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五代十国历史的“高平之战”

风清杨

导语 <p>"高平之战"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帝柴荣与北汉帝刘崇之间的一场大战,这场战役在五代十国战争不断的混乱中属于比较大的一场战役。这场战争可以称之为一场考试,战争的结果让继位不久的后周帝柴荣脱颖而出,直接加快了后周帝柴世宗统一割据政权的步伐,同时也削弱了北汉割据政权的实力。</p> <p>知道"高平之战"之前,我们必须要了解五代十国的那段历史。</p><p><br></p><p><br></p> “高平之战”的历史背景 <p>“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一段时期。这段历史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而在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统称十国,“城上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p> <p>郭威原本是后汉的邺都留守。后汉乾佐二年(949年),后汉祖刘知远驾崩,其子刘承佐继位,史称“汉隐帝”。汉隐帝继位以后,因为政治上不成熟,不喜欢听大臣们的意见,但又害怕这些大臣。郭威就是汉隐帝不喜欢的人之一。于是,汉隐帝就派人前往邺都去谋杀郭威。知道真相的郭威因故反叛,并率兵攻入开封,推翻后汉。</p><p><br></p><p>951年2月,郭威即位建元,自己当皇帝,国号周,史称后周。</p> <p>但后汉帝刘知远的弟弟——后汉河东节度使刘崇(后改名为刘旻)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大怒,马上也在太原称帝,国号仍为汉,继续使用后汉“乾祐”年号,史称“北汉”。</p><p><br></p><p>历史的发展让后周帝郭威和北汉的刘崇有了这些解不开的矛盾,成为了死敌。但遗憾的是郭威继位四年以后驾崩,郭威的义子柴荣继位。北汉的刘崇认为机会来了,干不过郭威还干不过他儿子?于是,北汉刘崇就想乘后周权利交接人心不稳的机会进攻后周柴荣,“高平之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p><p><br></p><p>公元954年2月,北汉帝刘崇亲自率领三万精兵,包括一部分的“朔方铁骑”。“朔方铁骑”是蒙古草原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军队,非常的勇猛强悍。其次,刘崇还联络了辽国的一万多骑兵组成联军,此战刘崇志在必得。</p> <p>反观后周柴荣,刚继位不久,国内政局还不稳定,<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形势对后周柴荣来说相对困难。《资治通鉴》记载:刚继位的世宗听到北汉主刘崇入寇的消息,就想亲自领兵出征,大臣们都劝说后周帝,曰:</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刘崇自平阳遁走以来,势蹙气沮,必不敢自来。陛下新即位,山陵有日,人心易摇,不宜轻动,宜命将御之。”</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大臣们的劝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原因应该是大家对这个刚继位的皇帝不放心。后周帝胆识过人,也看出了大臣们的心思,对大臣们曰:</span><b style="color: rgb(1, 1, 1);">“</b><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宠幸我大丧,轻朕年少新立,有吞天下之心,此必自来,朕不可不往。</b><b style="color: rgb(1, 1, 1);">”</b></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柴荣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北汉趁着我国丧事期间出兵伐我,这是看我年轻刚继位轻视我。北汉有吞并天下的野心,刘崇肯定亲自带兵前来,我不能不去。”</span></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还有一位大臣冯道劝说柴荣不要去,帝曰:</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道曰:“</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未审陛下能为唐太宗否?”</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帝曰:</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以吾兵力之强,破刘崇如山压卵耳!”</b><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道曰:</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未审陛下能为山否?”