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6月20日,几路人马7点半按时在县委门口集合,开始《地理中国•叶县》最为翘首的峡谷实地踏访前采。</p><p>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利旺临行鼓励参战同志:山高谷深、路滑难走,同志们一定注意安全,胜利归来!</p><p> 8点45分,车队抵达探访集结地——常村镇刘东华村白石崖沟,与前来接应的村干部程贺峰主任汇合,同志们整理装备、分发干粮、讨论进山路线……</p><p> 沿白石崖沟向南大约三公里左右,有一岔路口,探险队员李光辉:左手朔溪上行是天坑(半拉井),右手顺着山沟一直走是一线天。程贺峰、董中锋是当地人,他们简单介绍了两处踏访路线,大家决定:左行朔溪登山,先看天坑奇观。潺潺溪水陪伴着清脆的鸟语,随着溪流潭水的变化,天籁之声不绝悦耳,我们在大自然和声中踩着乱石轻步而上………</p><p> 突然有人兴奋惊呼:“老师们快来看,这里的山缝是四个方向!”原来前路先锋董琳和李光辉、程贺峰、靳源源一起第一个看到这样惊人的地质奇观。董琳第一次来到这里,兴奋雀跃自不待言,一语惊呼,所有队员加快速度,向这里集聚。</p><p> 探险队员李光辉慢生软语:大家在这里合个影吧,这是我在咱叶县见过的最美的景观。一会儿我们左行登上一个台崖,就到了“半拉井”。半拉井,也就是我们前采会议上董中锋老师说过的“天坑”。天坑通向我们登临的溪水形成一瀑布,常年冲刷有约十多米溪崖,像一道石墙阻断探奇者攀顶。李光辉徒步猿猴般矫健,放下安全绳,还是董琳第一个借助绳索到达天坑。几天实地踏访前采导演刘天雨老师脚上打了几个泡,每一步走都能感受到她强忍疼痛的坚韧,受到鼓舞的小姑娘刘老师坚定决毅:我~也上!………</p><p> 可惜从小生活在刘东华村的中锋先生,自信再次让他失去了亲临天井的绝佳机会,先生又一次和我们大部队失联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咯,粗略回忆,从《中国影像方志•叶县》拍摄,到如今《地理中国•叶县》踏访前采至少这是第三次,见怪不怪,大家判断估计董老师“丢不了”,同村老乡程贺峰主任也说,这家伙从小生活在这里,山坎沟堑他都熟悉,没事……</p><p> 登上“天井”,我们惊叹大自然的神斧奇功:目测井底方圆面积近200平方,井底到井口通园笔直,陡峭险峻,东部(井底判断,不一定准确)井口有一豁口,一股清泉飞天而下,水流击撞崖壁溅起的水花雾漳,阳光下折射成斑斓的彩虹。融媒体中心靳源源等同志在卫星信号微弱不稳情况下,冒险执行导演指令,挑战航拍极限,录下了宝贵的天井地质影像资料,这些资料通过刘导演带回北京,请中国地质研究院教授、著名地质专家苏德辰老师对照地质分布先期进行研究。</p><p> 天井用餐,实属罕见,我们一行十勇士(本应该是“十一勇士”,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候没有手机信号,董中锋先生已经和大部队失联,估计先生把面包🍞已经塞入崖缝,凭借经验,四足并用滚落下山———这是先生后话自嘲介绍)“坐井观天,共进午餐”。</p><p> 随后的道路更是异常惊险,登顶、攀岩,一路尽赏风光,一路欢语笑言。计划五个小时的探访,下午五点半下山,屈指一算,吓我一跳:从登山林辉主任发的第一张照片到我们和董中锋老师再次见面,历经八个多小时的风雨惊险,松一口气,我们终于安全下山。今天经历不凡,注定记忆经年。</p><p> 是以为记,备忘留念———期待《地理中国》,《地理中国》再见,《地理中国》和叶县结缘,注定世界将看到一个美丽妖娆的新叶县!</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