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国家5A级景区。周庄始建于1086年(北宋元祐元年),因邑人周迪功先生捐地修全福寺而得名。春秋时为吴王少子摇的封地,名为贞丰里。</p><p>周庄位于苏州昆山,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水乡文化和吴地方文化的瑰宝。</p><p>周庄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还有14座各具特色的古桥。</p> <p>△“贞丰泽国”牌坊为著名书法家沈鹏题写,“贞丰”是指周庄的原名为贞丰里,“泽国”意为四周环水的地方。</p><p>坊柱对联:</p><p>贞坚不贰 攀日康庄有道路,</p><p>丰衣足食 向阳桃李自逢时。</p><p>牌坊为景区主出入囗。</p> <p>△周庄景区主入口旁“全福塔”。</p> <p>△“唐风孑遗”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坊桂对联为冯英子题写:</p><p>万顷碧波水光潋滟晴方好,</p><p>百尺临云塔影横斜景亦奇。</p><p><br></p> <p>△中国第一水乡周庄</p><p>周庄大部分居民住宅都临港背河。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墙门、长驳岸、河埠廊坊、穿竹石栏、水巷幽弄、深宅大院,处处显露出古朴幽 雅,是中国水乡古镇风貌的“活化石”。</p><p>远处为青龙桥。</p> <p>△太平桥</p><p>位于后港东口,连接城隍埭和蚬江街,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由里人捐资兴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建。桥长13.2米,桥宽2.5米,为花岗石单孔拱桥,跨度4.8米,桥身石缝长出藤蔓,遮掩着石拱洞券。</p><p>桥旁为沈体兰的旧宅,灰墙坡顶,山墙漏窗,高低错落。</p> <p>△太平桥畔眺望“双桥”。</p><p>小桥、流水、人家,是周庄建筑内涵最丰富的一角。</p> <p>△逸飞之家</p> <p>△逸飞之家庭院及“陈逸飞与双桥”碑。</p> <p>△逸飞之家陈列。</p> <p>△双桥由一座石拱桥“世德桥”和一座石梁桥“永安桥”组成。</p><p>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世德桥”由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桥长十六米,宽三米,跨度五点九米;“永安桥”由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桥长十三点三米,宽二点四米,跨度三点五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两桥皆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又由里人捐资重建。1957年永安桥再次修缮。</p><p><br></p> <p>△清澈的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成十字,河上的“世德桥”和“永安桥”两桥联袂构筑,十分别致。</p> <p>△1984,著名画家陈逸飞以此为素材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阿曼德·哈默访华时,高价购得此画,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次年,画作被联合国选为首日封图案,水乡古镇周庄,从此蜚声世界。</p> <p>△双桥,俗称钥匙桥。因为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似古时候人们使用的钥匙,故称之为“钥匙桥”。</p> <p>△沿清澈河岸东行,可抵达银子浜。</p> <p>△沈万三水冢石坊</p> <p>△沈万三水冢</p><p>位于银子浜底。小浜逶迤清冽,萍红藻绿,芦茭茂盛。</p> <p>△传说银子浜有水一泓,下通泉源,长年不枯,水下有沈万三的灵柩。</p> <p>△水岸人家</p> <p>△“财道”游船水岸。</p> <p>△“财道”游船水岸旁的“周庄古戏台”</p> <p>△周庄古戏台的典雅庭院</p> <p>△“昆曲”展示大厅</p> <p>△周庄古戏台</p> <p>△南北市河</p> <p>△南北市河东岸的“周庄张厅”</p> <p>△周庄张厅</p><p>原名怡顺堂,建于明代,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占地1800多平方米,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正所谓“轿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作为殷富人家的宅第,张厅历经五百多年沧桑,但气派依旧。</p> <p>△周庄张厅二进堂的红木石屏和坐轿。