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再访所城

凯哥

<p class="ql-block">  再访所城,起因是寻访护国将军吴舜举,而寻访吴舜举又因为求证圣人山。吴舜举,永明崇福乡吴家冈人,宋皇祐元年进士,《永明县志》有传。宋天圣间,吴舜举协助狄青破侬智高,谥赐护国将军,乡人为之立祠。吴家冈,即今桃川镇所城的吴家洞。</p> <p class="ql-block">  村民口口相传,吴舜举的坟墓有回龙圩、兰溪、源口、桂林等三十六处,《永明县志》则明确记载吴舜举墓在兴化乡(今回龙圩)圣人山。在回龙圩下岩村,村民告诉我们,吴将军墓就在村前的圣人山麓。圣人山“混成如削,卓然一峰”,气势不凡,虽然不高,但主峰两侧是对称的的小山,如同带刀护卫,吴将军死后亦风光无限。</p> <p>  “永州郡,南楚之藩卫也;永明县,永州之藩卫也”。永明地处楚粤襟要,明洪武四年(1371),在永明设立枇杷、桃川两个守御千户所,以此达到经略南岭,以控蛮人作乱的目的。桃川所选择设立在好鸟难飞的桃川洞中的吴家冈,军队强行将原住民吴家人迁移到冈下田洞,这便有民谚:“所里隔出吴家洞,不入城门是古村”的说法。</p> <p>  所城西门外的吴家洞,现有人口不足二百人。门楼是镬耳式广府风格,如同将军帽。旧民居在一点点地倒塌消失,上次还在的吴家祠堂刚刚坍塌不久,一片狼藉。吴家洞的旧族谱早已丢失,村民们对家族的历史只晓得一鳞半爪,但他们始终记得吴将军是他们家族的骄傲,上世纪九十年代,部分村民代表还到了回龙圩下岩圣人山祭奠吴将军。</p> <p>  桃川所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总旗、小旗等有军籍的官兵一百余人,另有民壮、杀手等无军籍的五百余人,还有屯田兵一千余人。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共有朱、张、甘、王、刘、曹、钱等姓氏三十六姓。康熙二十七年(1688)裁所后,军民融合形成了现在的所城。因为村民剽悍尚武,土著人又称所城为“贲园村”,桃川洞五十三村歌谣:“武勇集合贲园村”。</p> <p>  军所,必然会形成城防,城墙是城防的最重要军事设施。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桃川所千户杨诚组织修建土城墙,高一丈五尺,阔一丈,周长五百五十丈。东南西北开了四个城门,现如今只剩岌岌可危的西门,在继续守护军所的荣耀。四里长的城墙,也只剩下数段不很明显的残墙,在风雨中无声无息地慢慢回归大地。</p>   所城的街道成“十字”格局,无数巷道似毛细管沟通主街道,街道原来大多为鹅卵石铺就。十字街通达四个城门,村民说门外有四条暗拱,不利所城的兴旺。我们初步勘察后认为,应该是连通护城壕沟的石拱桥,与史料记载的“濠堑阔一丈四尺,深一丈五尺”比较吻合。   虽然时隔二年多,但是狮子门楼、甘家祠堂、张家祠堂、刘家大屋等桃川所城的古建筑特点鲜明、豪华大气,仍然记忆尤深,很可惜狮子门楼边上,那位修单车健谈的莫师傅已经天人永隔。城隍庙、关帝庙、晏公庙等,更是只能永远留在石碑的文字上。 <p>  上次没有来得及看的大王家、小王家,让我与祥禄先生一饱眼福。大王家的门楼为三连式,门两旁的石鼓抚摸得如玉般油光锃亮,可见其人丁兴旺。门楼里面,随意摆放不少硕大的柱础石。</p> <p>  门楼外边,宽敞的大坪中,原立有高大雄伟的贞洁石牌坊,雕刻精美,端庄气派,“文革”时期被拆除,双龙抢珠、蹲座狮子等石构件用于里川桥建设,后被造反派推进桃水中,“女贞”成为唯一仅剩的石构件。小王家的私厅,二百年的茶树枝繁叶茂,见证了多少弟子奋发图强。</p> <p>  清清的沐水从上甘棠逶迤流下,在所城与社头的中间划出了一个几字形,与从四坝和马鞍山流下的溪水在此交汇,一座两跨的石拱桥跨越溪水,沟通南北。桥名文星桥,又名三仙寨桥,长二十米,每跨七米,宽三米六,高三米七,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12),桥上原建有凉亭。</p> <p>  据人介绍,石拱桥最初跨沐水河,后河流改道。仔细查看地图和勘查现场,沐水近四十米宽,需要二个文星桥才能跨越,沐水改道不可信,应该是溪水来水量减少,导致河床淤积收窄所致。</p>   土地肥沃,经济繁荣、和谐幸福的桃川所城,必将走在发展的快车道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感谢桃川民俗文化研究会的盛情邀请,感谢比哥、江忠、三宝、积根等仁兄的热情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