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那些年,我们看过的艺术馆之4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div>2013年,利用女儿离开校园即将开始工作的间隙,母女俩勇闯美国,东西海岸自由旅行18天,其中参观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项目。<br></div>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博物馆,它是与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卢浮宫齐名的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共收藏有300万件展品。<br> <p>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品按地区排列,包罗万象,比较重要的有美国艺术,东方艺术,埃及艺术,古希腊艺术,欧洲绘画等,展出自古代文明至当代的艺术作品,有成百上千的世界文明杰作。</p> 大都会博物馆当时的票价是25美元/人,但是该价格是建议而非强制。<br> 曾看过一个节目,说大都会博物馆里的鲜花是由华莱士夫人捐赠,每周一换。真是“一诺千金”,华莱士夫人捐赠大都会博物馆近百年来,鲜花已花费达4亿美元! <div>古代近东艺术</div>《统治者头像》,伊朗或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2300-2000年<br>这尊头像其精湛的手工艺、创新的技术和贵重材料铜合金的使用都表明,它代表一位国王或上层人物。其眼中的黑色空洞部分或许曾镶嵌过对比材料,这种手法是古代近东艺术品的特征。受到腐蚀的铜质表面下,仍能看到修饰得整洁优雅的胡须纹样以及头巾上的曲线纹和斜纹。<br> 《人首翼狮雕像》,美索不达米亚,约公元前883-859年<br>这头翼狮挺立在亚述纳西拔二世的宫殿里,是在宫殿入口和门廊摆放的巨型石雕翼兽之一,其目的是为了给国王辟邪,也为给所有进入宫殿的人留下深刻印象。雕像头顶的角状王冠是整个古代近东神祇的典型造型。<br> <div>《迈步狮纹鑲板》,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604-562年</div>这头狮子象征了美索不达米亚女神伊师塔的力量,它曾是古巴比伦城“游行大道”两侧墙面上描绘的约一百二十尊狮子像之-。<br> 古埃及艺术<div>埃及法老。</div> <div>古希腊罗马艺术</div>《萨迪斯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圆柱》,古希腊,约公元前300年 <br>这几截石柱来自阿尔忒弥斯神庙里一根带凹槽的爱奥尼亚式圆柱,柱头上精雕细琢的叶形装饰在这座神庙现存的柱头中独一无二,底座饰有鳞状植物纹,亦体现出超乎寻常的细致精巧。<br> 《男子雕像》古希腊,公元前二世纪中期至公元前一世纪 <br>类似这样的纪念雕像一般表现的是某位显赫的人物,因其重大贡献而获得城邦或统治者的奖励,特别造像以示感激。这是一个城市能颁授的最高荣誉。<br> 《浮雕石棺,雕有酒神狄俄倪索斯的胜利及四季神》古罗马,约公元260-70年<br>这具石棺是葬礼艺术品中精致的典范,石棺两侧和正面以高浮雕饰有四十个人物和动物像。位居中心的是坐在豹身上的酒神狄俄倪索斯,他的两侧有四个较大的站立人像,分别代表四季(从左到右):冬、春、夏、秋。围绕这五位中心人物的是其他与酒神巴克斯相关的人物和祭礼用具,全以较小比例雕刻。<br> 《美慧三女神组雕》古罗马,公元二世纪<br>阿佛洛狄忒女神的三位侍女——光辉女神、欢乐女神和青春女神被刻画的体态优雅。<br> 博物馆内的中国元素随时可见。 曾几何时,西方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中国瓷器被视为珍玩,“中国style”相当于高品位奢侈的生活的同义词。