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之二:红色之旅暨陕北知青纪念地。

羊儿

<p>此次到延安,除了游览陕北神奇的自然风光,另外就是很有意义的革命圣地红色遊。</p><p> 一说到延安,首先脑海里浮现的就是巍巍宝塔山,这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所以,首先应在宝塔山前留影。</p> <p>宝塔山古称嘉岭山,位于延安城东地,延河之滨。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称作宝塔山。宝塔山高1135.5米,山上宝塔,始建于唐,现为宋代建筑。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尽收眼底。</p> <p>"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著名文学家贺敬之热情地讴歌了宝塔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经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际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p> <p>宝塔山下有一排修葺一新的窑洞,洞前花园内盛开着各种颜色的鲜花,我们以为这里是八路军驻地旧址,仔细看石碑说明才知道这里是日本工农学校、在华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八路军敌军工作干部学校旧址,日本工农学校是为改造日本战俘、培养反战同盟干部和战后日本干部建立的特殊学校,在这里许多日本战俘被感化,成为坚定的反战同盟战士,他们中还有许多人参加了八路军、新四军,为反战宣传、瓦解日军士气作出了贡献。</p><p><br></p> <p>山上塔旁有钟亭,亭内有一口明崇祯年大铁钟,据说抗战时期这钟作报时报警用。大钟音质宏亮,余音可传3公里。想当年这钟声伴着多少热血青年、革命志士度过了延安的日日夜夜啊!</p> <p>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是难得的石刻艺术。这里有历代名家遗留下来的手书(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等题刻最著名。所以宝塔山是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p><p><br></p> <p><br></p><p>我们从小就听着“南泥湾”的动人歌曲,向往着陕北的好江南。今天,真的来到了南泥湾。如今的南泥湾已是美丽的绿地,游人悠闲地在这里散步,孩子们快乐地在草地上嬉戏奔跑,一幅塞外湿地公园的现代好风光。这里还留有一片水田,稻秧已栽插,一片满载希望的田野,真有点江南风光的感觉。</p> <p><br></p><p>没有共产党就沒有新中国!在南泥湾巨大的镰刀斧头标志前,党徽庄严!我虽不是共产党员,也贴着这五位资深老党员在党徽前庄严留影。</p> <p><br></p><p>来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38年至1947年所在地一一杨家岭。</p><p>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11月至1944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办公。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p> <p>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p> <p>于1942年在此建成的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p> <p>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是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园内生长着种类繁多的花草树木,景色秀丽,环境清幽。各个建筑若隐若现地点缀其间,风光迷人。这里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p> <p><br></p><p>枣园显著的标志是“走向胜利”的雕塑。塑像中的五大书记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p> <p>在枣园有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周恩来旧居、刘少奇旧居、任弼时旧居,都非常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p> <p>毛泽东主席的旧居。</p> <p>中国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大生产运动、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所以延安是中国红色革命的圣地。在这次红色之旅中,我们参观了杨家岭、枣园、宝塔山、南泥湾等,还找到了中共中央在延安的许多旧址。特别是在司机的热心帮助下,找到了中共中央党校旧址,我老公的父亲和伯父,曾于1939年被晋西北区党委选派在这里学习了一年多时间。如今站在父辈们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p> <p>寻找到了父辈的足迹,我们也感到欣慰。我的姐姐和老公的妹妹都是社会主义时期党校学员,深知当继承革命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斗不息!</p> <p>寻找到了父辈的足迹,我们深感欣慰。校址门前留下合影,告慰英灵:后继有人。</p> <p>延安革命时期机关、工厂的旧址比比皆是。</p> <p>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前留影。纪念馆始建于1950年1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p> <p><br></p><p>延安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是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这里也应是当今一个新的红色旅游景点,我们也闻名而往。</p><p> 参观那天上午下雨,对于陕北来讲,这可是天降甘露,空气清新、温润。我们去时,由于尚在疫情期间,加之下雨,整个村镇,只有我们六位游客,游览车载着我们随心惬意地参观。</p><p><br></p><p><br></p> <p>梁家河村,就类似于我们成都周边的新农村,建设得颇具地方特色,又与时俱进。这里是习近平主席当年插队的地方,但也沒有什么特别夸张的标识。习近平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曾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他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与天奋斗与地奋斗,迈出人生第一步,这也是梁家河成为新景点的原因吧。</p> <p>1969年1月,北京1300多名知识青年来到延安插队落户,继而被分配到各县、镇、村。习近平主席当年就在距离延安100公里的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落户,在这里度过了他7年的知青插队岁月。北京知青们在这里注入了自己青春的活力,运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村民建成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让梁家河亮起了陕北高原的第一盏沼气灯。</p> <p>在知青旧居前合影。</p> <p>知青旧居内景。</p> <p>这是梁家河村的一棵树。陕北新农村,犹如这棵大树,枝繁叶茂根深。</p> <p>文安驿古镇位于延安市延川县城西北15公里处,古镇建于公元537年,历史悠久,境内史迹遗址较多,旅游资源丰富。而如今让这里更有名气的,是古镇上的知青纪念基地。</p> <p>1969年至1977年,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千三百多名北京的知识青年来到延川县,被分配到文安驿、梁家河、贾家坪、关庄、等不同的人民公社插队落户,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是他们人生的宝贵经历。那一代的北京知青中,不仅出现了习近平、王岐山等国家领导人,还有著名的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史铁生、具有传奇生涯的医学教授孙立哲。如今,在文安驿古镇的中心,有一片知情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在高大的崖壁上,用鲜红色的字体,镌刻了每一位在延川县下乡北京知青的名字。旁边的展厅内,介绍了延川北京知青的概况,以及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和“赤脚医生”孙立哲在这里下乡的事迹。</p> <p>&nbsp;这面落户知青姓名墙,真的是全国少见,看到它时我的心中有一种震撼,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代知青的芳华岁月,竟让我心中生出一丝苍凉、悲壮的感觉。深感这段知青历史值得后人铭记。</p> <p>史铁生是我老同学史铁桥的哥哥,史铁桥当年曾送给我几本史铁生的著作,读后对我大有启迪,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所以当这次我来到史铁生曾经插过队的文安驿镇以及他的展室时,心情很激动,因我们去时展室未开放,我只有在展室门前留影纪念。</p> <p>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赴陕北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肾病回家休养。30多年来,著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青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随笔集《病隙碎笔》《扶轮问路》《昼信基督夜信佛》;散文集《记忆与印象》和剧本影评集《妄想电影》。史铁生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感动了无数读者,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并入选了中学语文课本,《我的遥远的青平湾》是知青文学的高峰。荣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p><p> &nbsp;&nbsp;史铁生在轮椅上写作四十年,他的文学写作直指人类的精神和灵魂,其想象力和思辨力一再刷新当代精神的高度,他的写作填补了中国文学史此方面的空白。</p><p> 史铁生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p><p><br></p> <p>史铁生展室。</p> <p>这是延川县知青展室里面的一组老照片,当年插队知青的生活剪影。</p> <p>知青院出口处的一个院子。</p> <p>三天的旅游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但见闻充实,很有收获。特别还要提到的是如今延安的变化令人欣喜!我们这次去陕北,沿途看不见黄土高坡,映入眼帘的全是青山绿水。开车的司机说,这是朱熔基总理当年推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好,“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成为延安的过去。而且如今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红色旅游,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旅游让延安人民收入大大增加。 离开延安时,心中充满不舍之情。再见,纯朴向上、难以忘怀的延安!愿你越来越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