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老城南-门西地区

54陈

<p>老城南门西,泛指南京中华门城门以西,直到西侧城墙,北到三山街一带。其体量远远超过门东地区,尤其是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p><p><br></p><p>我虽是南京人,但是一直居住在城中,对城南及城北并不是很熟悉。</p><p><br></p><p>我曾经在2016年9月探访过南京城南的门西一带,并且发过美篇,被置为“精华”,然而总觉得还有许多缺憾。</p><p> </p><p>前几天没事,决定带着相机,再去门西一带探访。</p><p><br></p> <p>这次探访,骑着电动车,范围可以大一点。</p><p>先从大百花巷这个巷子进去,大百花巷15号“泾县会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p><p>泾县会馆创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年),完工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现会馆正门上方尚存彩色斗拱托檐、匾额和精细石刻,门两旁有立檐柱及刻花柱础。</p> <p>再往里走,有个小巷子,名叫煤灰堆,有何来历呢?</p><p><br></p><p>据查: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谓煤灰堆,属城西南第四十五甲。传明代,一梅姓官员家失火,院落成了灰堆,人称梅灰堆,后讹为今名。</p> 小巷狭窄 <p>【饿了吗】集中停放,显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暂住地,这里的租金很便宜。</p> 大百花巷6号民居 <p>糖坊廊48号民居,</p><p>糖坊廊原名“灭街”,后来改名叫篾街。</p><p>因旁边的泾县会馆业大势大, 嫌其名不祥,将其改为糖坊廊。</p> 过街楼是地名,南起煤灰堆,北至璇子巷、小百花巷。建国前,此街16号和17号,东西有楼相通,人称过街楼。巷以楼名。 糖坊廊61号,江苏省文物保护。<div>这座秦淮河上“最美的河房”,直到2015年底,由房屋的主人凑了一部分钱,政府出了大头,一共筹集247万修缮款,才将糖坊廊61号岌岌可危的房屋进行了修缮,没有让这座老屋在时光的流逝中灰飞烟灭。<br></div> 老房子的祖先姓陶,是来自皖南的徽商。 新修的木雕,极力模仿以前的模样,但不再是桃园三结义的图案了,老的木雕已经不能再用了。<div>如果想完全再现,修缮费估计会严重超标。</div> 61号的房子面临着秦淮河,屋后有石埠可以登船远行,推窗便可见桨声灯影,可以想象当时是怎样繁华的水景房。 梅雨季,居住空间狭小的居民,抓紧晾晒衣物,哪怕是露脸一小会的太阳。 转到甘露巷小林子家,想去看看他,不想出去办事了。<div>找出2016年在他家拍摄的几张照片,作些回忆。</div> 林师傅平时喜欢摆弄字画,下岗后为了生活,考了驾照,弄辆面包车,帮人送送货。 四宝堂不大,卧室兼展厅,挂了不少字画。 他结识了一位上海的书法家,放了些字画在他这里,随他润列。 <p>当时,林师傅一定要让我看看他收藏的字画,其实我是门外汉,为了不拂诚意,只好假装斯文,跟着嗯呀几句。</p> <p>既然小林子不在家,再继续其他地方转悠。</p> <p>六角井,饮马巷与甘露巷口,难得有这么一小块空场地,前几年来,还有一家小馄饨店在街口,生意不错。</p><p>图中那黑衣女子,其姿态貌似站在舞台上。</p> <p>老宅子虽说旧了,仍然不失当年辉煌。</p> <p>饮马巷67/69/71号古民居,现在好像没有人住了。上次来,里面还有不少的居民呐。</p> 饮马巷71号 外面看看还行,里面实在是太破烂了。 从内秦淮河北,穿过分割了门西的中山南路南下线,来到这个名叫同乡共井的巷子。 2016年来,还看到有居民在井里提水,这次却加了盖子不再用了,是何缘故。 重修以后的陈家牌坊44号,门口被杂物堵的严严实实。 