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县大湾储氏宗祠

默言

<p> 皖北迁陕南储氏先祖达全公的发祥地——大湾,地处陕西省紫阳县双安镇林本河村第九组。此处,龙山悠悠风采奕,祥光熠熠紫气隆;溪水淙淙,群山簇拥;鸡犬相闻,鸟语花香,曲径通幽,雅趣流觞。那古木参天,气势恢宏的墓园,就是于清乾隆34(1769)年从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后北(今属岳西莲云)乡迁居于此的儲氏一世祖达全公墓;墓前坐落着儲氏达全公支下宗祠——全德堂。</p><p> 回望从皖北来陕南的漫漫长路,储公达全遵皇命,不惧山恶道险,云诡波谲,涉江水,踏峰岭,离乡背井,饥渴顿踣;奔波辗转,胼手胝足;求生觅路,落脚汉江边的石碧潭,距今祠约两公里。后为避水患,移居今祠附近柳木沟。以农为本,餐风露宿,冒雪顶霜,开拓垦荒,饱经沧桑,日臻基业,进住大湾,裔遂世居。</p> <p>  两百多年的世代繁衍,储氏裔众分支开户,散居,分布于紫阳、安康、石泉、汉阴、宁陕、西乡、江苏、新疆等地,散居各地和紫阳县境内居住的裔众,至今仍乡音未改,说着老家安徽(古为江南)潜山的江南话,被当地人称“说江南话的紫阳人。”</p><p> 族谱赞儲公达全曰:“河东毓秀,江左钟英,循规蹈矩,履洁怀淸,务于诵读,淡厥功名,蒙以养正,育德果行,淑人君子,忠厚老成。”又载:“公于雍正丁未(1726)年生,清嘉庆丁巳(1797)年故,葬陕西兴安府(今安康市)紫邑(今紫阳县)靖宇里林(今林本河)闹(今闹河)铺柳木沟大湾老屋(今全德堂)后……”。子孙在此世代繁衍,耕读传家,艰苦守拙;傲视权贵,不慕豪强,诚孝勤俭,忠厚贤良。星火燎燃,代代相传;开发建设,和谐发展。到清光绪9(1883)年至16(1890)年,儲公达全第三、四、五世裔众,蒙恩先祖,根深叶茂,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合资兴建起后世子孙引以自豪的储氏四德堂下支堂——全德堂,史称大湾儲家祠堂。</p> <p>  全德堂坐西南向东北,足登大湾水,背靠龙形山,颇具典型的陕南四合院土木结构建筑风格,前厅后壁与享堂前壁均为木板镶嵌而成,享堂门前两旁各立一廊柱,左右厢房全为土墙壁,泥瓦盖顶,总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顶天立地,沐浴雨露阳光,敬畏这方厚土的苍凉。自此,把对皖北的思亲曲吟唱成“千里共婵娟”的辞赋。裔众秉大湾群山熠熠之光照,承汉水溪河浩浩之恩泽;感天地之灵,昭日月光华;崇人文、尚德操、重大义,励精图治,春华秋实,人才辈出;各行各业成就斐然,成为紫阳境内一大旺族。后来,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破“四旧”中,飞檐斗拱、镂空木雕壁画、精美的门柱装饰、牌匾等被视为“四旧”(即: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清除,遭受严重毁损,大量的祖先灵位、宗谱及其相关资料,被付之一炬,室内神龛祭器及一切祭祀设施等珍贵历史文物遗产荡然无存,只幸存十几间破败不堪的房屋,几近颓废。适逢1972年,又在祠堂里兴办汉城中学高中班分校,部分建筑再次遭到整改,至1979年春分校撤离。2012至2013年,本支储氏裔众自发集资,对宗祠与墓园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维修。如今,大浪淘沙东流去,宗祠雄姿依旧存。</p><p> 儲公达全迁陕的原因,据考证,清政府主要采取三方面统治措施,一是将湖广密集而相对文明程度较高的人口,移民到人烟稀少又相对落后的陕南偏僻地带进行融合发展,达到全国同步发展的目的;二是恐其家族势力过大而威胁清政府的统治,以削减势力,舒缓隐忧;三是肩负把江南文明开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陕南荒蛮地带的历史使命,祖谱中载有朝廷《圣谕》,用儲族优良完整的家礼、家规、家训、家风,教化、影响一方子民。</p> <p> 儲公达全支族,虽在民国后期已开始家道中落,但祖上辉煌的文明却始终仍影响着世代族人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储公达全上溯31代嫡先祖储光羲,唐开元14年进士授翰林职,钦命江南道采访使,监察御史。