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坏榜样:李斯

广宁桥侠客

<p>李斯是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人。上蔡,相当于今天河南上蔡西南一带。他辅佐秦始皇二十余年,灭诸侯,统一天下,李斯做出了巨大贡献,所以说李斯是一个政治家,应该是名副其实的。</p><p><br></p><p>在《史记》中,李斯多次自称为“闾巷布衣”,“闾巷”意思是民间,“布衣”就是一介平民,说自己是“闾巷布衣”的,往往是读书人,说话有些文邹邹,但李斯的出身确是平常人家,他第一份的工作是“郡小吏”。这个“郡”是中国古代的行政单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的就是“郡县制”。那么,这个“郡”大还是“县”大?弄清楚这个,就大致知道李斯当年的“郡小吏”是个什么角色。好了,我告诉你们,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是县大郡小,一个县有四个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反过来了,郡下设置多个县,郡守大于县令。所以说,李斯的“郡小吏”相当于今天的乡镇政府的办事人员,又有个“小”字,李斯的地位是最低下的了。</p><p><br></p><p>促使李斯发奋读书的缘由,是他见到厕所里和粮仓里的老鼠的不同命运,他由此感叹:“在所自处耳!”,这个意思就是说,处于优越的环境、顺利的条件,人才能发达起来。于是他毅然决然的抛弃“郡小吏”,拜老师而读书去了。</p><p><br></p><p>他所拜的老师是荀卿,本名为“荀况”,之所以尊称他为卿,是因为他在齐国讲学时俸禄的标准按照大夫级别的,所以后人尊称他为“荀卿”。荀卿是赵国人,师承儒家,但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是“儒法”二家的综合体,开创了“儒家荀子学派”,著有《荀子》一书。李斯向荀卿学的是“帝王之术”,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治理国家的办法”。</p><p><br></p><p>文章写到这儿,我说李斯是读书人,应该没有人反对吧?!</p><p><br></p><p>李斯是楚国人,他为什么要去秦国,帮助秦始皇消灭其他诸侯国呢?上文中已经说的清楚,他为使自己飞黄腾达,去寻求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条件,发挥自己的才能。他分析判断当时天下形势,认为楚王不能成大事,其他诸侯国都已经衰弱,自己再这么努力,无法建功立业了,所以他决定去秦国发展。于是他告别老师荀卿,说了一大堆理由,《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其中二句话,我非常有触动:</p><p><br></p><p>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p><p><br></p><p>我之所以有触动,是内心有一丝丝的悲凉,男儿志在四方,建功立业,这些都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但我们这么做的内在的动力仅仅是摆脱卑贱的地位,免于生活的穷困,未免单薄了些,读书人就不该心念天下之苍生,心存家国之情怀吗?李斯之前的三、四百年前也有读书人,像孔子啊、孟子啊,等等,你就不能有一点点儒家先贤的“安贫乐道、舍之则藏”的胸襟吗?可惜,李斯读书中,没有传承儒家最为基本的精髓,为他最后的命运埋下伏笔。</p><p><br></p><p>李斯到了秦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职业:政治家。李斯应该算非常幸运,遇上人生中二个伯乐,第一个是秦国丞相吕不韦,吕不韦让李斯做他的亲近随从,这个亲近随从,《史记》上称为“舍人”,并向秦王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推举李斯做“宫廷侍卫官”,李斯因而接近秦始皇,并向秦始皇提出他的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和具体策略,想不到秦始皇非常赏识李斯,听从他的计谋,把李斯的官职从宫廷侍卫官提拔为“长史”,这个官职是王宫里所有幕僚的领导,相当于后世的秘书长。一个外国人在秦国能担任这么高的官职,恰好证明秦始皇眼光独到,是个善于发现千里马的伯乐。</p><p><br></p><p>在秦国,李斯并不是一帆风顺,刚开始,他就遇上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风波,司马迁在《史记》中详尽的记载下来了。我们来看看是怎么一回事:</p><p><br></p><p>当时秦国已经十分强大,其他诸侯国想方设法搞垮秦国,其中的一个邻国韩国想出一个办法,派出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字叫“郑国”的人,去游说秦国,怂恿开一条大渠,引泾水灌溉,目的是想让巨大的工程拖累秦国,无暇去攻打诸侯国,想不到秦国答应了,动用了几十万的人力,花了十年时间,开挖了一条三百里长的人工河,让荒漠变成了良田。