老底子陈家牌坊44号,南京清末云锦织机坊大户。(2016年拍摄) <p>这也是2016年9月拍摄的,进入陈家牌坊44号里面主人王先生的家,与王先生交谈感到,王老先生有些愤愤不平,说他依然保存着他家全部老房子的房契,只是大部分被充公了。</p><p>一袭的雕花桌椅,青石板地砖,依稀可见昔日的奢华。</p> (2016年拍摄) <p>这次再访44号,前后门上了锁,估计王老先生一家,已经离开此处了。</p> <p>沿城墙下新建的宽敞马路,来到门西最西头毛纺厂。</p><p>这里已经改建成新门西商业圈。</p> 胡家花园重修之前,拍过几张片片。<div>重修以后进去看过,南京最大的私家花园,真心不错!</div><div>胡家花园不在此次探访之列,绕到后山最高处看看,这里圈起来已有好多年了。</div> <p>  古瓦官寺倒是修葺一新,疫情期间对外暂不开放。</p> <p>从瓦官寺下来,转回到高岗里。拆搬迁办公室,是这里非常重要的办事机构。</p><p>曾记得,评事街拆迁时的窝案,把好多会办事的人弄了进去,真心希望此办能以此为戒。</p> 高岗里20号,现为南京轻纺集团公司所在地,也在等着搬迁,那可是一大笔收入哦,虽说是公家对公家,亲兄弟还明算账呢。 魏家骅故居在西门高岗里17、19号,二路五进,占地2200平方米,平面布局紧凑,有门厅、桥厅、大厅、对厅、正房、跑马楼、厨房、下房、佛祠、花园,是南京保存最为完整的晚清“九十九间半”。 <p>魏家骅分别于清末光绪1898年、1903年两为进士,尤其是1903年为经济类进士,此后他一直官运亨通,任过翰林编修、山东东昌府知府,官至三品大员;</p><p><br></p><p>民国时期,又曾担任西南地区法院院长。此外,魏家骅还因此担任过南京商会会长。</p><p><br></p><p>在清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国内倾销棉纺织品时期,魏家骅保护了本地的民族纺织业。其有织机3000张,商号“魏广兴”,以产品质量上乘行销全国。</p><p><br></p> 魏家骅故居大门足有两米多宽,左右两侧各有一个黑色石雕“福”字,可惜在动乱年代被敲掉了,只留下现在这个模样。 魏家骅有独子魏之霨,在抗战后曾任善后救济总会主任、粮食部特派员等职,其后因不满国民党的统治,拒绝参加国民党。<div><br></div><div>到了魏之霨的儿子魏大年这一代,魏家子孙都留在南京,并活跃在南京的政界和文教界。<br><br>  现如今的魏家后人并不住在高岗里,询问里面的住家,他们表示没有听说过魏家骅的事,都是后来分房住到这里的。<br><br>  </div> 与老门东不同的是,这里一直是老南京原住民的住处。<div>没有边营、三条营等这样的官办地名。</div> 经过高岗里29号清代民居,看起来体量小了一点。 <p>原本很大的厅堂,硬是挤成狭窄通道,没办法,没地方住啊!</p> <p>这盆栽尽显豪宅之气</p> 孝顺里22号 ,曾国藩弟弟的住宅。<div>如今这个宅子只能从残存的门窗、楼上的围栏依稀找到当年的风采。</div> 挺有意思的货架,放在大门口,上面堆着些许杂物。 孝顺里上方,依然挂满了晾晒衣物。 孝顺里鸣羊里,这些老地名,以后不知能否存在。 走在孝顺里西侧小巷子,看到这一人巷,顶头不通。后来得知,这小巷就是刘芝田宅内的过道而已。 刘瑞芬(1827 - 1892年),字芝田,安徽贵池人。<div>光绪二年代理两淮盐运使,光绪三年代理苏淞太兵备道,参加中俄谈判,光绪十一年为钦差大臣出使英、俄等国,光绪十二年又出使英、法、德、比四国,故人称“刘钦差”。</div><div><br></div><div>回国后 一任广东巡抚,乡试监临, 因积劳成疾,引发在国外所染之肝炎而死于任上。</div><div><br></div><div>刘芝田故居位于南京市秦淮区殷高巷14号,原为明代开国功臣胡大海的住宅,清光绪年间为刘瑞芬购得居住,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div> 刘芝田故居,原有九十九间半房屋,占地颇广,现仅存6个院落,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390平方来, 其中两个院落保存尚好。