才高学博,儒林拔萃,诗论名冠,盖盛唐之秀。论著、诗集富有百卷,乃儲族饱墨之祖,世代宗仰之师。由达全上溯17代祖儲福寿(达全嫡祖)、福康、儲福宁三兄弟同榜进士成为史上有名的“三凤齐飞”佳话与不朽传说,与北宋三边总辖儲永钰(达全公嫡15世祖)等先辈的成功垂范,代代人的家规、家训、家礼,皖北的传世家风,无不激励着储公达全及其迁陕南后裔众的拼搏进取,逐渐成为一个较为庞大的优秀家族。</p><p> 儲氏达全公具有优秀的裔众。</p><p> 近代:清末秀才儲枝稠,曾为家乡启蒙教育编写出两部教材(原书散佚),自己出资设馆兴办启蒙学校并亲自义务教学,传播文明,教化后生,根治愚昧,救民于水火。</p><p> 现代:儲茂琛,追随孙中山辛亥革命,并任北伐旅长,为捍卫民主共和牺牲在北伐战场上。据《紫阳县志·人物志》载:中共紫阳县早期地下共产党员储茂章,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川陕边区游击队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二二六独立团团长,在遭强敌围攻,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愈挫愈勇,带领余部继续坚持斗争。后又重组军团,再任团长,直至处于孤军奋战,全团覆灭,本人被俘,父亲储春庆,兄弟储茂述等因宁死不屈而相继被害,因叔父储春台在汉中军阀部队任职,自己才幸免遇难,被携妻小驱逐还乡。隐居双安镇老庄沟,以务农兼在双安集镇开中药铺、屠宰猪、牛、羊卖肉为营生。建国后,经政府及中央军委核实其身份,并邀其去省军区颐养天年时,仍自认为对国家无功,体弱多病,要求告老还乡。民国初年任山西督抚书记储春熙和任陕西汉中地区财政厅长的储茂全,都以清廉刚正、勤政爱民,足迹所至,颇负盛名。</p> <p> 当代:县级有名中医儲茂正,立足家乡,义务诊疗,治病救人,情系乡民,登门诊治。还有从军抗日的儲茂善,抗战期间先后升任国军炮兵连长与地方警察局长,抗战胜利后毅然回绝升迁国民党军石家庄城防司令的诱惑,果断弃暗投明,脱离国民党军,率部光荣起义,参加人民解放军,被中国共产党视作军界精英,选送华北军官学校学习三年,1953年毕业后,谢绝转业优厚待遇,不慕荣华富贵而解甲归田。1958年,年仅35岁的儲德学,升任原安康地区民兵大队长(正团级)率领当时安康地区十大县调集来的民兵团队,艰苦奋斗在建修黄河梁西万(西安—万县)公路的工地上,在技术落后和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后,功成名退,两袖清风,辞职返乡,甘愿以躬耕陇亩养家糊口。</p><p> 儲公达全膝下,现有2400余众,其中,奋斗在各个岗位的共产党员百余名,职工、公务员、教师共达八十多名,现役军人十多名,在读名牌大学学生十多名,于各类企业供职与在外务工人数达百名以上。都在为社会为国家努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由于全德堂秉持四德堂“诚、孝、勤、俭”,“安本分,遵礼仪,顺天理,守国法,戒淫恶”等严格的祖训和良好的家风,奉“国家至上,家族为本”之信念,并深深融入一代又一代后裔们的血液中,才迎来今天的远近闻名,文明兴旺,辉煌腾达,健康发展。</p> <p>  致此,幸逢盛世的全德堂,容光焕发,枯木逢春!本地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为保护优秀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优良的传世家风,实现振兴乡村目标,由省纪委批准,县镇纪委牵头,国家投资,政府主导,对储氏宗祠采取修旧如旧的原则,全面修葺一新。建立储氏家风馆,成为廉政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及储氏家规家训的传承基地。 </p><p><br></p><p><br></p><p><br></p><p> 储德昂 储诚彦 敬撰</p><p><br></p><p> 2020年7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