<br> 大都会博物馆中国厅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山西省广胜寺元朝时期的壁画气势磅礴的壁画《药师经变图》,能看到数厘米厚的土坯墙面,感到历史的沉淀。这幅精美的中国元代壁画长15.12米,高7.52米。画中端庄慈祥的如来佛祖端坐正中,左右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而在一旁,还绘制了文殊菩萨的弟子散财童子,正虔诚地向各位高僧求教的生动场面。壁画历经七百多年,颜色依然鲜艳。 1928-29年,山西洪洞广胜寺的僧人将寺内四幅大型壁画卖给美国人,用于维修庙宇。广胜寺下寺后殿尚存的一方石碑《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碑文记录了上述交易过程。巨幅壁画被一块块从山墙壁上铲下来,编号装箱运到美国。其中后殿东壁总面积达70多平方米的元代壁画《药师经变图》被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收藏并为该馆的永久陈列,其它三块大型壁画据说是在费城等地的美国其他博物馆内。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中国非常珍贵的佛教雕像、名人字画、各类艺术品以及不同朝代的家具等,可惜在馆内逗留时间短,很多都没看到。<br> 博物馆走道橱窗内陈列着很多中国瓷器。 大都会博物馆内有很多美国大师的绘画作品和美式家具,也没时间细看。 我们在大都会博物馆参观的重点仍是欧洲绘画部分。 <div>杜乔《圣母与圣婴》 意大利,约1300年</div><div>杜乔是锡耶纳画派创始人,在风格上与佛罗伦萨画派不同。<br>《圣母与圣婴》是大都会非常重要的一件藏品,可近些年来,这幅著名的画作遭到了学者质疑,认为可能是19世纪的仿造品,而非出自西欧绘画主要奠基人、意大利著名画家杜乔的14世纪真迹。</div> <div>大都会的另一幅著名的类似画作。</div>乔凡尼·贝利尼 《圣母子》 意大利 (威尼斯),1480年<br><div>乔凡尼·贝利尼出自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他的父亲雅科布和哥哥贞提尔都赫赫有名。画中,人物身后的布景画布被拉到一边,露出了远处的风景,这种对光线和氛围的处理影响了后来乔尔乔内和提香的作品。<br></div> 利皮《女子与窗扉边的男子肖像》,意大利,约1440年<div>菲利普·利皮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画家,其子菲利皮诺·利皮后来也成为了名画家。<br><div>这幅作品是那时代最伟大的佛罗伦萨画派肖像画之一,它是存留至今最早的意大利双人肖像画,也是以室内场景为背景的同类肖像画中最早的一件。<br></div></div> 洛伦.佐洛托《 维纳斯和丘比特》 意大利,1520年代中期<div>这幅画的作者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中最与众不同的一位天才,其主题受到古典婚恋诗歌的启发,几乎可以肯定是为庆祝一场婚礼而作的。<br></div> 提香 《维纳斯与阿多尼斯》意大利 1560年代<div>图中女神维纳斯徒劳地阻止她的人间恋人阿多尼斯去狩猎。<br>提香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最伟大的画家,提香晚期的一些最有力的作品常突出表现古典神话中情欲享乐与残酷氛围的鲜明对比。</div> 布龙齐诺 《年轻男子肖像》意大利 1530年代<br>这幅在佛罗伦萨绘成的作品是布龙齐诺最引人注目的画作之一。