</p> <p>△玉燕堂原名怡顺堂,早先门前有两棵玉兰树,春天一到,玉兰花开放,引来了燕子,燕子在屋檐下筑巢繁殖后代,被张厅的主人看见了,认为燕子和玉兰树给张厅带来了勃勃生机,于是就将怡顺堂改为玉燕堂。</p> <p>△玉燕堂</p><p>玉燕堂为张厅的主厅,正中上方悬挂着一块“玉燕堂”匾额,匾下中挂一幅“赏松图”,两侧是一副对联:“春当和时兰长足;气无曲者竹生初”。</p> <p>△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p> <p>△万世师表</p><p>四书文章雅士颂,</p><p>五经才调雅于风。</p> <p>△后花园厅堂。</p> <p>△张厅后花园</p> <p>△太湖石磊筑的假山“玉燕峰”</p> <p>△鱼欢人乐</p> <p>△“轿从门前进,船从家中过”,后花园里“船自家中过”的地方。</p> <p>△河岸景观,远眺富安桥。</p> <p>△富安桥</p><p>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后由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出资重建为石拱桥,改名富安桥,期望既富贵又平安。</p><p>富安桥是一座桥与楼联袂结合的独特建筑,桥身用金山花岗岩精工而筑,桥栏和桥阶用武康石堆砌 桥侧还有桥楼四座,面桥隔水,相对相望。</p> <p>△富安桥头的咖啡厅。</p> <p>△桥上风景</p> <p>△桥畔人家</p> <p>△周庄沈厅</p><p><br></p> <p>△沈厅</p><p>位于富安桥东堍南侧的南市街上,坐东朝西,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分布在一百米长的中轴线两旁,占地两千多平方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沈厅原名敬业堂,清末改为松茂堂,由沈万三后裔沈本仁于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建成。</p><p><br></p> <p>△沈厅目前正在修缮翻新中。</p> <p>△沈厅附近的“万三蹄膀”专卖店</p> <p>△远眺兴隆桥</p> <p>△兴隆桥</p><p>始建于明成年,清朝乾隆三十年修缮,一座单孔石拱桥。</p> <p>△兴隆桥上远眺富安桥。</p> <p>△南湖秋月</p><p>位于兴隆桥东的南市街,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景观。</p> <p>△假山翠竹。</p> <p>△月上会馆</p> <p>△南湖是周庄镇南濒临的一片大湖,俗称南白荡,湖滨茂林修竹,湖水清澈澄净,鱼虾丰盛。</p> <p>△南湖秋月四季</p><p>春季,垂柳依依,百花吐艳,春意盎然;</p><p>夏季,金鲤跃波,红莲翠盖,荷香阵阵;</p><p>秋季,轩祠厅堂,亭榭假山,金秋意浓;</p><p>冬季,全福讲寺,梵音绕梁,钟声悠远。</p> <p>△报恩桥</p><p>位于周庄镇南湖之滨,俗称南栅桥。初系木桥,时修时圮。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钱王浜朱瑞如改建石桥。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里人重建,因水流太直,东移建桥拱门朝东,增高桥身,1993年建为花岗岩的报恩桥。</p><p>桥联:“长虹直吸东垞界,半月湾环南浦滨”。</p> <p>△“南湖胜境”全福寺牌坊</p><p>全福寺又称全福讲寺,宋元佑元年(1086年),周迪功舍宅为寺,在镇北白蚬湖畔建全福寺。经历代不断扩建,梵宫重叠、楼阁峥嵘、碧水环绕、香火鼎盛,成为江南名寺。随着周庄镇旅游业的发展,于1995年重建,成为一座以水借景的园林寺庙。</p> <p>△南湖园全福讲寺</p><p>“疫”情期间,寺院关闭。</p> <p>△如意塔</p> <p>△闸门</p> <p>△梯云桥</p><p>古称褚家桥,建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由里人陶允成募修。道光七年(1827年),陶保宗重建。桥长11米,宽2.6米,跨度2.35米。</p> <p>△穿竹石栏</p> <p>△蚬园桥</p><p>位于蚬园弄南端,为花岗石平梁桥,桥孔成方形。始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桥的石护栏石柱上有两对石狮,于1993年重建。</p> <p>△蚬园桥眺望叶楚伧故居</p> <p>△叶楚伧(1887—1946), 著名的南社诗人,国民党高官,政治活动家,江苏吴县人(今昆山市周庄镇),后定居上海。</p> <p>△叶楚伧为同盟会会员,民国著名报人,著名小说家,南社中坚分子。历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国民党立法院副院长等。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苏浙皖三省、京沪两市宣慰使。</p> <p>△南社百年书院</p><p>1909年在我们周庄成立,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文化团体,柳亚子、陈去病、叶楚伧等等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都是南社的领导者和骨干成员。