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勒万河谷之争的来龙去脉

八一⭐老黑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加勒万河谷衛星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加勒万河谷位置图</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视眈眈的印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度的炮兵和大炮</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闲庭信步的解放军</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军的裝甲部队</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解放军的轮式卡车炮</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达克首府列城</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列城的土邦王宫</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如今的拉达克人</font></h5> <h3><b>加勒万河谷,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们恢复了的国土,怎么可能退回来,让出去?</b></h3><h3><b><br></b></h3><h3><b>老黑就一句话:阿三,做梦去吧!</b></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清朝西藏地图(局部)中的拉达克</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最近,中印边界西端明面上的争执渐渐平息,除班公湖F4手指地区未有缓解外,其他地区双方人员均脱离接触;双方还在进行谈判。<br></h3><br><h3>事情还没有结束前,印度的社交平台上却炸开了锅。印度国大党的拉胡尔·甘地(印度政坛著名甘地家族的第五代)带头抨击莫迪政府,说我军已经占领了加勒万河谷的两侧山峰,没有撤退的意思,还说加勒万河谷是印度的领土。事情真是这样的吗?</h3><br><h3>故事还得从1950年说起。</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接防赛图拉哨所的我军官兵</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17px;">一、赛图拉、什约克河</b><br></h5><br><h3>1950年我军进驻西藏。1951年我军从南疆进驻白石滩(阿克赛钦)、阿里,在经过喀喇昆仑山赛图拉哨所时,发现了在这里驻守数十年的国军(1950年时还有一个排)。国军士兵看见他们忍不住抱怨说:“你们怎么才来换防呀,我们快饿死了!”随后,发现解放军的军装和自己不一样时,又说:“咦,部队换装了?”</h3><br><h3>解放军被这群衣衫褴褛仍坚守雪域高原的国军士兵感动了,齐齐的向他们敬礼,说:“现在是新中国了,我们来了,弟兄们就不用再受苦了。”国军士兵哭了:“爬冰卧雪、吃糠咽菜……我们等了4年,咋就不知道天变了呢!”</h3><h3><br></h3><h3>随后又说:“现在好了,我们可以回去了,你们是打了胜仗的部队,把赛图拉交给你们,我们放心!”解放军给这批国军士兵发了路费,送他们回家。随后,接防了赛图拉哨所。其实,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传奇。</h3><h3><br></h3><h3>建国后,人民军队根据交通事业发展情况,重新设置哨所,原来的赛图拉哨所废弃,南疆军区前指和和田军分区前方指挥部共同所立赛图拉哨所遗址,距三十里营房15公里。</h3><h3><br></h3><h3>赛图拉哨所原为左宗棠设置,曾被国军利用。遗址是个四合院建筑,东南北三方都是大河滩。哨所所在的平台高出河滩足有10米多,南面是大山流下的小河,营房不远处有个高高的哨楼,呈典型的六角形,约有六七平方米,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哨所建筑墙壁上密布枪眼(射击孔),哨所院子有足球场大,地上残留着许多马桩头,那是当年边关军人用来拴住哨所巡逻的军马和骆驼的。</h3><h3><br></h3><h3>赛图拉哨所及附属哨卡附近,埋葬了无数边防官兵,其中,赛图拉哨所遗址外约 100米处,就有大小不等的坟堆无数,其中近30个坟堆较为明显。</h3><h3><br></h3><h3>解放后,赛图拉哨所对面,曾有国军冰冻木乃伊被解放军官兵发现,面部被鸟类啄食成洞,解放军官兵涉險排难,不畏牺牲地渡过河流,就是想给这位国军兄弟予以入土为安妥善安葬。</h3><br><h3>赛图拉哨所后来演变为神仙湾哨所。神仙湾哨所海拔5380米,是全军海拔最高的哨所,位于喀喇昆仑山口北侧,西抵印巴争执的锡亚琴冰川和南向印军控制的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什约克河最上游,德普桑平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h3><h3><br></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赛图拉哨所遗址</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在此,老黑有必要介绍一下赛图拉哨所。