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引导式校本研修,从一节“暖心对话”课例开始

美友82099939

<p>  2020年5月27日,这是疫后复学的日子。在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贵阳分校明亮的录播教室里,班主任许倩老师和一年级(4)班的孩子们正在进行着一场特殊的“暖心对话”。随堂观察这节心理健康主题班会课的有学校特邀专家杨咏梅校长以及学校行政和德育研讨小组的老师们。</p> <p>  和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许老师的这堂课采用“引导式教学乐章图”作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有四个彼此衔接的章节,每个章节又采用张驰结合的脉搏式学习有节奏地展开。“水果蹲”的游戏开启了学习的前奏。43名孩子分成11个小组,每组都用一种水果命名。随后一组大声地念出其它组的水果名,被叫到名的小组双手插腰,随着音乐的节奏连续做下蹲运动。活动依次展开……在欢乐开心的游戏活动后,老师请孩子猜猜为啥要做这个游戏?孩子们说:“老师希望我们开心上课!”“我们做下蹲运动有点累,我想,老师希望我们好好运动,锻炼身体,帮助我们抵抗病毒!”。孩子初进校园的种种不适与焦虑,在运动游戏中自然地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同时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p> <p>  接着课堂进入“心语传递”环节,老师邀请每个孩子都说一句鼓励自己的话,同时也对同桌的小伙伴说一句鼓励对方的话:“我希望你学习好,考试得第一名!”“我希望你喜欢学习,喜欢同学!”“我希望你长得越来越漂亮!”一个小男孩对同桌的小女孩说。小女孩看着自己的同伴,高兴而又腼腆地低下了头!当每个孩子完成了对自己、对伙伴的鼓励后,老师请孩子们在各色彩卡中选择一张自己喜欢的彩色卡片,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小朋友们根据个人体会,选出喜欢的彩卡,高高举起,左右晃动,笑容满面!此时整个课堂能量满满,孩子们的情绪再次得到了疏导和释放,对疫后开学的课堂学习,对自己,对学习伙伴,都建立起了新的学习信心。</p><p> 在“可爱的家”活动中,老师通过播放视频,引导孩子边观看视频中同学们戴着小口罩,保持一定距离进校,检测体温、用消毒液洗手,排队上卫生间、同向保持距离就餐,错时放学等等画面,结合开学后的学校生活经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学校疫后复课发生的新变化。在老师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开展了讨论,他们逐渐意识到原来学校发生新变化是为了防止病毒的传播,保证师生的身体健康。在交流中,每个孩子都明白了为了每个人的安全,我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为此,大家一起总结了疫后复学的新家规,并共同承诺一定要遵守这些规则。</p> <p>  活动进入尾声的总结反思环节。许老师用结构化的提问方式和孩子们共同回顾反思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并用7张经典的心理图片引导孩子们表达了上完这节课后的心理感受,老师还展示了自己疫后复课的心愿卡,并希望孩子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创作自己的疫后复课心愿卡。</p> <p>  课后,杨咏梅校长就下述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课后的对话交流。</p><p> “这节课我们参加了哪些活动?”</p><p> “你最喜欢这堂课的哪些方面?”</p><p> “这堂课你记住了谁说的话?”</p><p> “你上课的时候心情怎样?”</p><p> “你觉得老师的这节课和上学期的课相比有什么不同?”</p><p>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p><p> “你会对老师今后的课堂提出什么建议?”</p> <p>  孩子们在杨校长设计的动静结合的活动中,在开放、友好、兴奋的气氛中侃侃作答。孩子们最喜欢、印象最深的活动是“水果蹲”、“心语传递”和“可爱的家”。有个孩子用“我像一只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来形容自己的心情。很多孩子说:“这堂课老师很亲切,和以前的课相比更有趣,更快乐,还学到新的卫生健康知识!”他们希望今后的课堂能像今天的课一样温馨、活跃!</p> <p>  这种让学生参与课后评价的方式凸显了引导式教学法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和关注,在这样的交流对话过程当中,老师们能感受到学生的所需、所好,也能从孩子们提的建议当中找到迭代教学设计的方向,让它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受孩子欢迎。</p> <p>&nbsp; 最后,杨咏梅校长带领参与观课的老师们分两个小组,以四个问题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了专业的反思性分析:</p> <p>  “这堂课是如何实现学习目标的?”</p><p> 老师们回顾教学过程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堂课围绕学习目标,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疫后复学后学生面临的特殊情绪状态,设计了四个层层深入的学习活动展开引导式教学,“水果蹲”游戏活动既奠定学生积极的情绪基础,又强化疫后复课锻炼身体,抵抗病毒的意识。“心语传递”引导学生给自己,给同伴予鼓励,在学生间传递积极乐观的情感,并在班级营造阳光向上的氛围。