</p><p>南社成立之时,正值清王朝统治末期,而南社的骨干其实很多都是同盟会成员,接受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南”字也表明了他们的态度和立场,取“操南音,不忘本”之意。</p><p>辛亥革命之后的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的盛誉。</p> <p>△水乡船娘</p> <p>△桃花扇</p><p>中市(贞丰文化)街扇子专卖店</p> <p>△苏绣艺舍</p><p>中市(贞丰文化)街苏绣专卖店</p> <p>△澄虚道院</p><p>位于中市(贞丰文化)街上,面对普庆桥,俗称“圣堂”,建于宋元佑年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前后三进,占地1500平方米,为吴中地区知名道院之一。院内主要建筑有玉皇阁、文昌阁、圣帝阁等。</p> <p>△万三酒铺</p><p>中市(贞丰文化)街万三酒专卖店</p> <p>△周庄土布</p><p>中市(贞丰文化)街专卖店</p> <p>△花间堂</p><p>中市(贞丰文化)街香料专卖店</p> <p>△陶瓷技艺</p><p>中市(贞丰文化)街体验店</p> <p>△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周庄工作站,简称阮仪三工作站。</p><p>主要承担历史文化遗产管理、科研、宣教、人才培训、学术交流及推进江南水乡联合申遗工作。</p> <p>△阮仪三工作站</p><p>位于周庄古建梅宅内,建筑面积310.42平方米,三进两层,建筑面积310.42平方米,设有展厅、工作室、交流活动空间等,在一层,利用图文、影像技术展示了阮仪三编制的古城镇保护规划图、古城镇保护类书籍、古镇周庄保护范例、中国名镇保护成果等。</p> <p>△阮仪三,1934年11月出生,苏州人。祖籍杨州,清代著名经学家、思想家阮元后代。现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p><p>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颁发的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p> <p>△2001年4日,江南六大古镇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国家邮政局发行《水乡古镇》特种邮票6枚。阮仪为小木票撰文。</p> <p>△福洪桥</p><p>位于后港西口,是一座造型别致的石梁桥。桥身中间的石条上镂刻着图案对称的花纹,中间镌有“福洪桥”三字。清康熙年间由里人重建,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重修。桥长16.4米,宽2.1米。跨度为4.7米。</p> <p>△乘船观景</p> <p>△周庄博物馆</p><p>位于后港街,原为清末民国初期一朱姓人家住宅,90年代中期修缮,整理后作为景点开放。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馆内主要展示了民间的生活用具、农具等,还有当地出土的一些中国有名的黑皮陶器。</p> <p>△玉琮、石器展品</p> <p>△建筑、桥梁构件展品</p> <p>△农具展品</p> <p>△生活展品</p> <p>△周庄博物馆</p> <p>△“兼济天下”牌坊</p><p>万世芳名商舟竞通海,</p><p>三吴春色财贸齐达江。</p> <p>△沈万三故居</p><p>位于周庄欢乐世界内,参照沈万三经商致富的各种传说和坎坷历史、沈家生活起居的场景,通过铜像、砖雕、漆雕、实景模型、版面、布景箱、泥塑、连环画等予以展示,是全面了解这个传奇人物的博物馆。</p> <p>△沈万三</p><p>(有说生于1286年,另有两说1330年和1328年;卒于1394年),本名沈富,字仲荣,俗称万三。吴兴南浔(今浙江湖州)人,元至顺间随父沈佑迁居平江路长洲县东蔡村(今苏州市昆山周庄东垞),元末明初商人、巨富。</p><p>沈万三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广辟田宅,富累金玉,又能推恩以周急难,乡人以长者呼之。他依周庄,凭三江之利,广集货资。后通过开展海外贸易积累巨大财富,从而迅速成为“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豪富。</p><p><br></p> <p>善是人间福富根,</p><p>义为世上聚宝盆。</p> <p>△善义堂</p> <p>今日东南王气盛,</p><p>他年晤子到西南。</p> <p>△云贵厅</p><p>黄金重浊聊施济,</p><p>白玉轻清乃妙玄。</p> <p>△船道。</p> <p>△“风正帆悬”牌坊</p><p>九州泰运智者咲谈摇钱树,</p><p>四酒春风仁人信言聚宝盆。</p> <p>△万三财富码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