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印象07:庐山圣境——东林寺净土苑

顺水推舟

<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前言</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东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东距庐山牯岭街50公里。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净土宗发祥地,系东晋名僧慧远于公元386年创建,为庐山历史悠久的寺庙。汉唐时成为中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代高僧鉴真曾至此,将东林教义携入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净土宗)仍以慧远为始祖,以东林寺为祖庭。东林寺自始建,已有1600多年历史,沧桑历尽,屡废屡兴。</b></h1><h1><br></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发一帖</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江西印象07:庐山圣境——东林寺净土苑》</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欢迎大家观看。</b></h1><p><br></p> 东林寺位于长江南岸,庐山西北麓,南面正对庐山香炉、天地诸峰,北倚分水岭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东南有乌龙潭,地势雄伟。寺前明堂开阔,香炉峰呈趋拜之 势,千年紫烟不断,虎溪具眷恋之情,万载常流。 <p>沿途的各种神像,已显“圣境”的味道。</p> <p>东林寺对面的东林镇。</p> <p>历史上,与东林寺结缘的名流高士不乏其人,如佛陀跋陀罗尊者、智者大师、鉴真大师、李世民、刘遗民、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韩愈、白居易、柳公权、王安石、苏东坡、李白、陆游、杜甫、杜 牧、杜荀鹤、刘长卿、王昌龄、李邕、王阳明、黄庭坚、周敦颐、岳飞、范成大、朱熹、康有为等等。</p> <p>远远就看见立于观音山巅的“东林大佛”,虽未完工,气势已现。</p> <p>东林寺净土苑建筑格局,采用中国古代山林建筑群经典的空间层次布局方式,使整个苑区依山就势。核心景观“东林大佛”坐落在整个苑区中轴线最高处。沿中轴线依次为天王殿、极乐殿、光严塔、大雄宝殿、信愿路、拜佛台、接引桥、极乐路、大佛台等。苑区空间开合有致,相得益彰。其间以钟鼓楼、登山阶梯、服务区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既错落又呼应的空间整体。朝礼之路由缓渐陡,其间有虹桥飞跨,衔山接路,直至宽阔的拜佛台前。</p> <p>东林寺净土苑全景图。</p> 东林寺中轴线三大殿开通,是在2016年6月27日。我们此时(2016年7月24日)来到寺里参观,真应当算是捷足先登。 <p>东林寺净土苑石牌坊。</p> <p>净土苑的牌坊设计极具净土文化内涵:中间是弘一法师的篆体“香光庄严”,两边的对联由传印长老和明学长老等大德书法家题写。顶端的五颗摩尼珠,代表佛光普照。清净、慈悲、智慧、平等乃净土宗的核心理念。</p> <p>牌坊的背面,中间是印光大师的手迹“故乡风月”,“故乡”代表极乐世界,“风月”代表一切众生本具的佛性——本地风光。两侧的六根经幢上刻有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水景代表极乐世界的八功德水;大莲华则表达上品上生极乐国。</p> <p>东林寺的前殿一一“天王殿”。</p> 阿育王柱是佛说法的象征,上面刻有印光大师和弘一法师手书的“南无阿弥陀佛”。 <p>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七宝莲池”广场。</p><p>七宝莲池表达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遍布四色莲华,夏日尽显清雅之气,冬日则展残荷之美。</p> <p>七宝莲池中心有一根汉白玉蟠龙柱,柱顶有一方玲珑宝塔,塔尖上置有一颗晶莹剔透的摩尼宝珠,象征阿弥陀佛的心王,从心王里显现八功德水。</p> <p>拾阶而上,来到东林寺“极乐殿”(即“三圣殿”)。</p> <p>极乐殿,顾名思义就是表达极乐世界。此殿的对联诠拜了主题:“弥陀慈父肇宏誓拯九界众生,观音势至辅愿王接念佛行人”,西方三圣共同度化十方众生。</p><p><br></p><p>阿弥陀佛结上品上生印端坐中间,左边是观世音菩萨,头冠上有佛像,代表慈悲;右边是大势至菩萨,天冠上有盛满光明的宝瓶,代表智慧。