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呈坎——“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呈坎”

田 丁 (人文风光摄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去呈坎的那天,天气不算好,谢天谢地,总算没有下雨,老天还是眷顾我们的,不过老天板着个脸,好象雨点随时会飘落下来。阴天有阴天的好处,拍出的片子比较柔和,层次多;阴天,深色的老宅,较暗的地方只能用闪光来辅助曝光,跟着旅游团跑,不可能有过多的个人时间,架架子拍摄几乎不可能。安徽的古村落以宏村和西递为名气大,我们这边去安徽参观古村落的大都去这两个地方,而呈坎、唐模等村落去的人就少了。其实象呈坎、唐模这样的古村落一点不逊色于宏村和西递。安徽的古村落星罗棋布,民宅基本相似,但是各村有各村的特点,可圈可点的大村庄并完整保存下牌坊、祠堂和大宅门的却寥寥无几,听村民们讲,解放后特别是“文革”期间毁坏了不少,实在之可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呈坎八卦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被称之为中国"国之瑰宝"、"中国历代建筑艺术的博物馆"、"中国古代消防博物馆",这些民居大多带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被朱熹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呈坎八卦村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北部,距2O5国道仅5公里,为呈坎乡政府所在地、现有人口2700余人,呈坎古名龙溪,自唐末江西南昌府秋隐、文昌罗氏二兄弟举家迁此"择地筑是而居"易名呈坎以来,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据罗氏族谱记载罗氏兄弟通晓易经八卦风水理论,把龙溪,改名为呈坎。盖地仰露曰“呈”,洼下曰“坎”。“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是我国当今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呈坎依山傍水,融自然山水为一体,二圳五街九十九巷,聚集着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全村现保存着明清建筑100余处,其中有罗东舒祠、长春社、罗润坤宅等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精湛的工艺和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彩绘将徽州古建筑艺术的古、大、美、雅体现得淋漓尽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呈坎八卦村被中外专家和游客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呈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沉淀深厚,至今仍保留着董其昌、林则徐等历代名人题写的牌匾30余块。1995年5月,呈坎村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现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历史文化保护区推荐目录;呈坎依山傍河而建,座西朝东、背靠大山、地势高,选址完全符合"忱山、环水、面屏"的古代风水理论;两条水圳引众川河水穿街走巷,现仍发挥着消防、排水、泄洪、灌溉等功能;河流绕村而过,故而呈坎村桥多,其中著名的有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明代修建的江南单孔跨度最大的石拱桥——隆兴桥;十字路口与丁字路口至今仍保留着3座打更防盗和节日悬灯照明的明代更楼,由于选址审慎、布局合理,精心设计、施工,古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以山为本,以水为魂的山水田园特色显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慢慢地走出村口,我极力地想分辨出传说中的呈坎八卦村的八卦形状,但是面对密集的马头墙建筑,穿梭在小巷之中自然无法看出,如果有一架无人机该多好,也许无人机在高空俯拍能看出呈坎八卦村的八卦形状。跟着导游走街串巷,搞不清了东南西北,晕头转向,能不掉队算是好的了。呈坎村我们逗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罗舒东祠(宝纶阁),其它地方都是走马观花。民间俗语诠释走进呈坎:“十有九迷路,留在呈坎富”。呈坎古村的那些古韵和遗存你亲切地感受到了,“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呈坎”。导游说去过呈坎你会得到财气、人气、福气、祥瑞之气。呈坎过坎神兽护佑,让你一生无坎、平平安安、大吉大利,万事吉祥如意。真是这样吗?但愿。