<br> 萨托《圣家庭与年轻的施洗约翰》意大利 约1530年<div>萨托以“毫无瑕疵的画家”而闻名,这一声誉在他精彩的人物刻画、人物高贵而复杂的姿势以及华丽的色彩运用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br></div> 卡纳莱托 《圣马可广场》 意大利 1720年代晚期 <div>纳莱托是十八世纪威尼斯最著名的风景画家,这幅画色彩极其鲜艳、保存完好的油画,描绘了著名的圣马可广场。<br></div> 帕尼尼 《现代罗马》 意大利 1757年<div>这幅画与巴黎卢浮宫同名藏画在内容上差不多,细节上有所差异,描绘画家所在年代的罗马场景,并将这些画和一些雕塑放置在一个大的艺术画廊空间内。画中能看出来的有圣彼得大教堂、圣天使堡、许愿池、纳沃纳广场和罗马市政广场等罗马建筑。<br></div> 提埃波罗《行星和大陆的寓言》意大利 1752年 <div>这幅画是提埃波罗所作规模最大也最光彩夺目的一幅油画草图,其中描绘出太阳神阿波罗正要开始他横穿天空的每日行程。后装饰主教皇宫的大楼梯间天花板,完成的天顶画是这位艺术家最伟大的成就。</div> 风景装饰画 里贝拉《圣家庭与圣安妮和亚历山大的凯瑟琳》西班牙 1648年<br>这件晚期作品也是里贝拉的精美佳作之一,它集中体现了这位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丽的静物细节、明亮的衣物以及人物脸上柔和的表情。里贝拉的绘画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研究了拉斐尔的画法,借鉴使用了其构图形式。<br> 牟利罗 《圣母子》西班牙 约1670-72年<br>这是牟利罗最美丽的绘画之一,画中的圣母子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他能在一个陈旧的主题中注入亲切和甜蜜的感觉。这幅画作于1670年代早期,那时牟利罗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艺术家。 格列柯《一位红衣主教画像》西班牙 1600-1604年 <div>这幅著名的肖像画是欧洲肖像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与埃尔·格列柯成了同义词,也与西班牙和宗教裁判所成了同义词。<br></div> 格列柯 《托莱多风景》西班牙 约1597-99年<br>这幅画是格列柯最伟大的风景作品,它属于一种象征性城市风景的艺术传统。与格列柯的上乘肖像作品一样,这幅画的切入角度也是诠释性而非写实性的。它追求的是捕捉这座城市的精髓,而不是真实记录其表象。<br> 戈雅 《红衣小孩》西班牙 1792年 <div>  这幅著名肖像画中的人物,是阿尔塔米拉伯爵夫妇的儿子,他身穿漂亮的红色衣服,正与他的宠物们玩耍,包括一只喜鹊(它嘴里叼着戈雅的名片)。一笼子雀鸟和三只睁大眼睛的猫(虎视眈眈的对象当然是喜鹊)。</div> 扬·凡·艾克《耶稣受难与最后的审判》,尼德兰,约1390-1441年<div>这两幅画并列展示了基督为拯救人类而作出的牺牲与“最后的审判”,它们是十五世纪欧洲最知名的画家布鲁日艺术家扬·范·艾克的晚期作品。《耶稣受难》以现场目击的角度在远景的衬托下描绘了这一场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最后的审判》则按属灵的地位分个层次构图,巧妙地通过改变人物比例来突出相互的重要性。<br></div> 鲁本斯《鲁本斯和他的妻子及儿子》佛兰德斯 1635年 <div>这幅画描绘了鲁本斯和他的第二任妻子海伦娜.福尔曼及儿子在一起的情形。<br></div> 鲁本斯 《阿刻罗俄斯的盛宴》佛兰德斯 1615年 <div>  鲁本斯一生的创作中,主要是宗教神话题材,他在基督教题材的创作中,不可避免要受到教会的制约,但在神话题材创作中,就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艺术个性。</div> 维米尔《持水壶的少妇》荷兰 约1662年<br>这幅体现了维米尔画风成熟后的特点。虽然维米尔对光学效果有极大的兴趣,但他也通过作画时的精细计算和一些修改达到了三原色和简单形状的静态平衡。