守备,今改都司”。清志中的马营墩堡即现在的南丰镇马营墩村。守备是明清两朝的武官名称,主要职责是负责某一城镇的防御,清代为正五品,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乡武装部部长。都司高于守备一个级别,相当于县武装部部长。</p><p><br></p><p>王登学先生在他的考察日记中说,马营墩营估计是清代设置,马营墩大墩其实就是一个烽火台。他查证资料说:1667年,清廷在永固城设立“永固城协”,提升王进宝为副将,统辖永固周边的大马营、黑城营、马营墩营等地。当时的永固城协相当于地级军分区,营相当于县武装部。</p> <p>马营墩还遭遇过两次大的屠城事件,均来自青海的匪兵。李生元老先生说,一次是清乾隆 36年 (1771年),青海回民造反,攻克马营墩营,烧杀掠夺,马营墩营守兵败退,全城被毁,长时期空无一人。另一次是光绪15年(1889年),青海回民出山,马营墩营被攻克,民逃城毁,受灾严重。</p><p><br></p><p>这个扼守扁都口的小村,与周边的土牛城、三角城、铁城子等村,呈犄角之势,曾经护佑着永固古城,护佑着张掖古郡,也护佑着漫漫河西。现在这里的乡民几移姓氏,多为后世迁居补充。我一直认为,这里的原始村民当为当年霍去病驻军养马的将士后裔,但几经战火洗礼,两千多年的姓氏,还能保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