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中阳人常说,没条件旅游了,去上顶山看看也不错。</p><p> 中阳被称为旅游景点的地方不多就那么两三个。上顶山便是其中之一。</p><p> 虽然,中阳人把这几个地方叫景点,但外面慕名而来的人在看过之后大都带着嗤之以鼻的鄙薄匆匆离去。家乡观念较重的中阳人,对外人的这种鄙薄很是不满。但不满归不满,外人来的终久越来越少。敝帚自珍吧,既然是自己的景点,首先,自个儿不能冷落了。</p><p> 我是属于外出旅游条件不足者之一,自然也成了敝帚自珍者。于是,上顶山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先后去过五次。</p><p> 第一次是在组织部工作的那会。科里去刘家坪乡下乡检查党建工作。乡里的组织员在检查结束后,带我们去上顶山溜达。那时,是第一次知道中阳有上顶山这么个可以叫为景点的地方。那次去的感觉是,山的确比周边的高,但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景的确比中阳别的地方好,但找不到美不胜收的靓丽;风的确很大,但带来的不是玉树临风而是一身鸡皮疙瘩;石头的确有点突兀,但需爬下来仰视才看到冲天的嶙峋;放牧的牛驴骡马的确不少,但久牧的山顶草甸已如掉毛的脑袋,到处都是斑脱。那次,在山顶的确看到过一个破败的小庙,看到过深不见底的火山口。在组织员的引导下,在别处也看到过一个年代久远的小塔。记不清是叫姑姑塔还是皇姑塔。几乎就要倒塌了。一下午的溜达,几乎看不到可以称为景点的景点。整个过程,只能称其为游玩,但对于连续不断的工作来说,的确有了旅游时的兴味。</p><p> 后来去上顶山基本是陪别人去的。或做向导,或单纯陪游。今年,疫情来袭,和侄儿一家、和朋友相约,再登上顶山。不带看风景的目的,只为释放呆家里的憋闷。自然,上顶山的风景如何已不再是主要的聚焦。信步而走、信眼张望、任身随心。山风不仅带来阵阵清凉,也带来不断变调的林声,带来无数不知名的花香。干净平整的石头上坐饮几盅淡茶,躺着看天空靓丽而不热烈的太阳,温润但不刺眼。在山风里、在阳光下,所有的郁闷如脸颊上的汗迹,渐渐消失、渐渐清爽起来。这时,突然觉得,旅游最应该有着另一层很浅的生活意味——心情轮作!</p><p> 有个朋友是那种有点闲钱、有点闲功夫,又有点闲情的人。旅游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看到他发来的旅游照片或视频。朋友说,要在有生之年,走遍所有的旅游景点,要让这辈子不白活。以前,朋友每旅游一处都会整理一本相册。后来,又全部整理为电子相册。不知道朋友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走遍所有的旅游区,毕竟世界这么大。但朋友的态度让我折服。他不在乎旅游景点的风景如何,不在乎观赏后的有多少余味,只在乎我曾经走过,只在乎不遗憾。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是他生活绳线上穿进去的一个豆。他不想让他的绳有空白处。</p><p> 很多人旅游时都是很挑剔的。首先挑剔的是景点质量如何,值不值得看。其次是挑剔价格和挑剔服务附带质量。一次旅游就是一次艰难的运筹帷幄。而往往一次旅游最后就是一次不欢而散。皮厚点的,把不愉快憋在心里,皮薄点的就付诸闹事和投诉。完全没了旅游时的初衷。放不下与放不开的旅游,败坏了的不仅是心情,还有那千挑万选的景致。</p><p> 旅游景点都是自然与人文中的精华。有心的旅游者,每走一处,都努力想把这份各具特色的美丽留在心里。有的见景则流连忘返。其实,人的心能有多大?想流连于每一处美景或者攫取每一处靓丽,最终会心焦力悴的。</p><p> 我也曾去过一些旅游景点。有的忘了名,有的忘了景,有的名和景都忘了。唯一留下的只有旅游时的那份闲适。</p><p> 每个人的 心间都是一块田地,需要不同的作物轮换耕作,否则不会长出旺盛的庄稼,甚至会荒芜。家和外面就是同一块田地的不同耕作。而旅游只是走出去的一种耕作方式。看淡了旅游的目的,于是旅游的每一处都是心情的释放,而走出家门的每一步就会都是旅游。既然如此,旅游又何必计较是不是著名景点。每次都去上顶山、都去闹泥沟又何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