这里的构图符合家庭生活的安宁这一主题,图中的水盘和水壶在传统上象征纯净,因此更强调了安宁的氛围。<br> 维米尔《青年女子头像》荷兰 约16567年<div>这幅画表现出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比如光线落在精美的衣物、柔软的皮肤或珍珠耳环上,人物的性格和表情呼之欲出。<br></div><div>维米尔最著名的绘画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相媲美。<br></div> 伦勃朗《自画像》 荷兰 1660年 <div>伦勃朗一生画了60多幅油画自画像,从青年时代一直画到画家生命的最后一年,它们展示了这位艺术家漫长而坎坷的一生。<br></div> <div>汉斯·梅林《托马索》和《玛丽亚》 尼德兰 1470<br></div><div>这两幅肖像画是北方文艺复兴艺术中的杰作,它们可能是为这对夫妻在1470年举行的婚礼而委托制作的,那年玛利亚只有大约十四岁,而托马索大约四十二岁。这两幅画原本是一件便携式联画的两翼,夹在中间的是一幅礼拜用的圣母子像。<br></div> 汉斯·梅林《天使报喜》尼德兰 1465年<div>这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现存最大的一幅天使报喜油画作品。<br></div> <div>范德魏登《弗朗切斯科·德·艾斯特肖像》尼德兰 1460年<br></div>罗希尔·范德魏登是位很受青睐的肖像画家,这幅肖像画的主角是费拉拉城的统治者的私生子,他被送往尼德兰接受教育和军事训练,他手上拿着的锤子和戒指可能是他在马上长枪比武大赛中获得的奖品,也可能是权威的象征。<br> 不多见的动物画作。 汉斯·巴尔东《 圣约翰在拔摩岛》德国 约1511年<div>巴尔东来自一个律师和医生世家,他自己是一位极富独创性的画家、版画家和彩绘玻璃窗设计者。这块饰板原本属于一幅三联画,它描绘出使徒约翰在拔摩岛上写作《启示录》的场景老鹰是约翰的象征。<br></div> 勃克林 《死者之岛》 瑞士 1880年<div>阿诺德·勃克林,瑞士象征主义画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的共五幅《死岛》系列,都会博物馆拥有其中第二版。<br></div> 庚斯博罗《格雷斯·达尔林普尔·埃利奥特夫人》 英国 1778年 <div>  画中人高耸的时髦发型里衬有衬垫,穿着十八世纪时兴的黄色长裙,这种裙子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很受亲睐。</div><div>托马斯·庚斯博罗(Thomas Gainsborough 1727-1788),英国画家。<br></div> 伯恩琼斯《爱之歌》 英国 1868-1877年 <div>伯恩·琼斯(Edward Burne-Jones,1833-1898 ) , 新拉斐尔前派(又名牛津会)最重要的画家之一,他是拉斐尔前派理想的热情支持者与实践者。画中体现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和哥特化的拉斐尔前派运动的深刻影响。<br></div> 洛兰《特洛伊女人焚毁自己的船只》法国 1643年 <div>画面表现的是特洛伊女人点燃她们的船,打算结束自特洛伊被攻陷以来的多年流浪。 </div><div>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 1600-1682),法国风景画家,一生大部分时间也在意大利度过。克劳德·洛兰终生醉心于海景和意大利风景,对罗马那些有古代遗迹的景色进行过大量的描绘。<br></div> 布歇 《梳妆的维纳斯》 法国 1751年 <div>画中维纳斯被置于丝绸锦缎和珠宝首饰之中,简直就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她矫揉造作,怀抱鸽子搔耳转首,小爱神围着她装饰打扮,甚是欢乐,体现出爱与美的象征。