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每年的6月17日,对我及我的小伙伴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45年前的这一天,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戴着大红花奔赴广阔天地,当了一名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从这一天起,我们离开父母的怀抱,走上了社会。从这一天起,大家因为同甘苦共患难,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战友、好朋友。每年的这个日子来临,大家都会想起什么,通个电话或者聚一聚。今年不一样,是一个“小庆”,我特编辑这一美篇,好好纪念一下。</p><p>5月22日,邀上解扬、黄佳、晓芳,我们又去了莲花桥,去了宝粮。就为了找回记忆,去重温旧时光!现在,去往莲花有宽阔笔直的岳宁路、黄桥大道、长邵娄高速等。但是45年前只能走雷莲路,一条县级公路---雷锋公社到莲花公社的一条砂石土路。从位于溁湾镇的老长沙西站出发,过雷锋镇(原先叫黄花塘)然后往南一拐,经谢家桥就能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老路口,旁边的一条新路正在修建中。</p> <p>这是一段残存的老路。1975年6月17日这一天,我们17个人:段晓芳、王黎吟、张翼、王芝江、吴桂云、李念、李由、段星、曾宇熊、陈哲、熊飞峤、张斌、黄佳、解扬、何京慧、曾和平、朱亦迁,分乘两辆解放牌大卡车,沿着这条僻静的路到了望城县莲花公社宝粮大队。当初,这可是一条砂石路,我们就是通过这弯弯曲曲的道路,走出了我们人生的第一步。</p> <p>莲花桥汽车站旧址上早就盖上了楼房。当年,我们必须购买7角钱的湘运汽车票,从位于河西溁湾镇的汽车西站出发,要半天时间才能到达这里。下图:老汽车站曾是大家喜欢打卡的地方。</p> <p>这就是现在的莲花。她早就旧貌换新颜,变身为长沙市岳麓区莲花镇。这里已经成了“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省两型建设示范镇”、“莲花漫谷花香小镇”,成了长沙市内五区最大的“绿肺”。</p> <p>这是宝粮小学旧址。这么多年过去了,它如今变成了这等模样---杂草丛生,只剩断垣残壁。但1975年6月17日这一天,这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它迎来了我们十七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第一年我们没有集中的住所,全部插队落户。吴桂云、李念、王芝江分在庙湾,段小芳、王黎吟、张翼分在彭家老屋,段星、李由分在托塘,陈哲在汤湾,熊飞峤在韩家新屋,曾宇雄在曾家湾,张斌在苏家湾,黄佳在新安寺,曾和平在瞎冲子,解扬在张家新屋,何京慧在龚家老屋,朱亦迁在朱家湾。四面八方的乡亲们就是在这里将我们接到了不同的生产队。我们就是从这里开始了我们的知青生涯。</p> <p>从下乡那天起,我陆陆续续地写有三本日记。这三个日记本,它们大小不一,装潢不同,纸张已经泛黄。</p> <p>还保存有大量与亲友之间的信件。信件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已经变得邹邹巴巴,里面的字迹看上去有点模糊了。</p> <p>小心翼翼地翻阅这些日记和信件,它一下让我的记忆清晰起来,过往的一切立刻重现眼前。就先让这些老物件打开尘封的记忆吧!</p><p>我和吴桂云、王芝江被分在了庙湾生产队。大队部林场离庙湾很近,我们三人就被安排住在林场。这林场的房子原是庙湾富农曹五嗲解放前盖的老宅子,房子被充公后变成了大队部。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我们居住的房间后面一面墙居然倒塌了一半。我们住在倒塌了一面墙壁的房子里,在提心吊胆中度过了下乡的第一晚。</p> <p>这就是原大队部林场的旧址,老宅早就物归原主,但曹五嗲也早已作古,他的儿子曹九成了这栋宅子的主人。</p> <p>下乡刚刚一个月,就参加“双抢”。那时都是种双季稻,要在短时间内将早稻收割下来,将晚稻播种下去。