</h3><h3><br></h3><h3>赛图拉哨卡的最早历史要追溯到1877年的清朝,左宗棠收复南疆后,100多清军敢死队员骑着骆驼、马匹,带着粮草,历尽艰难,跋涉一月,艰难来到了如今的赛图拉,并迅速与当时群众联手,拉土运石,建立了军事哨卡。</h3><h3><br></h3><h3>从此, 这里成了当时政府最高海拔驻兵点,是中国最西边境的防御大本营,承担着西部边关八百多公里的喀喇昆仑山的守防任务,由此清朝政府就在赛图拉、克里阳卡和麻扎达拉设卡。</h3><h3><br></h3><h3>1928年赛图拉设治局,成立边卡队,人数增至100人,并巡逻到康西瓦以远。在卡拉(胡鲁木山口)修筑堡垒。1933~1937年,守卡兵力增至200人。</h3><h3><br></h3><h3>1937年10月至1942年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边卡部队是1个团,辖3个骑兵连。赛图拉卡、康西瓦卡、苏盖提卡、哈拉赛卡各有1个排(30~40人)设防并沿边巡逻,以上各卡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负责800里边防。在明立克下、阿吉栏干、阿克赛钦、林济塘设有隐蔽粮草站。</h3><h3><br></h3><h3>据说,这个边卡大队的团也是由“九一八”事变后的义勇军所改編而來。原来,东北地区广大爱国军民奋起反抗日军侵华,但终因缺少后勤补给及其他原因遭遇损失难以坚持,根据国民政府指示,被迫从苏联境内穿越,经过长期长途跋涉,从大东北到达祖国的大西北,期间损失惨重,撤退时,义勇军及家属共有4万多人,但到达新疆时,官兵及家属不足2万人。</h3><h3><br></h3><h3></h3><h3>义勇军到达新疆后,高级将领希望借道回到抗日前线,新疆地方政府希望留在本地,而经历重重磨难的部分军官和士兵担心国民政府歧视等,于是就留在新疆,被新疆地方政府改编为9个骑兵团和炮兵大队、战车大队、工兵队、通信队、教导团,分别驻守南、北、东疆广大地区;另外以东北抗日义勇军为骨干,组建了喀什、和田、阿勒泰、塔城4个边卡大队,守卫边疆。</h3><h3><br></h3><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駐防哨所国军官兵</font></h5><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据说,民国时期哨所取暖用的是牛粪火,那有什么火炉子,哨所只有一个煤油灯,没有电,吃的最好的只能是玉米面糊糊,有时连这也吃不上。天冷时,哨所官兵都紧紧挤在一起,互相用身体取暖,天天盼着来个人,但天天看到的是雪山。</h3><h3><br></h3><h3>赛图拉哨所是个通称,其实是南北哨卡的大本营,主要提供后勤支持,它包括了下属多个哨卡,如黑黑孜江干、三十里营房、康西瓦等分卡。从南到北,哨兵要想巡防一遍,至少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h3><h3><br></h3><h3>新疆建设兵团的史料说:“1950年3月,第二军第四师第十一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巴基斯坦之要地巴扎大拉,第五师第十五团一部进驻通往印度之要地赛图拉”。</h3><h3><br></h3><h3>解放后,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情况,原来哨所重新设置,部分哨所被废弃,同时设置了神仙湾哨所(1958年)等哨所,神仙湾哨所海拔高度为5380米,年平均气温低于零度,昼夜最大温差30多度,冬季长达6个多月,一年里17米/秒以上大风天占了一半,空气中的氧含量不到平地的45%,而紫外线强度却高出50%。</h3><h3><br></h3><h3>这里是不折不扣的“高原上的高原”,被医学专家称为“生命禁区”。</h3><h3><br></h3><h3>国军时期,这里哨兵换防周期是一年,官兵巡视边界需要半年时间,基本上就是巡防半年,在哨所呆半年,然后就下山回到叶城休整。新中国成立后,换防周期大大缩短。哨所到内地之间,需要翻越三座高大的常年雪山。</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李源鈵在喀喇昆仑山口和空喀山口插碑位</font></h5><br><h3>过去从新疆到印度必走赛图拉。从南疆叶城出发,到赛图拉、神仙湾,然后翻过喀喇昆仑山口,进入德普桑平地,穿过什约克河进入拉达克的列城(曾是我国西藏的一部分),最后进入印度首都新德里,全长约1200公里,这是我国新疆商人前往印度必走的一条道路。</h3><br><h3>1950年前的我国阿克赛钦、阿里高原边防实际上是有边无防,也没划定边界线。当时的传统边界线应该在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而喀喇昆仑山以东的什约克河、德普桑平地均是我国领土。既然是我国领土,我国新疆商人才会选择走什约克河的传统商道。