</div> 弗拉戈纳尔《情书》 法国 1770年 <div>在这幅画中,弗拉戈纳尔在棕色调上以深棕色塑造出构图,用笔尖和不同浓度的笔触勾勒、塑形。色彩和白色只运用于画布中央受到强烈光照的部分:年轻女子施粉后的脸庞、她的裙子和帽子以及桌、凳、鲜花和狗。<br></div><div>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 Honore Fragonard,1732-1806),洛可可艺术重要的代表人物。<br></div> 吉亚尔《有两个学生的自画像》法国 1785年 <div>作为史上最值得铭记的杰出艺术女性之一,吉亚尔在绘画,建筑和培养人才等方面做出杰出的贡献。她的传世名作虽然不多,但从这幅画上看,吉亚尔是个美女画家,面容清婉可人,眼神清澈如水,衣着打扮时尚,帽子上的羽毛以及用光滑绸緞做成的裙子都非常完美。后面站着的两位学生专注又可爱,构成了整个画面若闻肌香,如沐春风。 </div> 籍里柯 《高架渠的黄昏景色》 法国 1818年 <div>这件作品是一组四幅大型风景画中的一件,这四幅画描绘了一天的不同时间。<br></div><div>籍里柯最著名的画作是卢浮宫内的《梅杜萨之筏》。<br></div> 库尔贝 《女人与鹦鹉,》 法国 1866年<div>居斯塔夫·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法国画家,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br></div> 考特《春光》 法国 1873年<div>在画面上,一位美丽的少女把胳膊挂在情人的脖子上,投出微笑迷人的明媚眼光,半裸地依隈着情人。<br><div>皮埃尔-奥古斯特·考特(Pierre Auguste Cot,1837年至1883年)是法国“学院派”或“新古典派”艺术的著名画家。<br></div></div> 博纳特 《喷泉旁的罗马女孩》 法国 1875年<div>  画中黑眼睛罗马少女是那么可爱,衣服那么鲜艳,她赤裸着的双脚与她的衣着是那么的般配,看起来,小女孩觉得赤脚比那穿上鞋或拖鞋舒服多了。</div><div>莱昂·博纳特(Leon Bonnat, 1833-1922) ,法国的肖像及历史画家。<br></div> 卡巴内尔 《沃尔芙肖像》 法国 1876年<div>这幅肖像画是沃尔芙住在巴黎时,请当时法国最红的肖像画家卡巴内尔为她所画。沃尔芙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史上第一位女性赞助者。<br></div><div>亚历山大·卡巴内尔(Alexandre Cabanel,1823-1889),法国画家。<br></div> 刚整理过巴黎三大博物馆拍的照片后,再回头看当年在大都会博物馆看过的欧洲绘画作品,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在大都会博物馆内,可以同时欣赏到古典派作品、印象派作品以及后现代派作品。 勒帕热《圣女贞德》 法国 1879年 <div>油画中描绘了贞德正在父亲的花园中游玩,突然听到上帝启示她的情景。画面上贞德在侧耳倾听神示,背后隐约可见上帝和天使的形影。<br></div><div>朱利斯·巴斯蒂昂·勒帕热(Jules Bastien-Lepage ,1848-1884),是法国最著名的乡村风俗画家和肖像画家,其作品在法国和英国受到广泛摹仿。<br></div> 马奈 《拿剑的男孩》 法国 1861年 <div>这幅画描绘了一个打扮成西班牙十七世纪装束的小男孩,抱着一支成人使用的长剑和剑带。画面上的男孩是军乐队中的一名少年,也是马奈的传世名作《吹短笛的男孩》中的主角。<br></div> 马奈 《穿斗牛士服装的V小姐》 法国 1862年 <div>马奈描绘了模特维多琳·路易斯·默兰手持斗牛剑假扮男性斗牛士,她的姿势系从文艺复兴时期的版画中借用。<br></div> 马奈 《葬礼》 法国 1867年 <div>这幅画是马奈为他的朋友的葬礼而作。