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席老师

席正平

<p>  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几次提笔想给父亲写点什么,但不知从何落笔,直到昨天侄女建议,还是决定写写父亲工作、生活中的点滴琐事,以此来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和敬意。</p><p> 每当听到村里人说起席老师时,作为儿子的我们,一种莫名其妙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父亲在教师岗位上奋斗了40多年,可谓桃李满天下,虽然大多数时间是一名乡村的的民办教师,但幸运的是在退休前,享受国家政策,转为正式教师。基本上村里62年以后出生的至父亲退休前上学的,大多数都是父亲的学生。虽然父亲已经退休快20年了,但长期的农村生活,加上适量的体力劳动,身板还是比较硬朗,满头银发更显精神饱满。</p><p> 60年前后,初中没毕业的父亲,被推荐到永登师范继续深造,正赶上自然灾害,缺吃少穿,每天两个馒头的定量,父亲省下一个,积攒半个月,叫爷爷步行30多公里,来到学校,饱餐一顿后,再把积攒的馒头带回家,维持家里的正常生活。父亲困难时期的经历,养成了他一生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任何时候,都要节约粮食,这种美德就像接力棒一样,传承至今。</p><p> 特殊时期造就了父亲不平凡的经历,由于历史原因,师范教育中途也停止了,只能回到家里,在村里担任民办老师,虽然是民办教师,但不用和其他村民一样下地干活了,担任老师期间,没有工资,生产队只是给公分,一天8分工,累积的公分作为分粮的依据。可以说,父亲的教师身份,让他这辈子少承担很多重体力活,这也许就是快八十岁的老人,看起来精神还比较好的主要原因。</p><p> 父亲在教师岗位上工作四十多年,可谓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学校认真批改学生作业,每天晚上回到家里还要备课。其实,有些课程的讲义已经有了,但面对下一级的新生,父亲还是要重新备课,深怕有些地方给学生讲不透,听不懂。对待教学工作非常认真,经常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蹲在地上默写生字,围成圆圈玩丢手绢游戏,寓教于乐,教学成果始终位居前列。父亲对学生的爱全部贯穿在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上,对于一些作业完成不好或错题较多的学生,他总是在放学后把这部分学生留下来,单独吃小灶。对于个别调皮揭蛋的学生,他会联系家长,共同教育引导,比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操心,以至于很多学生因为感激,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跑来家里看望他们的席老师。每当哪个学生考入大学时,父亲脸上总是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总会唠叨几句,这个学生曾经在他班上,当时是如何的用功之类的话。</p><p> 作为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严格要求的,记得二哥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因为作业完成不好,老师罚站,于是就伙同另外一个同学出逃,这一逃不要紧,差点让班主任老师无法继续教学生涯。二哥他们当时逃出学校后,在庄浪河边玩够了,又不敢回学校,就跑到火车站,扒乘西行的货车跑到哈密,哈密车站发现后,安排遣返,几天后在大路车站才找到了逃学的二哥和同伙。二哥逃学后,班主任老师应该承担主要责任,甭提多担心了,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当然作为父母更不用说了,二哥逃学出走后,家人四处打听,到处寻找,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最终在龙泉车站一个机车司机那里打听到消息,好像是看到有两个小孩坐在运煤的火车上往苦水方向去了,寻子心切的父亲马上乘坐机车赶到大路车站,终于找到逃学一周的两个孩子,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同样作为老师的父亲,二哥逃学后,并没有过多的责怪班主任老师,也许是父亲当时换位思考后的决定,但是,对逃学回来的二哥除了必要的安抚外,肯定是少不了批评教育,于是父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过几个小时的严厉教育,二哥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现在回想起来,二哥也真是胆大,真不知当时出去几天,他们俩人是怎么生活的。也正是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二哥现在要比同龄人更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处事原则。</p><p> 父亲是一个性格比较开朗的人,也许是经历的事比较多,所以很多事都想的比较开,心情好的时候,遇到知己在一起喝酒,酒量也是接近一斤的量,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也不怎么喝酒了,偶尔家里来几个朋友,他也会和晚辈们在一起喝上几杯,一旦喝高兴了,还会和朋友们划拳喝酒,非常的平易近人。平时儿孙们孝敬他的酒,基本上也不怎么喝,只要有贵重的亲戚朋友来家,才会放开喝,喝多了酒风挺好,也不乱跑,立刻上床睡觉,是最好的醒酒办法。这几年,已经不怎么抽烟了,有时我们回家看望他时,家常拉久了也会点上一支,对烟草没有任何的依赖,这样也好,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有益。</p><p> 记得又一次回家,父亲对我讲,主要是针对母亲说的,以前我也带着父母出去旅游过,看过大海,浏览过华东五市的繁华,那时候都是乘坐火车出行,唯一遗憾的是至今没有坐过飞机,意思是看有机会带他们坐一次飞机,这样他们这辈子也就没有遗憾的事了,再说了,现在出去还能走动,再上点岁数想玩也玩不动,毕竟现在条件具备,应该满足父母的这个要求。于是决定利用国庆假期,把两家的老人组织起来和我们一家三口来个西安双飞五日游,了却了父母今生乘坐飞机的愿望,同时也弥补了1986年父亲送我西安上学,没来得及游玩西安的缺失,为父亲完美的人生增添了一笔淡墨。</p><p> 父亲虽然已经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但作为儿子的我们,很少发现父母之间吵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关系相处的非常融洽,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和和睦睦过下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有时也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但往往相互间的包容、理解,或者是母亲的谦让,一些不愉快的事很快就化解了。两位老人生活中的相敬如宾,再次验证了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始终影响儿孙们今后的生活。 </p><p> 也许是在学校操心学生习惯了,退休在家的父亲无时不牵挂着后人们的工作、生活,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原则。一会是这个孙子工作该如何如何,一会是儿子有个事处理的不对,应该怎样做才对。有时安排我们,今天去医院或家里看望一下这个亲戚,明天给谁家帮个忙。时时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帮助他人。经常要求我们要珍惜工作,有一份正式工作不容易,千万不要丢掉,就是希望我们踏实、安心工作,平平淡淡的过日子他才放心。有时会认为父亲很愚叨,其实,仔细一想,这就是父亲他们这一代人的初心------踏实工作,安心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