<div>南京人习惯讲某官人房子多,不能超过皇上规定的100间,所以统称99间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量。</div><div><br></div> 宅第有门厅、轿厅、大厅以及数进楼房,中间备弄将建筑群分成南北两大部分。<br><br>院落大门有砖雕门头,磨砖对缝,雕刻简洁明了,且原样无损。 这四樘门,至今完好无损,虽说有些陈旧。 后楼房带有回廊且前后联通俗称"跑马楼",面阔五间19.2米,通进深23.4米,高9.5米,房屋虽旧,部分楼板栏杆已坏,但整体结构与布局仍保存完好。<div><br></div> 现有刘芝田后人居住于此,我进去时,这六门门厅堂内,只见一老者正在做午饭,打了个招呼就各忙各的了。 门左 五个字:出 X 啟沃田,是吗?<div>本人才疏学浅,认这些字,着实有些困难。</div> 门右五个字,真的不好认。最下面二个字好像是:“书童”<div>恳请知晓这門楹者,一定一定要跟帖告诉我,这厢有礼,先谢谢了。</div><div>后续补充: 这门楹经过南京图书馆的研究员仔细辨认后,得出结果:</div><div>上联 道为诗书重</div><div>下联 心缘啟沃留</div><div>均引至唐代二位诗人的句子。</div><div>具体含义留与读者追溯</div><div>在此表示深深地感谢!</div><div> </div> 楼上各门上锁,门口有着液化气用具,想来这二楼也住着好几户人家。 小小木楼梯,上面要挂着四个灯泡,。您猜猜看,是何缘故? 这木楼梯,走上去硬实的很! “人生世间,凡物受用有尽,唯善根受用无尽”。<div>“立身务必奋志努力以求上进,不可徒袭虚名”。</div><div>这是晚晴外交官刘芝田在《家规十三条》中给子孙留下的良言规诫。</div><div> 一如院中枇杷树,年年结出累累硕果。<br><div><br></div><div><br></div></div> 现在仍居住在南京的刘瑞芬第五代孙刘桓说:“刘家的子孙,个个都读书识字,涵养很好,说话都是轻言慢语,文质彬彬,而且都很有出息”。 前后进房屋之间,也算是隔火通道。走入其中顿觉清凉,如同空调送来凉风一般。 屋后的高大,兼有防盗功能。 院子里过道,青地砖铺就。 从殷高巷12号里面出来老大妈说:要不是疫情,我们这里就已经搬迁了。<div>是啊,我想我是来的时机正好,说不准哪天一动迁,门上封条一贴,门都不让进,探访无从谈起。</div><div>曾记得南捕厅拆迁时,想去看看就被拒之门外。</div><div>想想也是,在聚宝门旁的风水宝地,掘地三尺,定能挖出不少宝贝来哦,不能不设防!</div> 殷高巷14号,刘芝田故居,朱红油漆大门厚实,虽已斑驳,雄风依旧。 墙内参天大树,见证昔日荣华。 <p>编后</p><p>南京老城南门西地区,在近30多年的城市改造中,被集庆路和中山南路南下线,分割成四大块。</p><p>集庆路以北的二块,改造的面目全非,已经找不到城南模样了。</p><p>集庆路以南的东西二块,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拆迁。</p><p>以后重建成什么样子,不得而知。如果还是弄成现在的老门东式样,只能是一声叹息。</p><p>真心希望新门西能够还原成原先的模样,不要再有高大的仿古建筑。让下一代人有个了解老南京历史渊源的好去处。</p><p><br></p><p>上次硬靠双腿走,一大圈下来,真蛮累的。</p><p>这次改变方式,骑个电动车,先在里面绕一圈,然后在作重点探访,这样就轻松多了。</p><p>做这美篇虽显冗长,受图片数量限制,还有些照片不能发出。</p><p>文中有些观点表述肤浅,还请多多包涵。</p><p>感谢您的驻足观赏!</p><p><br></p><p>陈士杰 照片拍摄于2020年6月17日</p><p> (部分照片拍摄于2016年9月)</p><p> 文字编撰于2020年6月22日</p><p> (文中部分文字摘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