<br></div> 马奈《马奈夫人在贝勒维》 法国 1880年<div>这幅画尽管看似快速的笔触和简单的细节处理,但这幅画之前至少有两幅素描和一幅油画,如奥赛博物馆的马奈《在海边》 油画。<br></div> 雷诺阿的作品 雷诺阿《在海边》 法国 1883年 <div>这幅画描绘了青春美少女独坐海边的悠闲画面。少女的衣着穿戴以黑白为主,背景却以鲜艳的大紫大绿衬托,给人非常醒目的感觉。</div> 雷诺阿 《钢琴前的三个女孩》 法国 1890年 <div>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br></div> 莫奈作品 莫奈 《阿让特伊附近的罂粟田》法国 1875年 <div>这幅画描绘了辽阔田野中的一幅夏日风景,风轻云淡,天空高远,人们悠闲地漫步于罂粟田中,一派安逸的乡村景象,其中右下方的人物为莫奈儿子吉恩。这幅画可谓是把莫奈这个时期的幸福生活描绘了下来。</div> 又是一位拿雨伞的女人。 莫奈风景画 莫奈《圣阿德雷斯的阳台》 法国 1866-1867年 <div>在这幅画中,丽日蓝天下阔大的海边平台上姹紫嫣红开遍,几位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享受着海风和阳光。远处海面上船帆点点,平台上旗帜飘扬,美丽的景色给庸俗而平常的世俗生活增添了些许诗意。</div> 莫奈真是一位高产画家,全球著名的博物馆内都有大量他的画作。 《蒙梭公园》 莫奈 法国 1878年 布面油画 100x80cm<div>莫奈的这幅画作里朦胧绚丽的斑驳感,让众多莫奈的追随者对这座公园趋之若鹜。<br></div> 莫奈 《向日葵》 法国 1881年 <div>  这幅画是典型的印象主义手法绘制而成的,色调清新明亮,光感强烈,静物在室内自然光的照射下,受光部分呈现一种微微的冷色,背光部分因受室内温度环境的影响,呈现一种微微的暖色,画面的笔触流畅生动,色彩跳跃,边线柔软,体现出莫奈用的技法,反映出作者生动的艺术感觉和驾驱整幅画面的能力。</div> 莫奈 《桥下池睡莲》 法国 1899年 <div>这幅油画在莫奈笔下与其说是凝视花叶,不如说是在桥上眺望着水的倒影来得恰当。而横跨池上的日本式拱桥,可代表印象主义画家受日本“浮士绘”影响之作,呈现出另一种法国画家眼中的异国情调。<br></div><div>奥塞博物馆有一幅几乎一样的作品。</div> 象鼻山 莫奈画了一系列的《干草堆》,顺便说一下,去年五月,莫奈的一幅《干草堆》画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出一亿一千万美元,破纪录天价成交。 莫奈永恒的睡莲主题。 莫奈《鸢尾花小径》 法国 1914-1917年 <div>鸢尾花作为法国的国花,意思是“屋顶上的彩虹”。而这幅画是莫奈画过的最有名的一幅鸢尾花,能看到花朵在光线和阴影中闪烁蓝色紫色光芒,看到花园绚丽的道路。 </div> 塞尚 《圣维克多山和阿克尔河谷的高架桥》法国 1882-1885年 <div>这幅作品是塞尚晚年的杰作,也是他艺术思想的集中体现。画中的景物飘浮在色彩之中,景物的远近关系、空间关系完全被几何形体所替代。<br></div> 乔治·修拉《马戏团杂耍 》 法国 1887 - 88年<br>修拉精美准确的点彩画技法赋予这幅画一种超越时间的神秘感。图上描绘了巴黎科尔维马戏团大门口的杂耍演员表演的情景。九盏闪烁的煤气灯发出朦胧的光线,一位领班(右边)和几位乐师(左边)站在有矮栏干的舞台上,为前面聚集的可能会购票的观众表演,人群中各式各样的帽子为前景增添了一个滑稽而有节奏的细节。<br> 西涅克 《马赛的守护圣母圣殿》 法国 1905年 <div>西涅克是点彩派画家,但他的画风是用马赛克式的小色块堆砌画面,和修拉的非常小的色点还不一样,从这幅画中就可以看出。<br></div> 凡高 《戴草帽的自画像 》 荷兰 1887-1888年 <div>这幅在巴黎时期的自画像,是凡高注视着在巴黎成长的自己时,以新发现的独特技法所画的一幅杰作。 画面上的凡高,面容冷峻,眼神怪异,虽然在色彩上用了很多黄色,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压抑灰暗。