这个计谋不但没有达成削弱国力的目的,反而让秦国越发强大。</p><p><br></p><p>这条人工河称为“郑国渠”,留存到现在2200多年了,不久前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p><br></p><p>我们把话题再回到这个韩国的阴谋,好在秦国人不傻,发现了这个阴谋,不光没有杀郑国这个人,竟然还让他把渠道挖好,之后几十年秦国果然避免了荒年。</p><p><br></p><p>但不管这么说,这是外国人潜入国内搞破坏,于是秦国的宗室大臣一致建议秦始皇驱逐所有在秦国的外国人,他们列出一份名单,其中就包括李斯。说这些外国人表面上为秦国效力,背地里却在搞破坏,一个不留的滚回去。</p><p><br></p><p>就在这个风口浪尖,李斯展现了他的才华,他写了一篇奏章,后人加了题目《谏逐客书》,司马迁在《史记》中全文抄录,又被后人编入《古文观止》,可见这篇文章的巨大影响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找来阅读。</p><p><br></p><p>就是这篇文章,让秦始皇和宗室大臣打消了驱逐李斯的念头。得以让他继续为秦国服务。并升官让他担任“廷尉”一职,照现在的话,廷尉就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长的职务。全国统一后,秦始皇废除封建制,设立郡县制,封李斯为丞相,到此为止,秦始皇再也不能给李斯更高的官职了,俗话说碰到天花板了。</p><p><br></p><p>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李斯做了有益于中华民族的好事,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如前文提到的《谏逐客书》,比如“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等等,但李斯这个人又是个矛盾综合体,做了许多昧着良心、明知不可为却为之的坏事,树立了读书人极坏的榜样,从李斯之后,这样的坏榜样层出不穷。就算到社会主义中国,这样的坏榜样还以不同的面目出现,使中华民族落后于世界的其他民族。</p><p><br></p><p>李斯到底做了哪些坏事?感谢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详细的记载。</p><p><br></p><p>第一件坏事:树立个人崇拜,不得妄议皇帝。可能由于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比较开放,形成各自的学派,可以自由表达各自的观点,但现在天下统一了,怎么还能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呢?李斯认识到这个问题,于是向秦始皇建议,他认为皇帝应该“辩白黑而定一尊”,意思是说,皇帝说白,那怕是黑也是白,天下唯一要尊重的只有皇帝一个人。中央出的政策,老百姓不能议论,要绝对禁止乱说话,更不能结党营私。之所以存在这种现象,是因为有书籍传播知识。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一个如此奇葩的事情,一个读书人禁止知识的传播。他给秦始皇的建议中有如下几句话:</p><p><br></p><p>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p><p><br></p><p>呜呼哀哉!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的事件出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典籍消亡了,这笔账,应该算在李斯的头上!</p><p><br></p><p>第二件坏事:擅改政治遗言,协助谋权篡位。秦始皇巡狩全国,不巧在沙丘这个地方病死了。沙丘位于现在的河北省巨鹿县。秦始皇在死前,让赵高给他的大儿子扶苏写信,信的内容只有十二个字:“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这句话比较隐晦,但赵高意会其中的含义,字面的意思是说:“把兵权交付给蒙恬,(离开上郡驻地)来参加丧事,到咸阳会齐后,然后举行葬礼。”秦始皇的真实含义是:让大儿子扶苏到首都咸阳主持我的葬礼。言下之意是,我死后,由大儿子扶苏接替我做皇帝。</p><p><br></p><p>信写好后,盖上皇帝的印章。请大家留意,这个皇帝的印章,史书上称为“玉玺”,是由赵高负责保管的。但在信使出发前,秦始皇一命呜呼,所以这个信和玉玺一直掌管在赵高处。</p><p><br></p><p>这个赵高是个太监,他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人之一。可惜,他是个坏人,他与李斯不同,李斯是读书人,却做了几件坏事。</p><p><br></p><p>《史记》上说,秦始皇有二十几个儿子,偏偏他死的时候,在他身边的只有一个叫胡亥的儿子,年纪大约二十出头。他与赵高的关系特别的好。于是赵高与胡亥密谋,想擅改秦始皇遗留的遗书,让胡亥做皇帝,胡亥赞成这个计划。赵高对胡亥说,想要成功,必须有丞相李斯的支持,于是赵高代表胡亥与李斯展开对话。</p><p><br></p><p>李斯是个读书人,当然不会同意这样做。