“可爱的家”让孩子们通过看视频,结合自己开学的生活体验,再现疫后复学学校的新变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有了这些真实体验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让他们感受到疫后复学来自老师、同学之间真诚的关心,理解学校的疫后复课制定的新规则,是为了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这节课的反思总结部分,教师还引导孩子深入理解,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就是用实际行动爱我们的家,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中国,爱世界之家!由此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卫生规则的意识,实现本课的学习目标。</p><p> “您认为这堂课给你的教学启示和借鉴是什么?”</p><p> 观课教师分组讨论后认为:这节课给予大家的启示是:</p><p> 1.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一定要在情境、游戏和具有心理活动特点的体验中,引导学生开展与学习活动相关的对话交流。群体的合作交流更能打开学生的心智,传递积极阳光的情绪情感,激活班级的学习的情绪场域。</p><p> 2.每个活动都与学习目标直接相关。</p><p> 3.每个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一定要考虑全员参与度。</p><p> 4.即使是低年级的小朋友,也要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因为他们已经具备联想、想象的能力。这节课两次运用卡片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以视频再现学校新规则,由此引导学生将自己健康与校园安全、国家安全、世界安全建立起联系,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p> <p>  可借鉴之处是:</p><p> 1.教师的角色应由学生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p><p> 2.教学方法从以教师的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学形式从老师一讲到底到以问题和活动(任务)驱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确保学生个体与伙伴学习时间与机会充足。</p><p> 3.根据不同的话题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激发孩子高质量的思考,并及时用可视化的作品呈现学生的学习结果,使孩子内隐的情感体验变得清晰可见。</p><p> 4. 教师学习活动及安排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学活动设计强度要张弛有序。</p><p> 5.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给每个孩子学习的机会,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被老师和同学看见。</p><p> 6.好的课堂味道一定是“甜”的,它具备激发、开放、温暖、友好、尊重的特点。</p><p> 7.教学设计与展开形式要具有学科特点。</p><p> 基于以上的分析,大家形成共识:这堂课所运用的教学设计和方法都可以迁移到其它学科的教学当中,为创造生动活泼、合作互动,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另一种实践的可能性。</p><p> “如果您来上这堂课,您还会做出哪些不一样的设计?”</p><p> 教师们提出如下建议:</p><p> 1.改编“水果蹲”的游戏规则,使游戏节奏更紧凑,参与面与参与频次更高,以达到更好的激活效果。</p><p> 2.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设计问题。</p><p> 3.在学生活动的同时,教师要以学生角色一起参与活动。</p> <p>  两个小时的课后研讨,大家分享了课堂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方法,提出了再次优化设计的建议。这种研课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新的方法和新的研讨模式,所有人都感觉收获颇丰。</p> <p><b>  本次活动课结束以后,许倩老师结合自己上课情况及孩子、老师参加活动后的回顾、交流与评价,做出以下思考:</b></p><p>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孩子居家隔离三月后回到学校,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害怕和陌生感。为了调试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特邀杨咏梅校长以及学校行政和德育研讨小组的老师共同设计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暖心对话。 </p><p> 有幸作为主教老师的我,在这一次的磨课、上课过程中获得了以下的新进步: </p><p> 一、学习有层次地设计教学活动</p><p> 在这堂课中,首先通过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我”与自己,“我”与同伴,“我”与学校三层次对话。化解学生疫后复学的负面情绪,建立遵守学习防疫规则的意识,让学生懂得保护自己就是保护学校、家乡、祖国的道理。