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自从全国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成都“地摊经济”的肯定和点赞,加之中央文明办要求在今年文明城市测评中不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考评内容,预示着“地摊经济”要风生水起,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没几天就火遍了全国,乐平也不例外,从刚开始东湖的无序造成街道的拥挤不堪到现在政府引导转入商贸城的火爆登场,充分证明“地摊经济”契合了人们的企昐,得到了民众的热烈响应。</p> <p>地摊带来的经济活力。</p> <p>地摊经济,顾名思义就是不用租店面,在街头巷尾人流较多的地方,摆上一摊位,卖些小巧实用的小百货与小吃水果之类的商品。地摊经济古来有之,是原始市场经济的延续。小商小贩,货郎担,农村赶集,各种露天商品展销会都可划归为地摊经济,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即使在文革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极左氛围中也还有少数摊贩以各种形式存在着,车站,街边,学校都能见到其影子,是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p> <p>货郎担</p> <p>印象中最深的乐平地摊经济应该是改革开放之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打破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坚持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并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为主的中国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从那时起地摊经济逐渐活跃起来,起初是为帮助回城知青和城市待业青年就业,单位,居委会出面组织,在指定区域设点摆摊,后来有各类人员加入。</p> <p>赶集</p> <p>当时西门沿河公园旁(就是现在西门仿古长廊河对面),统一搭建了很多铁皮房,各有关单位将抽签到铁皮房摊位配给本单位多种经营劳动服务公司,由回城知青和待业青年自主经营,解决了好大一批大龄回城知青和社会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学习掌握了一些营销技巧,成就了好些人日后的幸福生活。</p> <p>商贸城地摊</p> <p>记得东门街上和人民大道李家岭路段都曾经做过马路市场,专卖布匹鞋帽和义乌小商品之类物品,由于经营的灵活性,那些国营商业部门多年积压的商品都被这些个体摊户给卖掉了,盘活了国有企业的经济。当时乐平商业局百货公司为盘活仓库,把多年积压的商品采取赊卖的形式,即不用本钱或只交少量的压金,将物品赊给个人拉出去摆地摊,卖完了再付款,实在没卖掉的还可退回,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个人没资金的难题,做到了公家,私人的双赢。</p> <p>商贸城地摊</p> <p>这些最初的地摊经济为后来乐平赣东北大市场的建立,兴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早的“万元户”在这些勤劳的个体摊贩中产生了许多,同时也为国营经济作了一个很好的补充。</p> <p>卖水果</p> <p>说起摆地摊我也有过一次有趣的尝试。那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我在景德镇读电视中专,利用寒假在春节前夕,和同学相邀到上饶军供站倒萍果到乐平卖,摊位就摆在西门广场的花台上,由于临近春节,从山东贩萍果到上饶的老板急着回山东过年,将余货贱价处理,所以我们捡了个便宜,挣到一点钱,仅一周时间每人就有二百多元钱纯利润,那可是我半年的工资收入,当然也很幸苦,货物利用客车行李架从上饶带回乐平,装车,卸货,倒来倒去全靠自己亲自动手。只是因为有工作单位不充许干个体户,否则就要被辞职,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干下去,不然我们也会成为有钱的人了。哈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