因为是读书人,对于这种情况下谁是太子,可以继承皇帝,李斯心里也没底,《史记》上描写李斯的心理,有这么一句话:</p><p><br></p><p>李斯以为上在外崩,无真太子,故秘之。</p><p><br></p><p>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斯认为皇帝在巡狩的途中死了,没有肯定确切的皇位继承人,恐怕发生变故,所以要把秦始皇死的消息隐瞒住。</p><p><br></p><p>李斯所担心变故的事情真真切切的发生了,赵高原原本本的把与胡亥的密谋告诉了李斯。</p><p><br></p><p>李斯是读过书的人,他难道不清楚这件事的性质吗?!但赵高说的一大堆理由中,有一句话打动了李斯,让李斯下定了决心,做胡亥和赵高的帮凶。是怎样的一句话呢?大家请看:</p><p><br></p><p>(赵高我)进入秦宫,管事二十余年,未尝见秦免罢丞相、功臣有封及二世者也,卒皆以诛亡。</p><p><br></p><p>这句话,是赵高威胁李斯,他对李斯说,我在秦国管事二十多年,不要说丞相、功臣,就是王子的后代,被罢免的,没有一个活下来。扶苏做了皇帝,丞相就是蒙恬,那个时候,您还能活命吗?</p><p><br></p><p>李斯听不懂这个话吗?不是的,他听得懂,只是他丢不下他的权贵和财富。假如他有儒家“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气度,假如他有儒家“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胸襟,只可惜历史没有假如,可惜他的老师荀卿教他的是法家思想。</p><p><br></p><p>李斯虽不是主谋,可我认为他就是刽子手之一,亲手杀死了扶苏和蒙恬,让胡亥顺利的当上皇帝,史称“秦二世”。</p><p><br></p><p>第三件坏事:曲意谄阿,实施严酷的统治手段。胡亥当上皇帝,以为万事大吉,赵高就提醒胡亥,说了这么一句话:</p><p><br></p><p>夫沙丘之谋,诸公子及大臣皆疑焉。而诸公子尽帝兄,大臣又先帝之所置也。…皆不服,恐为变。</p><p><br></p><p>赵高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明白,他提醒皇帝,您篡位的阴谋,大家都怀疑呢,再说这些人都是您的兄弟,朝中的大臣也是先帝所委任的。所有人都不服,恐怕有变数。秦二世胡亥问赵高,该怎么办?赵高给皇帝提了建议,我概括为三点:</p><p><br></p><p>一、严刑,搞连坐,收族。“收族”二个字是《史记》中的原文,意思是,一个人犯罪,收捕整个家族的人。</p><p><br></p><p>二、消灭原来的大臣,疏远您的兄弟,让原来穷的人变富,让卑贱的上升为权贵。</p><p><br></p><p>三、培养自己的亲信。</p><p><br></p><p>在这样的高压下,胡亥和赵高处死了秦始皇的十二个儿子和十个女儿,好多人怕连累家族,纷纷自杀,处死大臣和普通老百姓更是不计其数。吁!夫复何言!</p><p><br></p><p>这个时候,胡亥把李斯叫来,问李斯道:尧、禹是贤明的圣主,他们拥有天下,却“苦形劳神,处逆旅之宿,食监门之养,持臣虏之作”,做皇帝如此,岂不是戴着脚镣手铐,像坐牢一般,我是不是也应该这样呢?</p><p><br></p><p>中国历史上诤言铁骨的读书人如满天繁星,耀眼闪烁,但此刻的李斯丢弃了读书人的骨气,完全屈服于皇帝的淫威,说了非常违心的话,他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长文,阐明做皇帝只需行“督责之术”,什么“俭节仁义、谏说论理”统统都可以丢弃,做皇帝就是要“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能穷乐之极矣。”</p><p><br></p><p>在李斯的辅佐下,秦朝实施更为严酷的统治手段,老百姓纷纷起义,反抗朝廷,加速了秦朝的灭亡。</p><p><br></p><p>李斯生生念念不愿放手的权势和财富,达到怎样的程度,《史记》上有记载,他的儿子娶的都是公主,女儿都嫁给皇族的子弟,儿子被任命为郡守,随便一个日子,百官到他家里祝贺,门口停的车多达千辆,他牛逼哄哄的自我吹嘘:“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p><p><br></p><p>一个人清醒的时候,他也自己感叹,想起荀卿老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物禁太盛”,这话的意思是说,事物到了极致,就会衰败了。他是读书人,何尚不晓得这个道理,唉!每当事到临头,忘记了老师的教诲。</p><p><br></p><p>李斯的结局非常悲惨,他和赵高有了矛盾,于是赵高污蔑李斯要反叛朝廷,说他儿子李由把守的郡县,被起义军攻破后投降了,史实是被项羽所杀。李斯被判“五刑”,即刺面涂漆、割鼻子和舌头、斩脚趾、打死、剁碎尸体。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的人全部杀光。</p><p><br></p><p>李斯临刑前,与他儿子说了这样一句话,让人无限感叹,唏嘘不已:</p><p><br></p><p>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p><p><br></p><p>2020年6月21日夜东双桥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