不过我们一行人听了导游如是说,心里都美滋滋的,感觉呈坎没有白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进村需经过村前的一汪池塘,我们去的时候是秋末初冬,想象下待到夏天满塘荷花盛开时,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致。 一进村口,一排老墙斑驳的徽派大屋进入视线,细看却是景区的售票处。 空大的祠堂仍空荡荡的存放着,也是一种资产浪费。 <p>古桥上坐着写生的学生,他的前面是依山傍水的呈坎古村,不用画,前面就是一幅恬静纯朴的古村落图。</p> <p>这个工具年轻人肯定不知道它的用途。</p> 透过老墙上的圆孔看过去,就像是一幅古时的中国画扇面,清逸自然。我想起了我们个园,个园的冬景到春景就是用墙上这个圆洞借景的,讲解员总是说“冬已过去,春还远吗?”,我们的个园本身就是个典型的徽派建筑。 好象家家都有马头墙且马头墙的样式各有不同。 高墙门楼,青石街巷,蜿蜒不知去处。 易经学中使用的大罗盘,是不是测风水用的? 易经学习培训班的教室。 跟宏村一样,有不少的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呈坎写生。 村民在打谷场刨红薯,不知下面做出什么样的产品? 这家门面房是作什么用的?为什么和别家的不太一样?有人知道吗? 说是呈坎的烤红薯相当好吃,我想是的,现种现烤现卖,新鲜的,当然不差! 那时呈坎人就住上楼房了,就少个电灯电话。推开一扇扇窗格,我在上头,你在下头。 墙角。注意看,墙角不是直角。 突然想起,我们“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就是呈坎村的,我的印象中他画的小鬼栩栩如生,罗聘故居在扬州市区弥陀巷42号。<div><br></div><div>附罗聘介绍:</div><div>罗聘(1733-1799),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字遯夫,号两峰,又号衣云、花之寺僧、金牛山人、师莲老人等。祖籍安徽歙县,其先辈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布衣,好游历。</div><div><br></div>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一格。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借以讽世。亦善刻印。金农死后,他搜罗遗稿,出资刻版,使金农的著作得以传于后世。其妻方婉仪,字白莲,亦擅画梅兰竹石,并工于诗。子允绍、允缵,均善画梅,人称"罗家梅派"。<br><br><div>《清史稿》称罗聘"画无不工"。<br><br>代表作有:《物外风标图》(册页)、《两峰蓑笠图》、《丹桂秋高图》、《成阴障日图》、《谷清吟图》、《画竹有声图》等。著有《香叶草堂集》。</div> <p>雕刻精细的窗扉和简陋的农具。</p> 精美的雕花木匾,写满了时光的故事。 雕花木墙上,挂着一溜的斗笠,在潮湿多雨的徽州,这应是最常用的挡雨雨具了。 “忠”字,“文革”遗存。 刚从地里收获的红薯,不应该是呈坎人的主食。 <p>罗东舒祠,也称宝纶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42年),古祠分前、中、后三进,第一进为仪门,仪门内是八丈见方的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大厅高大的板门照壁后又是一个天井,最后第三进才是宝纶阁。</p><p><br></p><p>宝纶阁隐在最深的后院中,巍峨高耸恍如殿堂,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宠信。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p><p><br></p><p>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p><p><br></p><p>步出宝纶阁,透过栏杆看祠堂,依然回味着这座明代古建那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久久难忘。</p> <div><br></div><div><br></div>本篇完。<br><br>本文作者:笔名田丁,50后。从字面上一看便知其含义。其实这是父亲的笔名我拿来用了,我是为了纪念他。闲暇时,喜欢用摄影来记录生活,抒发情感。现在有了“美篇”,为了更好地为看官理解图片内容,略赘上几段文字加以说明。不求专业,不索知音,只是漫步人生中留下一串串脚印。所发图片都是原创,图片如若阁下喜欢,随便拿去。<br><br>我喜爱摄影,我摄影不刻意追求最终的结果,但注重享受拍摄和整理图片的过程,从中亲嗅自然的味道,品味一生中点滴的美好时光,把日常中那些触动人心或平常的画面记录下来并分享出去,把自己当时的情绪传递给另一个志趣相投之人,真的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 如果了解或增长一些知识更是锦上添花。我很幸运我选择了摄影作为我的喜爱,並与之快乐为伴。这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仅仅是开始,没有结束。<br><br>敬请期待下期的《美篇》。谢谢您的欣赏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