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签署一个命令,使万余名共产党人得以释放免遭屠杀

骏驰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解放战争后期,经过三大战役,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已发展壮大至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至290万人。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国民党在江南也难组织起有效的防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共决战的天平,已经倾斜于共产党人一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宴请蒋介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元旦,中央日报的头版刊登了蒋介石乞和的《新年文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于当时的国共之争的战争起源与战争责任,蒋介石的文告中避而不谈,其“求和”条件是保留伪“宪法”,伪“宪法”和国民党军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对此,毛主席发表了题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献词以正视听,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外反动派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他们就一天比一天地重视政治斗争的方法。中国反动派和美国侵略者现在一方面利用现存的国民党政府来进行和平阴谋,一方面力图在革命阵营内部组织反对派,极力使革命就此止步。是将革命进行到底呢?还是使革命半途而废呢?对于这个尖锐的问题,对于以毛主席为首的共产党人的态度是坚决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在陕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篇新年献词中,毛主席还引用了古代希腊的一则寓言,深入浅出地讲述了除恶务尽的道理:“一个农夫在冬天里看见一条冻僵的蛇。他很可怜它,便拿来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气就苏醒了,等到回复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伤。农夫临死的时候说:我怜惜恶人,应该受这个恶报!外国和中国的毒蛇们希望中国人民还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死去,希望中国共产党,中国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这个农夫一样地怀有对于毒蛇的好心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月4日开始,毛主席又发表了《评战犯求和》、《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等一系列评论,对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引深,重申了绝不能使革命半途而废的信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与周恩来在会上交谈</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蒋介石乞和是权宜之计,他急需的是喘口气,要的就是拖时间。南京、浙江、湖南、四川、江西,到处都是国民党的编练司令部,孙立人在台湾已经编练快一年了。蒋介石要在3至6个月内,训练出200万新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在国民党内,内斗已白热化了。早在1948年12月24日,拥兵40万的国民党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就从汉口发“亥敬电",要求蒋介石下野。国民党的很多重要人物,也都附和白崇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月21日,内外交困的蒋介石正式宣布下野,由副总统李宗仁为代总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日,蒋介石在写下“冬日饮寒水,雪夜渡断桥”的诗句后,黯然神伤地离开总统府,回老家奉化溪口,明为归隐,实则依然控制着着国民党的军政最高权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也只听蒋介石的。早在1月19日,孙科就以行政院的名义给各国驻南京使节发出通知,要求他们迁往广州——因为行政院要迁往广州。</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样,国民政府一分为三:蒋介石在溪口遥控;李宗仁在南京“代理”;孙科在广州办公。如此的荒唐格局,被毛主席撰文嘲笑为“一国三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胜利以后,举国同庆。国民党陪都重庆自然也少不了大搞庆祝,其中不乏一些文化活动。在一次灯谜竞猜活动中,一则灯谜赢得众人喝彩:“是文人又是武人,是今人又是古人,是一人又是二人,是二人仍是一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与蒋介石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崇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谜底便是“李白”。李就是李宗仁,白就是白崇禧。他们都是广西桂林人,都是战功赫赫的抗日名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宗仁和白崇禧素来被人们合称为“李白”。两人都是广西桂林人,又都是国民党内最具实力的地方军事势力——桂系的核心人物,多年来一直合作无间,基本上是一个鼻孔出气。</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和白崇禧的阴险狡诈不同的是,李宗仁在国民党内的口碑很不错。当时有一种说法是,论起国共两党的军事人物之最忠厚者,共产党内是朱老总,国民党内则是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宗仁任代总统后,宣布各项“促进和平谈判”措施,其中之一即释放在押政治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都知道,李宗仁由于权力受限,几乎啥事也办成。鲜为人知的是,李宗仁代总统期闻办成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释放了万余名政治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南京的我党地下工作者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争取到了时任南京政府司法行政部刑事司长杨兆龙的情,杨兆龙先做通了时任司法行政部部长张知本的工作,由张知本在行政院有关会议上提出,获得通过。1949年2月,李宗仁忽然因事飞到广西去了,我们怕他变卦,即派杨兆龙乘飞机到广西见李宗仁,要他签署释放政治犯的命令。就这样,堂堂正正释放政治犯的命令由李代总统签名在南京公布了。执行这个命令的人,就是杨兆龙,他还被李宗仁提拔为最高法院检察署检察长。</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南京的政治犯全部释放了,浙江、安徽等十几个省的政治犯也释放了,一共一万多人。这是代总统李宗仁在离开大陆之前做的一件好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月24日,李宗仁还发布命令释放张学良、杨虎城,但因蒋介石阻挠而未成。2007年12月,台北“国史馆”出版了根据陈诚家属珍藏的私人档案、“蒋中正总统档案”、“国民政府档案”编辑而成的《陈诚先生书信集——与蒋中正先生往来函电》一书,收入双方自1928年至1963年间的往来电函1193封,其中有两份关于释放张学良问题的函电,记录了李宗仁要释放张学良,而蒋介石不同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功德无量的杨兆龙曾被荷兰海牙国际法学院评选为世界范围内50位杰出的法学家之一。2004年,在杨兆龙诞辰百年纪念会上,那些还健在的被释放的老共产党员们聚集苏州,向杨兆龙的遗像再三鞠躬,热泪盈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杨兆龙</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台儿庄战役李宗仁排兵布阵图</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台儿庄战役后,李宗仁在战场留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7月20日,周总理与彭真等人到机场欢迎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宗仁这个人比较复杂,但他至少四点无愧于一个中国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是率部血战台儿庄,赢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是释放了同是中国人的一大批政治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到处给亲友打电话报喜,还对记者说:“我由于自己的失败而感到高兴,因为从我的错误中一个新的中国正在诞生……什么时候我们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强大的中国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是1965年毅然决然从海外回到祖国。</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7月27日,毛主席接见李宗仁(右一)及其夫人(左二)和程思远(左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与李宗仁亲切握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毛主席与李宗仁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李宗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他是北伐战争中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人物,北伐前致力于两广统一,奠定北伐的基础,促成北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1948年国民党行宪,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后,一度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但最终偕夫人郭德洁于1965年7月经瑞士、中东回到北京,受到毛泽东及其他中共领导人欢迎,于1969年1月30日在北京逝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