</h3><h3><br></h3><h3>1962我军取得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胜利,从与印军交火地方后撤20公里,绝大部分指的也是从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为界,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h3><br><h3>1951年我军进驻阿克赛钦、阿里高原后,决定在传统边界线上设哨所,这才发现我国传统边界线被印度蚕食了不少。但什约克河走廊、德普桑平地还没有被印军侵占,我军没有前推至什约克河走廊、德普桑平地。</h3><h3><br></h3><h3>据说,是因为受制于1892年喀什地方主簿李源鈵在喀喇昆仑山口和空喀山口插碑事件,自缚手脚,白白丢失了从喀喇昆仑山脉以东什约克河走廊的一条狭长地带。直到1960年印军才开始在什约克河走廊、德普桑平地设立哨所,与我军形成对峙。</h3><br><h3>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我军没有进驻约克河走廊、德普桑平地,是从中印友好关系出发,如果有边界争端,也是因英国殖民者早年吞并拉达克后,在中印之间挑起战争,留下的边界隐患,我方留下空白地带,是希望跟印度和平解决边界纠纷。</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赛图拉哨所遗址</font></h5><br><h3><b>二、拉达克</b></h3><br><h3>这里说说拉达克,拉达克曾是我国西藏领土的一部分,有小西藏之称。位于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的一个峡谷地带,印度河的最上游,与我国阿克赛钦、阿里接界。面积45110平方公里,人口26万,主要以藏族为主。首府列城,建有一座小布达拉宫。进入列城,就像进入拉萨一样,建筑风貌与早期的西藏拉萨并无二致。</h3><br><h3>公元二世纪拉达克建立以藏族人为主的国家“象雄王国”。</h3><br><h3>公元七世纪,吐蕃王松赞干布兴兵西扩,结束了“象雄王国”的历史。吐蕃王任命亲信为象雄总管,直接掌管阿里和拉达克地区。</h3><br><h3>公元八世纪中期,吐蕃内乱,国家分裂,在阿里和拉达克地区出现新的藏族人国家古格王朝。后来,古格国王的儿孙们又自立拉达克王朝。这时佛教传入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h3><br><h3>公元十六世纪中叶,拉达克王朝被“胜利王朝”取代,古格王国灭亡。</h3><br><h3>这时,信奉佛教的拉达克王国不断遭到来自北方、西方和南方伊斯兰教的压力,多次遭到袭扰和劫掠,由此开始逐渐衰落。</h3><br><h3>后为,拉达克国王为了寻求保护,宣称附属于西藏。西藏成为清朝一部分后,拉达克也成为清朝的领地。</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拉达克地图</font></h5><br><h3>1819年,锡克王国联合查谟王国夺取了原属阿富汗的克什米尔王国,并支持查谟国王侵占拉达克。拉达克组织兵力对抗,也派人到拉萨,请求西藏和清朝政府派兵援助,但驻藏大臣却以无兵可派婉拒了,西藏噶厦也保持缄默。</h3><h3><br></h3><h3>究其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h3><h3><br></h3><h3>首先,拉达克国王写信求助时并没有写明是何人进攻,仅用“披里”二字代替,导致清朝方面以为只是小国进攻,所以不值得大动干戈。其次,时值多事之秋,清朝无力帮助一个隔着西藏的附属小国。第三,根据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颁布的《钦定西藏章程》,驻藏大臣有权管理西藏整体事务,在驻藏大臣已经拍板的情况下,噶厦不好反驳,况且拉达克国力衰微,若是没有清朝支持也无法长时间对抗锡克帝国,此时组织藏兵前去支援显然为时已晚。</h3><h3><br></h3><h3>1840年查谟国王出兵占领了拉达克,被英国殖民当局封为查谟-克什米尔土邦大君。</h3><br><h3>查谟国王占领拉达克后,继续向西藏阿里进军,想垄断整个喜马拉雅山直到我国新疆的贸易,梦想建立一个幅员广大的多格拉帝国。前线藏兵拼命拦阻查谟国王的部队,被击溃。</h3><br><h3>清廷驻藏大臣闻知查谟入侵消息后,责令西藏地方政府派藏兵前去增援。</h3><br><h3>在冰天雪地之中,藏军全歼查谟侵略军,并乘胜进入拉达克。</h3><br><h3>查谟-克什米尔大君闻讯加派精兵,与藏军激战班公湖地区。他们用“水淹七军”之法,大败藏军。</h3><br><h3>由于双方互有胜负,英国指派克什米尔与西藏地方在拉达克列城展开和谈,最终签订条约,双方承认旧有的边界。</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清朝驻藏大臣衙门旧址</font></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3>就这样,拉达克彻底沦陷,被并入多格拉土邦,拉达克王室仅保留部分王权。</h3><h3><br></h3><h3>五年后,英国掌控锡克帝国,拉达克随之落入英国之手。随后,英国方面强迫拉达克停止向清朝进贡,并设置条约强迫清朝将拉达克“送给”印度。<br></h3><h3><br></h3><h3>虽然拉达克迫于压力停止进贡,但拉达克王室却身着道光皇帝赏给的五品顶戴花翎以表决心,清朝方面也坚持不签署该条约,因此从法理上来说,我国从清朝以来,从未承认被侵占的拉达克属于外国。</h3><h3><br></h3><h3>如今,拉达克辖境面积约为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上海),首府为列城,居民约26万,虽然受印度实际统治,但一直期盼着回归故土。