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爷

萍水相依(拒闲聊)

<h3>慈祥的姥爷</h3> <h3>姥爷和姥姥</h3> <h3>写完了姥姥的一生,心里又装着一件事,忙着的时候停下来却不知什么让我始终牵挂,几次坐下来想写什么 ,总是不知从何写起。是的,我心里一直思念着一个人__我的姥爷,我害怕拙劣的文字不足以表达我们对他离去的痛和永远的怀念。而我对姥爷的亲近相对于姥姥来说还真是有些忽略,甚至是有关他老人家的许多事情都是从我的舅舅和姨娘那儿知晓的。姥爷去世后我经常会心疼的想:我亲爱的姥爷在天堂会不会冷,有时在梦中会梦见他那慈祥的面容,梦醒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姥爷永远的走了,可内心却不愿接受这个事实。我知道人生没有如果,可我还是要说: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希望在休假的时候回老家,坐在姥爷的身边认真的听他讲他一生曲折的经历、和他一起谈论他至死不渝关心着的国家大事、甚至是听他讲述他为王家设计的家庭愿景……但是,真的没有如果。可惜,由于小时候贪玩、忽略,我失去了这个机会。我没有能力用优美的文字纪念姥爷的生平,只想用我的鄙言累句表达我对他老人家无尽的思念。</h3><h3><br></h3><h3>姥爷出生在一个家境不算富裕却也不很清贫的农村小山沟,他有四个姐姐、三个哥哥,姥爷排行老八。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因病过世了,是他的母亲(我的太姥姥)含辛茹苦的把八个孩子拉扯大,太姥姥非常能干,掌家能力也很強。上个世纪初,一个小脚弱女子带着八个孩子生活,以我们现代人的想像得有多么的艰难,好在姥爷的兄弟姐妹们都很坚强也很能干,日子过得也不错,后来姥爷的四个姐姐先后嫁了人,哥四个也都娶了媳妇。姥爷的大哥真诚也很会做农活,地里所有的农活都由他安排;姥爷的二哥精明,家里的财政大权由他掌管;姥爷的三哥细致,家里养的牲口及家禽都由他管理着,而我的姥爷读过私孰、写得一手好字,又善于社交,家中里里外外的社交及打点都是姥爷出面。大家族的日子在家人们的努力下过的还算平静,直到土地改革的到来,姥爷家的大家庭也算是顺应了那个时代的潮流,哥四个心平气和的分了家,过上了各自的小日子。在当时大家变小家是时代的产物,可许多家庭却因为分家而变得勾心斗角,甚至大打出手,而姥爷他们的家分的有谦有让,分家后的他们虽说各自过上了小日子,但哥四个团结互助,妯娌们也和和气气的,在当时被那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当成了榜样。</h3><h3><br></h3><h3>分家以后,姥爷深知守着家产不努力奋斗是过不上富裕的日子的。于是,姥爷、姥姥带着孩子们开始了奔好日子而努力打拼的生活,也为此挨了不少累。后来,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自家的土地都归到了生产队,姥爷也一样开始了挣工分养家的日子。姥爷家人口多,又没有了自己可支配的土地,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他们的日子也过得食不裹腹,但是我的姥爷是一个即要强又精明的人,他领着孩子们上山开荒种地,到鸭绿江边的沙滩上种花生(这在当时是不被政策允许的),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渡过难关。1962年夏天,妈妈带着我和大弟弟从湖南湘潭回娘家,虽说是住在了日思夜想的姥姥家了,可我却很少能见到姥爷,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是去山上莳弄菜地,然后到生产队干活,晚上收工了还要去江边照看花生地,每天都是那么的辛苦。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到了秋天看着舅舅和姨娘他们从山上背回来的萝卜白菜、土豆玉米,从江边沙滩背回来的花生,小小年纪的我知道姥爷一家来年不会愁吃愁喝了。</h3><h3><br></h3><h3>姥爷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在房前屋后种植了各种果树,有海棠树、梨树、樱桃树、葡萄树,有空就给它们剪枝、松土、施肥,看着姥爷忙的汗流浃背的样子很是让人心疼。到了水果成熟的季节,那可真是丰收的季节,正所谓有付出必有收获,我们这些孩子们望着红的海棠、紫色的葡萄,口水直往外流。姥爷还是个能工巧匠,他会干的活可多了。记得一次他在生产队正干活呢,一个社员把犁地的农具弄坏了,正在不知所措的时候,姥爷过去摆弄了一会就把它修好了。现在我家里还有两个姥爷用玉米叶子编的小坐垫,虽然<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姥</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爷去逝快二十年了,每每看到那两个小坐垫,姥爷的身影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span></h3><h3><br></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姥爷一生过着勤俭的生活,他从不乱花一分钱,也不允许我们乱花钱,就连在饭桌上掉饭粒或是剩饭剩菜都是不可以的。那是我四岁多时的一天,在外面疯玩了小半天被姥姥找回家吃午饭,小孩子跑饿了,眼大肚子小,眼看着自己碗里的饭吃不完,还怕被大人们批评,就趁家人不注意把饭碗往桌子里面一推便走而了之。