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傍青山 醉美黄崖底

郭文君

<p>  壶关县黄崖底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河南省辉县市三郊口乡接壤,南连晋城市陵川县六泉乡,西距壶关县城95公里,北靠河南省林州市原康镇。全村土地面积2.5万亩,耕地面积1700余亩,1500余口人分散居住于“三沟六坡”(三沟即佛子沟、小河沟、里沟;六坡即东坡、西坡、北坡、蒿坡、半坡、西掌)50多个山庄窝铺(改革开放初亦说有72个)。境内气候湿润、物种丰富,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生态良好,民风淳朴,宜居宜游。</p> <p>  近年来,黄崖底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审时度势,积极作为,充分发挥独特的资源优势,成功引进山西双囍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太行双龙谷景区,先后建设完成了进村旅游路、河道治理、玻璃漂流栈道、白龙潭步道、景区宾馆等项目,基础配套设施日趋完善,知名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自驾游、“户外探险者”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在景区务工、售卖土特产品等实现脱贫致富。</p> <p>  因黄崖底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的大陀村“十八拐”晋豫古道曾是清末民国时期晋商驼队将“潞党参”“荫城铁器”等运往中原的重要通道。</p> <p>  当历史的滚滚车轮驶入二十世纪,这里曾经的喧嚣被“工业革命”的大潮抛得很远很远,山大沟深、交通闭塞使得这里土特产运不出去、工业品运不进来,广大村民大多数都过着自给自足略有盈余的农耕生活。</p> <p>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支书李玉生带领村民风餐露宿、肩背人扛,硬是在村东北一条垂直高度4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凿开了一条挂壁公路,因半山腰有一形似金钟的钟乳石,故称“石钟路”,自此打开了山里人通往山外的路。直到本世纪初,随着村村通水泥路政策的实施,石钟路被硬化为水泥路,才彻底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的困境。</p> <p>  2019年,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下,石钟路上机器轰鸣,尘土飞扬,短短几个月时间,被拓宽至5米多,并安装了安全护栏,实现了“天堑变通途”。</p> <p>  矗立于村中桑延河和淅水河交叉处河谷地带的“烈士碑”,大多数时候,她好像只是村民们心目中一座地标性建筑。但特殊的地理位置赋予她存在的特殊意义,一是人们对牺牲的革命先烈,在战争年代,虽身处穷乡僻壤,但毅然决然奔赴战场,不畏强敌,为国捐躯的献身精神的深切愐怀。二是在和平年代,她成为山洪暴发时河滩水位警戒线,以另一种方式保卫村民生活安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吧,葛满昌、任伏存、矦贵锁、侯双贵、张小喜、李贵山......</p> <p>  据传,此黄崖下面有几户人家是宋末元初为躺避战乱迁移于此,亦即黄崖底村落的“雏形”。后因山洪频发、河床升高,不得不搬迁至方圆几里的“三沟六坡”上。但我觉得黄崖底这个村名的来源属于典型的地形地貌类命名方式,因为就在村西南300多米的黄崖之上有另外一个村,叫黄崖头。</p> <p>  坐落于河谷巨石之上的“祖师庙”,用碎石垒成的羊肠小道和火红的灯笼,彰显着山里人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p> <p>  沿着桑延河逆流而上,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湍急,河谷两边灌木丛生、鸟语花香,可谓“三步一潭、五步一瀑、十步一景”,行至河流尽头,百米飞瀑倾泄而下,甚是壮观。</p> <p>  飞瀑旁边的山洞里一巨石突兀,恰似神龙出洞,驻足仰望,五角天空呈现眼前......</p> <p>  建设中的太行双龙谷玻璃漂流栈道即将峻工运营,喜迎八方游客。</p> <p>  全国农业一盘棋背景下兴修的丹霞地貌柿园水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