<br></div> 凡高 《两朵向日葵》荷兰 1887年 <div>凡高来到阿尔勒之后,为了装饰房间又构思了一系列的向日葵组画,并把它们悬挂在涂成黄、蓝色背景的墙面上。这些令人振奋的金色的花放射出了一种耀目的光辉,在凡高眼里,它们不是那种传统模式中做装饰房间之用的静物花卉,而是太阳的一部分,是对阳光及紧张的生命力的一首颂歌。</div> 凡高《看书的吉努夫人》 荷兰 1888年 <div>在奥赛博物馆看过凡高画的一幅拿手套带雨伞的《阿尔的女人》,但在这幅肖像画中,这两样东西被书籍取代了——书是凡·高最喜爱的社会新潮的标志。<br></div> 凡高《夹竹桃》 荷兰 1888年 <div>凡高的夹竹桃,画过不止一幅,那份集怒放与颓败于一身、既挣扎又安然之美,与他的向日葵、丝柏树等一脉相承,展示了与向日葵、丝柏树不一样的现代风骨。 </div> 凡高 《鸢尾花》 荷兰 1890年 <div>这幅画是凡高离开圣雷米精神病院之前所作的。<br></div> 凡高《麦田里的丝柏树》 荷兰 1889年9月 <div>这幅《麦田里的丝柏树》,是梵高在普罗旺斯的圣雷米时期创作的,同这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这幅画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喷吐着。那随风摇晃的柏树犹如擅动的灵魂,在大地和天空之间飞舞,那是灵魂深处的呼喊,那是对生活的渴望,那是对现实的无奈和悲痛欲绝。<br></div> 凡高《采摘橄榄的女人》 荷兰 1889年 <div>  这是一幅将颜色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作品。橄榄树一片鲜艳的绿色,波浪形的大地呈赭色,天空则是橄榄树形的橘色和灰色相间,形成了赏心悦目的画面。<br></div> 凡高《玫瑰花》 荷兰 1890年 <div>  这幅《玫瑰花》是凡高生命的最后阶段画下的。提到凡高,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向日葵》中那热烈跳动的金黄;《星月之夜》中闪烁流动的星月;《收获的普罗旺斯》田野上丰收璀璨的缤纷;《露天咖啡馆》里暗流涌动的惊艳。而这幅《白玫瑰》以清新淡雅的高贵,在凡高的作品中尤显难得的素净,诉说着凡高的另一种人生。<br></div> 凡高 《一双旧鞋》荷兰 1888年 <div>  画家就这样把生命贯注在一双无生命的物体之中。</div> 在大都会博物馆中,莫奈和凡高的画拍的最多,可见对两位大师作品的喜爱程度。 博物馆内有不少毕加索的大作。 <div>毕加索的作品大致是“蓝色时期”(1901年~1904年)、“粉红色时期”(1904年~1906年)、“立体主义时期”(1917年~1924年)“晚期”(1912年~1972年)。我们看的比较多的是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和“晚期”的作品,人物极度变形,其实他的早期作品很符合学院派风格,非常正常写实,后来风格就慢慢起了变化。</div> 毕加索《格特鲁德·斯泰因的画像》西班牙 1906年 <div>  这幅独特惊人的肖像,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所获得的第一幅毕加索的画作,由格特鲁德·斯泰因本人于1946年遗赠。斯泰因是一位美国作家,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巴黎,她是毕加索的挚友,也是他的主要赞助人。</div> 我们除了在欧洲绘画展厅逗留时间略长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走马观花,匆匆忙忙。我们去的那天是周末,周末大都会博物馆是晚9点关门,我们在馆内呆了大概也有4-5小时,即使这样,很多展厅根本都没来得及参观到,但也没办法,遗憾留到下次有机会再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