</b></p> <p>后周帝柴荣和冯道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充满了火药味。柴荣说“当年的唐太宗每次都是亲自带兵出战,我怎么敢偷懒呢?”冯道马上来了一句“陛下是唐太宗吗?”柴荣没有直接回答冯道,说“以我们现在的实力打北汉就如大山压卵一样。”冯道又说“陛下是那座压卵的山吗?”柴荣听了非常不高兴。</p><p><br></p><p>通过君臣两人的对话可以发现,后周帝出征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宰相冯道调侃后周帝柴荣说的话,语气充满了藐视,似乎很看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刚上位的年轻皇帝。</p><p><br></p><p>所以,后周帝柴荣急需要一场战争来证明自己。</p> 战争的过程 <p>两军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高平市附近)相遇。</p><p><br></p><p>北汉联军的布局是:刘崇自己居中军,将台设渠头村;大将张元徽领左军,将台居东,在高都镇东岭村;契丹杨衮领右军,将台居西,在巴公镇宫庄村,北汉联军阵容严整,摆出了决战的架势。</p><p><br></p><p>大战还没有开始之前,北汉屯驻梁侯驿的前锋军队大破后周方面的昭义节度使李筠带领的步兵、骑兵,俘虏斩杀士兵一千多人。李筠逃归上党,据城自守。</p><p><br></p><p>战争刚开始,后周军队就首战告负。</p> <p>《资治通鉴》记载:北汉主率中军在巴公原摆开阵势,这时后周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领后续部队尚未到达,大家心感危险惧怕,而世宗意志情绪更加坚决,令李重进、白重赞为左翼,樊爱能、何徽在右翼东边,向训、史彦超领精骑居中,与北汉联军对峙,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率领禁兵保卫世宗,世宗骑着披甲的战马亲临阵前督战。</p><p><br></p><p>大战开始前,北汉主看到后周军队人数少,还后悔召来了契丹军队,对众将说:“我独自用汉家军队就可破敌,何必再用契丹!今天不但可以战胜周军,而且还可以让契丹心悦诚服。”众将都认为说得对。契丹将领杨衮驱马向前观望北周军队,对北汉主说:“后周是劲敌啊,不可轻易冒进!”北汉主刘崇听了,傲慢的对杨衮说:“时机不可丧失,请您不必多言,试看我北汉军队出战!”杨衮沉默不快,非常的不高兴。</p> <p>果然,战斗开始没有多长时间,后周军队樊爱能、何徽率领的右翼就挡不住北汉军队凶猛的进攻,率领一支骑兵和五千多步兵临阵倒戈,北汉军队军威大振。在此危机时刻,后周柴荣挺身而出,率领自己身边的亲军卫队狂飙突进。北汉军队看见后周柴荣出阵,万箭齐发,柴荣身边的卫士赶忙用盾牌保护柴荣,柴荣的麾盖上都被射了几十只箭。</p> <p>当时的赵匡胤在中军,只是后周军队的低级军官,看见柴荣危机,大呼道“主忧臣辱,主危臣死。我等难道作壁上观吗?” 又对张永德说:“贼寇只不过气焰嚣张,全力作战可以打败!您手下有许多能左手射箭的士兵,请领兵登上高处出击作为左翼,我领兵作为右翼攻击敌军。国家安危存亡,就在此一举。”张永德听从,各自率领二千人前进战斗。赵匡胤身先士卒,快马冲向北汉前锋,后周军将士受到鼓舞,士气大振,杀入敌阵,无不以一当百,北汉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后周军队的冲杀,全线溃败。</p> <p>原本听了刘崇大话作壁上观的契丹将领杨衮也被后周军队的勇猛所震撼,并不救援,马上领军全身而退。</p><p><br></p><p>战斗进行到黄昏的时候,当时北汉主刘崇还有余部一万多人,凭借山涧作为障碍而布阵。此时,后周援军河阳节度刘词率领的生力军到达战场,与后周的其它军队一起进攻,北汉军队又被击败,直追到高平,僵卧的尸体布满山谷,丢弃的皇帝专用物品以及军需、用具、各种牲畜不计其数。后周军队随后包围了退入河东的北汉军队(今山西西南部)。后周帝柴荣趁势攻城,终因刘崇的固守,没有攻克。其次,后周也没有后援,柴荣审时度势,见好就收,撤兵回汴梁,高平战役结束。</p> 总结 <p>1:后周之所以能败中取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柴荣身先士卒,将士用命。赵匡胤临场指挥得当,使后周军队在逆境中转败为胜。反观北汉刘崇,骄傲自大,虽然军队数量多于后周军队,但联军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利的合力,反而使强悍的契丹军队做壁上观,各自为战,最终大败。也埋下了亡国的伏笔。</p><p><br></p><p>2:"高平之战"的结果从大的方面来说,经此战以后,后周在五代十国的后期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乱世争霸中实力更加显现。"高平之战"的结果预示着中原王朝由弱转强,已经从过去的战略防守阶段逐渐转变成为战略上的主动进攻,后周统一中原的意图更加明显,成为了不可逆转之势。</p> <p>3:后周帝柴荣经此一战,临危不惧,斩杀了阵前投降逃跑的将领,树立了自己的威望,稳固了政权,凸显出自己雄才大略的才能。</p><p><br></p><p>4:"高平之战"成就了赵匡胤,使赵匡胤从一个后周的低级军官一跃走进了后周最高权力集团,从此以后,赵匡胤走向了历史舞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