</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拉达克首府列城的小布达拉宫建筑</font></h5><br><h3>1846年夏天,在没有清朝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英国单方面划定了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东界,并将拉达克划入克什米尔版图。</h3><br><h3>这样的界线我们承认了吗?</h3><br><h3>没有。清朝政府没有同意,后来的国民政府也没有同意。</h3><br><h3>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中巴两国边界划线,实质上是巴控克什米尔和中国之间划界。双方同意“以传统习惯边界线为基础,并参照自然地形,本着平等互利、友好合作的精神予以划定”。其中的“自然地形”,就是按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划界,流入中国河流的流域划入中国,流入巴基斯坦河流的流域划入巴控克什米尔。</h3><br><h3>同理,我们与印控克什米尔分界线,也应以喀喇昆仑山的分水岭划界,那么喀喇昆仑山以东的什约克河走廊、德普桑平地应是我国领土。</h3><br><h3>至今,我国和印度的划界仍没有进行。</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拉达克首府列城风光</font></h5><br><h3><b>三、加勒万河谷之争</b></h3><br><h3>没有划界的边界便留下了边界纠纷和安全隐患。</h3><br><h3>1959年西藏发生暴乱,解放军在平暴过程中,印军想学查谟国王那样,向我国西藏境内推进,蚕食我国领土,甚至在我边防哨所后面修筑工事。</h3><h3><br></h3><h3>后来,印军在我境内新修建的据点与我边防哨所形成犬牙交错的状态。加勒万河谷就在这年被印军占领,印军沿河谷向我国纵深推进了10多公里,并在河谷两侧的山坡上修建了工事,在河谷内驱赶我边防人员。</h3><br><h3>我军一忍再忍,从两国友好关系出发,没有出手。</h3><br><h3>直到1962年10月20日忍无可忍,我军对印进行自卫反击战,全歼入侵印军,收复了被印军侵占的领土,其中也包括加勒万河口。</h3><br><h3>1962年11月21日,为了缓和与印度的紧张关系,我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停火,并主动后撤,与印军脱离接触。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控制线20公里以内地区。包括加勒万河口,我军也退出了。</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什约克河位置图</font></h5><br><h3>后来,加勒万河口又被印军重新占领,印军沿河谷前推了5公里,与我军形成对峙。随后又被我军撵了回去,我们在河口山顶设有巡逻哨,监视印军在什约克河军事基地的动向。这就是我军长期防守加勒万河口的原因。</h3><br><h3>现在我们看见的相关地图和谷歌地球,关于加勒万河谷的控制线,都是印军单方面提供的对峙线,但并不是两国的边界线,也不符合实际情况。两国的暂定控制线应该在加勒万河口与什约克河的交汇处,什约克河应为暂定边界线。</h3><br><h3>2020年5月加勒万河口被我军的再次到来打破了宁静。原因是印军单边改变现状,跃过什约克河,从加勒万河口向河谷纵深修建了一条简易公路,已修建约2公里,并准备在什约克河上架设桥梁,通行武器装备。</h3><h3><br></h3><h3>印军再次进入河谷,不但侵占我国领土,还威胁我军安全。我军立即上前制止,驱赶了印军,重新控制了加勒万河口和附近山顶。</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加勒万河口位置</font></h5><br><h3>这件事情的起因,是莫迪政府于去年决定用两年时间在中印边境修建66条边境公路方案,方便印军和重型武器装备在中印边境的运输,其中包括沿中印边境走向的什约克河(DSDBO)战略公路,向加勒万河谷修建的支线公路。</h3><br><h3>据印度社交平台传出来的消息,最近在中印边境会晤点举行的中将级别会谈,印军让我们退出加勒万河口,并恢复到2020年4月以前状态,我们没有答应。我军要求印军停止所有在中印边境修建的工事和公路,包括在什约克新建公路,印军也没有答应。</h3><br><h3>印度网友说,如果没有印军单方面改变现状,侵入我加勒万河谷修建公路,我军也不会前出到加勒万河口驱赶印军。这真是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h3><br><h3>印度社交评论我们姑妄听之。既然印军改变了现状(据说还在什约克河上架设桥梁),我军也不会退出加勒万河口和附近山顶,并完全拥有对整个加勒万河谷地区(包括河口)的所有权。我们到过河口,不过是恢复1962年在加勒万河口的控制线。</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加勒万河谷</font></h5><br><h3><b>四、加勒万河口的重要性</b></h3><br><h3>那么,寸草不生、海拔达4300米的加勒万河谷和河口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成了两军必争之地?