这事被姥爷看到了,姥爷很严肃的把我叫到一边,让我把剩下的饭吃掉。晚上,姥爷让我和弟弟跟他学那首《悯农》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到五岁的我虽然不能完全领会这首诗词的含义,可姥爷对我的教诲却是受益匪浅。</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姥爷一生平平淡淡,生活没有经历太大的波动起伏,一路过来带着他自己定义的那份幸福坚定的生活着。文化程度不高,却为人通情达理、处事恭敬平和,其内心向往的恬淡生活在现实中时隐时现。日子平淡如水的背后,总会酝酿着不同的转折。姥爷、姥姥一生共计生了九个儿女,其中有两个在不到周岁时便因病夭折了,其余七个长大成年的儿女中,我的大舅和三姨是他老人家的左膀右臂,或者是眼珠子,家里的大事小情姥爷基本上都和这姐弟俩商量,应该是他老人家的主心骨吧。可命运却捉弄了他,我的大舅因病不到五十岁就英年早逝,而我的三姨也在五十多岁的年纪因病撒手人环。老年丧子这么大的打击使姥爷痛不欲生,一双儿女的故去,瞬间就让姥爷苍老了许多,以至于家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敢在老人家面前提及他心疼着的大儿子和三女儿。</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姥爷、姥姥的婚姻在那个年代是他们的父母包办的,所以他们的爱情都被他们彼此的抱怨过,可就是这样的爱情到了老年,却让二人相互疼爱、珍惜。因为走过的那些岁月,特别是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让彼此的韶华都有彼此的存在和身影,那些年的相互搀扶,让二人早己习惯了对方的存在和陪伴。他们穷过也宽裕过,他们清楚的知道有资本才能挺直腰杆做人的重要,为了更好的生活,他们一直在努力从未放弃,他们辛苦、勤奋的忙碌着,到头来以存折上的那几个零星的、在他们看来却闪闪发光的数字去证明着自己的一辈子。那是一九八七年夏天,我利用休假的空闲去看望姥爷姥姥,第一天夜晚我就和姥爷坐在葡萄架下,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星聊呀聊……时间过去三十多年了,那晚聊的许多内容我已记不太清楚了,但是他老人家的心思我却记忆犹新。姥爷一生不图儿女子孙奔什么远大的前程,只求家人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在他们老了的时候多陪伴着老人家。说实话在陪伴老人的这件事上,我的舅舅、舅妈、姨娘和我的妈妈,他们都做的特别好,这是我们向老一辈学习的动力,他们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姥爷、姥姥年龄大了以后,特别喜欢和家人团圆的时光,这对姥爷来说是打心眼里高兴的事,他虽不言语,但挂在脸上的轻松和自在,用舒怡二字形容再贴切不过了。</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写了这些应该是差不多了,可留在记忆中的一件事却让我不能止笔,只有把它写出来才能使我心里泛起的涟漪平静下来。那是一九六九年夏天,由于中苏关系紧张,两国因珍宝岛的规属而发生了战争,爸爸在部队备战紧张,便让妈妈带着我们姐弟四人回姥姥家暂住,那次我们在姥姥家住的时间最长,那年的中秋节我们是在姥姥家过的。节日对孩子们来说,总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那天早晨我们这些小孩子们起的都很早,因为姥爷说了要给我们分月饼,月饼是姥爷亲自去城里买的,一大早姥爷就按着大家的要求一一给我们分月饼,什么枣泥的、五仁的、青红丝的,我爱吃枣泥的,姥爷说我是大孩子了,让我等一会,可眼看着几块枣泥的月饼都被分完了,只剩下我最不爱吃的青红丝月饼了,看着我失望的样子姥爷不忍心,便安慰我说要去别人家给我调换一块去,而我又不愿为难姥爷,就从姥爷手里接下了那块月饼。吃过午饭,原本很乖巧的我,不知怎么就想着可能我大伯家有枣泥月饼,鬼迷心窍的我竞然没与任何人打招呼,独自一人去了七里路之远的大伯家。到了大伯家,大人们一看是我一个人,就知道不对劲,而此时的姥爷家没了我的影子,家人们满屯子的找我,甚至是找到了鸭绿江边的草甸子 ,后来还是姥爷想起我有可能去了大伯家,便快步往我大伯家赶,在路上碰到了送我回姥爷家的大伯,看着姥爷满脸大汗的样子,我才觉得我做了错事。回去的路上姥爷没跟我发脾气,也没批评教育我,而是领着我超小路加快了回家的脚步,因为家里人都在着急的等着我呢。这件事从发生一直到我们离开姥爷家,姥爷一句批评我的话也没说,甚至是都再也没有提起过。回到自己家中的我,很长时间都沉浸在住姥姥家的高兴中,过了好长时间才想起给姥爷写了一封诚恳的道歉信,也不知姥爷收到他这个不懂事的外孙女的信会是怎样的心情。随着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长大的我逐渐的明白了姥爷当时没批评我并不说明我没错,而是他老人家在找到我的那个瞬间就选择原凉了我。特别是姥爷过世后,我再也没有了向姥爷当面认错的机会,使我每每想起此事,自己都不能原凉自己。也许若干年后,在天堂的某个路口我会与老人家相遇,那时,我一定向姥爷当面道歉,求得他的原谅。</h3><h3><br></h3><h3>这就是我的姥爷,他深明大义、通情达理,勤俭持家、仁爱慈祥。姥爷,父亲节到了,您的儿女想您,您的孙子女、外孙子女也都想念您。</h3><h3>2020年6月19日于吉林市</h3> <h3>儿孙满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