</p><p> 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得到较好的落实 </p><p> 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我们集体备课时强调的教学理念。在执教的过程中,我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己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通过问题、游戏和活动,引领学生将自我思考,自主表达与小组合作交流结合在一起,过程中始终注重学生的个人学习和同伴交流以及学习结果的表现,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p><p> 三、学会使用结构化的教学设计工具——引导式教学乐章图 </p><p>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的多是导入——新授——总结这样一个大板块的方式设计教案。但一直在这种频率中教学,我感到越上越累,学生越听越无趣,课堂失去了生气与情调,而这次我们的设计就将一个大的教学版块拆分成几个小的教学板块,每个小模块又由导入、主题学习,总结组成,并且每个小模块的活动动静结合,强弱配搭,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教师也从平时的一拖二拽中解放出来,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p><p> 四、可视化的教学成果激发教师和学生的成就感</p><p> 在平时的教学学习活动中,成就感更多的存在于上课答对问题的一刹那或获得较好成绩时,持续性不强。而通过引导式、结构化的教学,教师的提问,学生的思考可以用当下的学习成就呈现出来,一堂课上完后,教师和学生在回顾这些作品时,成就感油然而生,而且持续产生教与学的获得感。</p><p> 五、团队的合作让我获得信心与动力 </p><p> 这次学科教研活动,学校组织了由专家、学校行政和学科同伴组成的异质课例研究团队。从初次设计教案、试课到专家示范,再用新理念、新方法、新工具指导我们青年教师集体备课,团队按新方案共同做好课前所有教学材料准备。教学结束后,我们又开展了团队的集体课后研讨,分析了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需要改进的建议。一路走来,我深感在教学改革的路上,不再孤独!这种异质团队能指引方向、给予力量、汇聚智慧!有团队真好!</p> <p>  <b>这次课例研究,我们作了以下的流程设计:</b></p><p> 1.组织课前团队会议,精细设计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完整课例研究过程设计、组织与实施的方案。</p><p> 2.确定方案后,由指导者带领教师团队开展引导式教学乐章的设计研发,产出具有引导式教学特点的教学乐章图。</p><p> 3.设计好以结构化问题群推动学生、执教教师、研究团队的课后反思复盘活动。</p><p> 4.组织好包含以上三部分人员的课后复盘会议,做好记录,留下可视化的过程资料,以备总结分析。</p><p> 5. 梳理归纳各部分的讨论结论,写出图文结合的课例分析研究报告,呈现课例研究成果。</p><p> <b> 关于这次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做了如下的新探索;</b></p><p> 1.第一次尝试引导式教学方法在小学心理健康课堂的应用,进一步检视了其多学科运用的可能性。师生在课后会议中,对其教学方法与效果给予认同,并有尝试的积极愿望。之后,该校四年级语文学科丁老师又尝试做了一节语文课堂教学实践。</p><p> 2.第一次在小学一年级开展引导式教学,结果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在低年段同样适用,并得到孩子的喜爱与认同。</p><p> 3.第一次邀请全班孩子参加课后复盘讨论,让每个孩子亲身体验到来自学校和教师的关注,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体现引导式教学的学生观! 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学校教研活动中首次得到很好的落实。更重要的是在我们与孩子的对话中,我们获得了来自孩子对课堂的真实“体知”,它能最直接地告诉我们,孩子喜欢什么样的课堂教学,什么样的老师!从中获得教育敏感,作出最有“教育情调”的智慧决策!</p><p> 4.这是一次学校组织的校本研修活动,它是在实践层面回应新时代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因此,我们尝试用系统化的课例研究呈现研修过程。即;组成异质研究团队,在作好充分准备前提下,将学生复盘、教师团队复盘安排在当下时段完成,保证参与人员在最好的现场情境中完成课后研讨,同时注重事后研究成果的梳理呈现。</p> <p>  通过这次课例研修活动,老师们初步尝试了应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预案,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把学习的机会与权力赋予孩子,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学习,以体验活动、游戏、合作互动、对话交流和反思性总结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p><p> 相信在这次有指导,有专业设计,有对话交流,有课后多元评价及集体智慧生成的研修活动指导下,通过我们不断地跟进实践,我们的课堂将会呈现不一样的精彩,变得更加生动鲜活!</p><p><br></p><p>附:引导乐章图</p> <p><br></p><p> 引导专家:杨咏梅</p><p> 撰稿:杨咏梅 唐卫琼 </p><p> 朱敏 许倩</p><p> 拍摄:杨鸣鹃</p><p><br></p>

学生

学习

教学

孩子

老师

引导

课后

活动

设计

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