7月中下旬呀,最炎热的时节。我们头顶烈日,脚在布满稻茬的稻田里蹚来蹚去,杀禾、插秧.....渴了,捧把小溪里的水就喝;累了,就在田埂旁席地而坐。腰痛得都直不起来,身上没有一根干纱,整日浸在水田的小腿皮肤都溃烂了,手上被镰刀杀开了口子,脚被蚂蝗叮咬,皮肤被晒伤,因为动作慢了一点被社员大声地吼骂……但是,一定要咬牙挺住!</p> <p>当年,我们参加茅栗冲水库的建设。这座水库里曾经洒下过我们的汗水。</p> <p>如今,已经有公路直通茅栗冲水库大坝顶。站在大坝上,远看是许广高速,近观一片郁郁葱葱、波光粼粼……</p> <p>搞完“双抢”,大队就组织我们建设知青点了。从这一天开始,我们冒着炎炎烈日挖地基,坚硬的岩石震破了双手,沉重的担子磨破了双肩。</p> <p>挥汗如雨地担砖(注意,是土砖)</p> <p>这一天,我们的知青点开始盖瓦了</p> <p>当年,我们是这样顶风冒雨守材料的</p> <p>这是我下乡半年的一篇“纪念”文章。哦哟,满篇都是豪言壮语,但也不失为一篇我们亲手建设知青点的真实记录。它记录了我们手上“磨起了血泡”,“担砖的肩膀红肿、磨去了皮”,我们硬是靠着肩挑手挖,“削平了一座小山包”,“砌起这座屹立在山顶的知青点”,我们自豪地称它为“宝粮大厦”。</p> <p>知青点建好了,我们就是这一天---1975年12月20日开始搬入新居。</p> <p>“宝粮大厦”于1992年冬被宝粮学校取而代之。如今的宝粮学校也早已人去楼空,在风雨中飘摇。它仍静静地矗立在山顶,似在默默地述说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李由同学,你还记得吗!你曾经用王之江同学的洗脚水漱口。哈哈,只能怪你太懒了,懒得去白泥塘挑水,第二天清早只能四路子找水用。还要怪二妹子吴桂云,明明知道那是王之江同学先一天晚上洗脚后没有倒掉的脏水,但就是不吭声。陈哲、黄佳、张斌你们还记得吗!有一天你们关起门来,挡不住的笛子声、喧闹声却从门上的气窗飘出来。王之江同学实在好奇,搬个凳子从气窗里看过去,结果看见你们如孩童般,双腿之间夹个大扫把正在房间里《扬鞭催马运粮忙》。王之江同学乐得差点笑岔气。解扬同学有一副好嗓子,绝对是我们知青点的帕瓦罗蒂。他农闲时经常站在宝粮大厦后面的山坡上,咿咿呀呀地练声叫喊,只差把林场的龚一坨唱进医院。我们的李排长也有一副好嗓子,每天清晨喊大家出早工时绝对可以派上用场。当那银铃般的“灌池克”响彻宝粮大厦上空时,大家绝对不敢怠慢。哈哈,可以回味的趣事太多太多了!</p> <p>还好,这里还存有多张照片,当年的“宝粮大厦”长这样。</p> <p>知青点建好了,大家都住在一起了,我们除了要下到生产队出工以外,还需要柴米油盐,还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比如说,做饭、喂猪。要起早摸黑呀!到了寒冬腊月,冷风刺骨,天不亮就得起来,淘米、生火、煮饭、炒菜、挑水,抽空还得煮猪潲、喂猪、打扫猪圈。</p> <p>比如说,种菜。这是我们当年劳作过的菜土。那时,我们每天要出早工挑水灌池(将猪粪池灌满以供浇灌菜地),要挖土扯草,要栽种收获。这菜土也曾滴下过我们辛勤的汗水。</p> <p>比如说,担水。我们的生活用水要到几百米开外的白泥塘去挑,走的还不是平路。那个水桶大呀,装满水一担有百把斤,个子矮的担起来更加吃力。没有办法,吃力的活儿只能轮流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知青点出现了像雷锋那样的好青年,比如王之江同学。这是一篇陈哲同学当年写的表扬稿《贵在分内分外事都干》。王之江同学在附近小学代课,暂时不在知青点吃饭了,完全可以不用挑水了,但是她依然挑起了重担……</p> <p>当年担水走过的路</p> <p>比如说,上山砍柴。我们在大队贺主任带领下学会了砍柴。长这么大,大家哪里砍过柴。而且路途遥远,到了茅栗冲水库后还要爬山。上山砍柴累啊!每次砍柴来回要走十几里的山路,几十斤柴一旦上肩,就得一口气担回家,半路上几乎不敢休息。因为把一担柴从地上拿起来再放在肩上,非常吃力。</p> <p>这篇日记记录了1976年1月11日我们上山砍柴的情形。三位女同学(包括我),天已经黑了还没有下山,风吹得树、草哗哗地响。正在害怕时,“朱亦迁、张斌来了,解扬、曾宇雄、何京慧也来了,他们都是来接我们的”。我们顿时“感到了集体的温暖”。</p><p><br></p> <p>这两篇日记,记录了当年我们上山砍柴的情形。