慈悲与智慧的极致,就是阿弥陀佛,无量光寿。</p> <p>极乐殿的另一面《妙高峰顶》。</p><p>极乐三圣的身后是“观音海”。</p> <p>走过极乐殿,来到“光严塔”。</p> <p>光严塔是中轴线上的一个标志性木建筑,寓“香光庄严”之意。此塔三层,总高约23米,三层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和燃灯古佛的水晶舍利。此光严塔,确指极乐,弥陀接引。</p> <p>在“大雄宝殿”前。</p> <p>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三方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东边是琉璃光如来,西边是阿弥陀佛。匾额上分别题写“调御丈夫”、“悲智双运”、“海印三昧”。</p> <p>大雄宝殿三方佛的身后,供奉的是“千手观音”。</p> <p>据说,千手观音是属“鼠”人的护身佛。</p> <p>信愿路,直通拜佛台。</p> <p>信愿路南毗大雄宝殿,北接拜佛台,由二百九十一级花岗岩阶道组成,阶道两侧有花岗岩护栏,栏柱顶端镂着含苞待放的莲蕾,蕴藏着浓郁的净土文化气息。</p> 信愿路的左侧,是方便游人上山观佛的“梯廊”。 拜佛台上安放的巨大莲花,由锡青铜铸造,是按照“东林大佛”手上的莲台1:1制作。台高四点八米,外表贴金箔,烘托出一派远离尘垢的超逸气象。<br> 拜佛台。 在拜佛台远望“东林大佛”。 由于正在建设中,登临只能到此,期待下次。 后面是接引桥、极乐路以及大佛台。 现在能近观的是这座缩小版的“东林大佛”。 拜佛台两侧刻有青铜浮雕,表现此界他方一切僧俗凡圣,皆以虔诚之心来朝礼阿弥陀佛,犹如万流归海,众星拱月。东边浮雕表现专修念佛的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以及鸟兽众生。西边浮雕表现兼修净土的宗派下祖师大德及四众弟子。 东侧浮雕。 西侧浮雕。 正在修建中的“接引桥”。 愿“接引桥”早日竣工,登观音山去看大佛! 恋恋不舍“拜佛台”。 回望拜佛台。 心愿未了,记忆永存。 东林寺碑的北面:《重修东林寺净土苑记》。 再见,东林寺! 再见,东林镇! <font color="#167efb">(以上照片拍摄于2017年7月24日)</font>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东林大佛新貌</font></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style="">(2020年6月网图集萃)</font></div> 在我整理这些旅游照片的时候,庐山东林寺净土苑已经全面竣工。并且在2017年3月12日(农历二月十五)释迦牟尼佛涅槃日,对外隆重宣布“永久免费入苑”,立碑为证。 《永远免费入苑》碑。 “接引桥”新貌。 接引桥,全长116米,表达由娑婆此岸往生极乐彼岸之意。<div>由娑婆世界的此岸一进入到极乐世界的彼岸,马上会得到一个温馨的安慰——“回来吧,孩子”!这是阿弥陀佛十劫的呼唤!“浪子竛竮愁忧溺苦海,慈父望眼欲穿愿早归”。<br></div> 接引门,《回来吧,孩子》。 之后登上“极乐路”。极乐路全长共有四百八十级花岗岩石阶,代表念佛行人与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大誓愿,往生彼土,亲见弥陀。石阶两侧皆有花岗岩护栏,栏板刻有莲华图案,柱头则雕莲华及迦陵频伽。莲华者,象征接引往生。寓意一念一弥陀,一步一莲华。身在极乐路,如登青云梯。 大佛台《无量光寿》。 东林大佛,阿弥陀佛圣像,身高48米,宝盖81米,锡青铜铸造。莲花座6米,因铜里融入了48公斤的黄金,又称为合金铜铸造。大佛与莲台表面传统工艺贴金,外表呈金色。<div><br></div><div>佛身高48米表48大愿。佛的左手托莲台,表示接引安立众生随佛往生之意。佛的右手下垂,呈殷勤接引状,于生死苦海捞漉众生,安立于左手的莲华内。佛的表情慈、威、喜俱在。<br><br>总高81米的宝盖造型犹如莲瓣,火焰表阿弥陀佛光明炽盛,遍照十方世界,专摄念佛人往生极乐。宝盖的建造,一为露天大佛起到一定的保护;二增强了大佛的宗教艺术表现力。</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大佛与峰峦齐峙</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净苑共天光一色</font></b></h1> <b><font color="#167efb">感谢大家光临本帖观看。</font></b><div><b><font color="#167efb">请将您的点评意见写到帖后评论栏中,以便与帖一并保存。</font></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