</h3><br><h3>还得从新疆商人从神仙湾沿什约克河前往印度,必经加勒万河口说起。加勒万河谷是我国的传统领土,什约克河也是我国的传统领土。</h3><br><h3>加勒万河发源于我国的白石滩(阿克赛钦河尾滩,河流呈东西走向),流入北南走向的什约克河,向西流入印度河。</h3><br><h3>什约克河位于喀喇昆仑山以东,从锡亚琴冰川和昆仑冰山发源,流经德普桑平地,沿中印边境一路向南,长约近200公里。我国与印度的实控线在什约克河以东的山脉,相距河流0公里到40公里不等,地形复杂,以雪山为主。</h3><h3><br></h3><h3>200公里实控线只有加勒万河口接近什约克河,这是我国唯一接近什约克河走廊的控制线,而且位于什约克河北南走向的中间位置。</h3><br><h3><b>我国如果控制了加勒万河口,就相当于控制了什约克河走廊,打蛇打七寸嘛,这是前出最好的位置。</b></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我军命令印军退出加勒万河谷</font></h5><br><h3>现在整个什约克河为印度所控制(印军称它为鸡颈走廊),位于喀喇昆仑山雪线以东,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喀喇昆仑山基本无法翻越(海拔6000多米,常年积雪)。所以什约克河走廊又是印军的生命线。</h3><h3><br></h3><h3>很多年前,印军从列城修了一条穿越什约克河走廊的边境公路(DSDBO公路),直通西北方向的德普桑平地和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这是印军前出德普桑平地和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的后勤保障线,对我地势相对平坦的阿克赛钦威胁较大,特别是德普桑平地的斗拉特别奥里地机场距我国的天文点边防哨所不远。</h3><br><h3>德普桑平地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虽然是平地,但海拔5200-5800米不等,是屋脊中的屋脊,因地势平坦,印军一直想把这里打造成针对我国阿克赛钦的前进基地。德普桑的后勤补给除了空中运输,陆地全靠什约克河走廊公路补给,如果我们在加勒万河口截断这条补给线,德普桑的印军将会乱成一团。</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808080">斗拉特别奥里地印军基地</font></h5><br><h3>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加勒万河谷和河口对我国边防有多么重要。印军当然不愿意我们前出到河口位置,这也是印军拼死也要赶我们进河谷的原因。</h3><br><h3>不过,加勒万河口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拥有整个加勒万河谷的所有权。这个所有权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会改变。</h3><br><h3>加勒万河谷第二个重要的原因,历史上它曾是我国什约克河走廊第二条经商通道,是我们新疆商人从白石滩(阿克赛钦)过来,穿越加勒万河谷,进入什约克河走廊,最后进入印度的必经之路。</h3><br><h3>数十年来,我国边防军人爬冰卧雪,坚守哨位,守护着祖国的安宁。借用坚守赛图拉哨所的国军士兵那句话:“有你们在,我们放心,亲人们放心!”</h3><br><h3>(曾明伟/八一老黑文)</h3><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代新疆到列城和印度的经商古道示意图</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2年中印反击战示意图</h5><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代西藏地图,包括拉达克属我国领土</h5><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什约克河走廊和加勒万河谷</h5><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加勒万河口对面的印军基地</font></h5><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印军在什约克河上架桥</h5><br><h3></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如果以喀喇昆仑山划界,以东为我国领土</h5><br><h3></h3> <h5><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e.mbd.baidu.com/r/4AUk4sNKDu?f=cp&amp;u=26fb69e5e5365d28">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e.mbd.baidu.com,僅添加图片和文字重新编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5><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