累到想哭,累得满身大汗。当然,还有互助友爱。</p> <p>这是当年我写给爸妈的信,信中汇报的仍然是砍柴。</p> <p>这是山路边一条不起眼的小溪,晓芳清清楚楚地记得它。她向我讲述了曾经在这里发生的故事。王之江同学担着沉重的一担柴路经此地,实在是口渴了,只好卸下担子。但是,继续赶路,自己让沉重的担子再放在肩膀上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之江同学口渴的问题解决了,看着放在地上的一担柴却发愁了。只好眼巴巴地等着、盼着,希望有路人经过搭一把手。盼啊盼,总算等到了熊飞峤……</p><p><br></p> <p>这就是当年的茅栗冲水库,我们砍柴的必经之地。当年我们必须沿着这样的小道爬到大坝顶,再去往长窝山。</p> <p>现在的路可以走汽车了!</p> <p>这就是长窝山,让我们无数次洒下汗水的地方,让我们永生难忘的地方。每次回宝粮,都想来这里看看:树长起来没有?当年,山都是光秃秃的,要砍满一担柴还需费一番功夫。如今,满山郁郁葱葱,进山的路已经很难寻觅了。</p> <p>下乡的生活是艰苦、单调、枯燥的,但我们依然苦中作乐。繁重的劳动之余,同学们排练节目,办诗刊,去生产队给社员演出。去双枫中学打球。到处找电影电视看。去其他知青点串门。生活中仍然充满阳光,张扬着青春活力。在这封写给姐姐的信中,我快乐地描述了我们排练节目的情景。</p> <p>这篇日记记录了大家排练节目的过程</p> <p>这两篇日记记录了排练节目及去生产队演出的过程。连解扬同学这一天满19周岁都被我记录下来。</p> <p>这篇日记记录了1975年9月13日这天大家聚会的情形。又吃又玩,还开了文艺晚会,那天好开心啊!</p> <p>不管有多远,都要钻山打洞找电影电视看,跑十几里地去其他知青点串门。</p> <p>这篇日记记录了我和晓芳等同学跑到莲花供销社,翻越大铁门去看电视的情形。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干劲好足哟!</p> <p>最最难忘的大概就是我们下乡两周年时的纪念活动了。这一年中,知青点增加了新的伙伴。来了郑翔奇、潘呈伟、叶小宁、熊国兰同学。这一年,我们在苏老师(带队老师)的带领下种菜、喂猪,生活逐渐步入正轨。不再吃红锅子菜了(没有放油的菜),不要吃了这顿愁下顿了。这一天,我们将喂养了几个月的大肥猪杀了。办了宣传栏,每个同学都写了稿子。拍纪念照,将难忘的一瞬定格下来。开了联欢会,玩了击鼓传花,大部分同学表演了节目。郑翔奇同学表演的“喵叽不恰咸鱼”至今还让我们津津乐道。那天,欢乐隆重的气氛不亚于过年。看看这张照片,在知青点前,我们簇拥着苏老师、贺主任,每个人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快乐(背景就有我们出的宣传栏哦,其中就有我的杰作)。</p> <p>除了叶小宁,女同学到齐了。</p> <p>欢庆之后接着就放假回长沙,然后继续欢乐,又有了这些照片。</p> <p>1977年恢复高考,以及后来的招工、参军,大家陆续离开了知青点,离开了宝粮。分别之际,大家依依不舍。其中一张摄于莲花桥汽车站。</p><p><br></p><p><br></p> <p>大家天各一方后还保持着通信联系,透过文字无一不流露出对过去岁月的深深怀念。这是陈哲同学1978年9月11日写的信。就要过中秋节了,那一天正好是“我们下放宝粮三周年零三个月的日子”。他清楚地记得,莲花桥的月饼是一角六分一个。他告诉我,“艰苦的知青生活仍在激励着自己发奋学习”。</p> <p>这是潘呈伟同学的信。信中深情回忆了当年知青点的生活。“那些砍柴、开大田,清早料理菜园,傍晚收工后在知青点坪场上奏乐亢歌、打球游戏,六月天大家坐在一起说古谈笑,特别是杀猪庆欢会等等生活情形,经常在脑海中浮现。”</p> <p>这是黄佳同学的信。他是这么描述我们上山下乡的那段时光的:“要知道我们的青少年时代,一部分最有意义的时光,就是在那种缺吃少穿、偷鸡摸狗、勾心斗角、苦恼失望、艰苦但又是相敬互助、同心协力、无忧无愁的这种矛盾着的环境中度过的,甘酸苦辣我们什么味没有尝到过。”是呀,繁重的劳动锻造了我们,艰难困苦磨砺了我们,同甘共苦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共同的经历使我们这些人成了一辈子的朋友。</p> <p>四十五年,岁月更迭、光阴流转,但甘苦与共中建立的友情不会让岁月冲淡,只会历久弥新。四十五年来我们从未中断过联系,有照片为证。这几张照片摄于湘潭大学和湘潭市,时间是1979年。当时我和黄佳同学都在湘大就读,其时解扬同学瞅准时机去湘大“探亲”,就留下了这些照片。</p> <p>这几组照片摄于1980年。郑翔奇同学结束中越自卫反击战,回长沙探亲了。大家自然会相聚一团了。</p> <p>这组照片摄于1986年2月,潘呈伟同学从香港回长沙了,这自然又是一个团聚的理由。他当时是摄影师,很可惜他没有站在里面。</p> <p>这组照片摄于1989年6月。下乡纪念日到了,这一天必须相聚。</p> <p>1990年,又到了6月份,再次相聚。</p> <p>1995年6月17日,是我们下乡20周年纪念日。我们顺理成章地回到了宝粮。那时,贺主任还健在,他热情招待了我们。</p> <p>这张照片摄于2000年2月。过春节了,再忙大家还得照个面。</p> <p>2000年的夏天,颜老师搬新居了!几个老友趁机又聚在了一起。照片中,颜老师、周老师被我们围绕着,一脸的幸福。我们下农村时,两位老师都在莲花任教。相识后,他们的小家成了我们最喜欢去的地方。他们(还包括颜老师父亲老颜老师)博学多才、热情好客,与我们成了忘年交。难忘那时颜老师家菜锅里的美味,难忘颜老师那美妙的歌声和琴声。</p> <p>2002年5月,解扬同学搬入新居了,这是个聚会的理由。</p> <p>2003年11月,王之江同学从美国回来了。将近三十年没有见面了,这个聚会的理由更充分。</p> <p>2005年6月,下乡三十周年纪念日到了,我们又回到了宝粮。</p> <p>2009年1月,李念同学搬新居了,又聚一次。</p> <p>2010年2月,王之江同学又回国了!</p> <p>2011年7月16日,又是一个纪念日,又回到了宝粮。先去双枫中学打卡。这里也承载了多少美好的记忆!这里的篮球场洒下过大家的汗水。我们就是在这里参加高考,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p> <p>2012年7月,第一次组团来了一次贵州自驾游。去了贵州遵义,那里不仅有红色纪念地,更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熊飞峤同学。</p> <p>2013年2月,熊飞峤同学从贵州回长沙了。我们又去了宝粮,还去了长窝山,这个让大家洒下汗水、终身难忘的地方。</p><p> </p> <p>2013年11月,组团自驾去了湖北的随州。那里的银杏叶让大家流连忘返。</p> <p>2014年7月,又组团去了洪江、上堡古国。这次本人没有参加,但同学们好“厚道”,照相时还是给我留了位置。</p> <p>2015年6月17日,是我们下乡四十周年纪念日。我们回到了宝粮。</p> <p>2015年8月,组团自驾去湘西。去了老司城、茶峒、洗车河、芙蓉镇……</p> <p>2016年8月,组团自驾黔东南。一路上玩得好韵味啊!</p> <p>2016年10月,王之江同学又回国了!</p> <p>2017年春节之际,陈哲同学从广州回来了,熊飞峤同学从贵州过来了,大家又相聚了!</p> <p>2018年,王之江同学又从美国回来了!</p> <p>2019年4月,大家又一起自驾游了广西。哇,这次去的人多,有何京慧、郑翔奇、解扬、黄佳、晓芳,王黎吟。围着龙胜、罗城、德天瀑布、北海、黄姚古镇兜了一大圈。站在龙胜的梯田上,大家一个个呼喊着未能来的同学的名字。呼喊声在天地间回荡,想必在远方的他们必能感应到。</p> <p>2020年1月,熊飞峤同学又回长沙了,我们又相聚了!</p> <p>2020年6月17日到了,算来整整有45个年头了。隆重聚会是必须滴!于是我们来到了长沙的九寨沟---长沙县果园的大冲山,来到了田汉艺术中心。</p> <p>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我们相识相知、风雨同行四十五年了!真的要感谢宝粮这片土地,在那里我们变得成熟,学会了坚强;在那里我们得到了锻炼,意志变得更加坚韧。真的要感谢一起走过来的兄弟姐妹。在艰难的环境中我们朝夕相处、患难与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后来的岁月中,我们一呼就应、互相牵挂,始终童心未泯。有你们真好!有下农村的经历不后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