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非洲1:埃塞俄比亚、南非、博茨瓦纳篇

方耀楣

<p class="ql-block">  韩翠珍 方耀楣</p><p class="ql-block">  非洲,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说熟悉,非洲是贫穷、落后、黑人聚集地的代名词,早年间我们曾高呼口号:解放世界上三分之二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如果一定要落实水深火热的存在感,非洲大陆恐怕是当仁不让之地。说陌生,真正到过非洲的国人很少,荒芜的草原、无尽的沙漠、难熬的酷暑,艾滋病和埃博拉的泛滥……这些印象中的惯性思维使然,往往拖住了非洲旅行者的脚步</p> <p>  非洲各国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0月,我们参加了19天的非洲6国全景揽胜之旅,趁眼未花耳未聋这当口儿,行走在充满了原始与神秘、狂野与奢华、荒蛮与生机的非洲,用美篇记录下我们非洲行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摄、所感、所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Ethiopia)</span></p><p class="ql-block"> 从上海出发,经过12小时的飞行,直接抵达埃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埃塞俄比亚航空有一定的知名度,从飞行途中到机场降落,空姐服务、机场设施等方面,感觉与到欧美国家差不多,埃国以山地高原为主,有“非洲屋脊”之称,初到埃塞俄比亚的乍一感觉是,气候尚凉爽,可一出机场,驱车市区游览,非洲贫困、落伍的“原生态”一面就展现无遗了</p> <p>  圣三一教堂/街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圣三一教堂及其博物馆,下左图为1埃塞老妇人背扛一大捆干柴踽踽前行,下右图为2小孩站在草屋门口</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入知名的圣三一教堂及其博物馆参观,导游介绍45%的埃塞人信奉伊斯兰教,教堂是埃塞重要的社交场所,只见教堂内有一些穿白袍、顶礼膜拜的信徒,教堂外、马路边更多一群群衣衫褴褛、无所事事的成年黑人和儿童</p><p class="ql-block"> 游览恩驮山,俯瞰首都全貌,看不到一座高楼,夹在树丛中有一些灰蒙蒙的平房,下山途中,前后有几个埃塞老妇人背扛着大捆干柴慢慢前行,团友拍照,老妇竟冲着拍照团友“One Dollar!”叫喊着讨钱</p><p class="ql-block"> 下恩驮山时,我边走边拍照,不料周围在游荡的黑人小孩纷纷跑过来冲着我又直嚷嚷:“One Dollar! One Dollar!"我刚想掏小钱,想到导游事先关照,不要单独给小费,否则会引来众人脱不了身,虽然我们快步离开了,但嚷嚷者还是跟了好一阵……</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刚从博物馆回的大巴车上下来,街边就遇见一大群(约30多人)衣衫褴褛,皮肤贴在骨骼上,显出全身所有骨架轮廓的黑人,他们在一起嬉笑打闹、目无所求地寻乐(发泄?),一些幼小的儿童,手背黝黑、手心粉色,无力地托住如颅骨标本一样的头部,迷茫、痴呆的双眼直直地盯着我们过路人,我到非洲还是第一次直接面对一大群这样的黑人,心里不由“咯噔”一下,担心无赖乞讨和遭受抢劫,把伸出去的相机缩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团友们感叹:非洲黑人怎么这么穷、这么愚昧</p> <p>  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门口,下左图为馆外海尔•塞拉西皇帝雕像,下右图为馆内海尔•塞拉西皇帝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来到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我们真不敢相信眼前这破破烂烂的旧房子能与国家博物馆等同起来,看到门上的英文才叹了口气,是国家博物馆不假。此房极像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人新村的老居民楼,门上还有外挂的电线,馆内墙体斑驳脱落,展品不多,布置随意,没有讲解员,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破旧的“危楼”里,却陈列着最早人类祖先“露西”的化石(真品)</p> <p>  人类祖先——“露西”化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左图为出土的“露西”骨架化石真品,右图为“露西”的骨架模型</span></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楼一个普通的玻璃柜内有一具残缺的人体骨架化石,它就是“露西”的骨架化石真品,玻璃柜边的墙上赫然用英文写着:“露西”说,欢迎你回家。另一边的玻璃柜里有一副人体骨架,它是“露西”的骨架模型</p><p class="ql-block"> 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东北约350公里,1974年,在阿法盆地,有了举世瞩目的伟大发现,考古学家找到了在当时最为古老的人类化石——距今大约350万年的南方雌(女)性古猿阿法种“露西”骨架</p><p class="ql-block"> “露西”之所以弥足珍贵,一是在于它的完整,如果把一个人的全部骨架比作1,那么露西包括同一个体40%的骨架,这可是迄今发现的所有距今10万年以前的人类化石中最完整的一副了。二是在于露西的高龄,科学家们用钾—氩法测定,露西生活的年代距今大约350万年,于是她成了获得最多肯定的最早的人类祖先</p><p class="ql-block"> 抵近观察,第一感觉是她的个子好小啊,据说经过科学家复原测算,露西身高大约1.1米,体重约30公斤</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哪里来?所有人在生命的不同时刻,都曾叩问过这个问题,早年中学老师告诉我们,中国人的祖先是“北京周口店猿人”。而学术界说到中国人种,有一主流派学说认为,约5万年前,非洲夏娃的后裔来到中国定居,生息繁衍,并取代了原来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原始人,比如“北京周口店猿人”的后代,就没有流传下来</p><p class="ql-block"> 哇!露西也欢迎我们中国人回家!我在想,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真的都来自同一位母亲,那所有的征战和杀戮、所有的剿灭和皈依、所有的战火和血流成河,又有多少意义?</p> <p>  亚迪斯亚贝巴大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上图为地陪导游小黑在亚迪斯亚贝巴大学综合楼前向我们指孔子学院铭牌,下左图为与学生合影,下右图为亚迪斯亚贝巴大学校门</span></p> <p class="ql-block">  亚迪斯亚贝巴大学的规模和设施远不及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初级中学,简直要颠覆人们对“大学”的认知,印象中,惟有学校内的树木绿化比校外稍多了一点</p><p class="ql-block"> 小黑曾在我国北京留学,据他自己说,他是当年所在地区留学选拔考的第一名,在北京呆了四年,过得很开心,玩了中国很多地方,他说中文的口齿尚算清楚,但作为导游该说什么他却不清楚,就连自己埃国的历史都说不大清楚,在聊到苏联十月革命时,竟说是由马克思领导的,赢得全车团友哑然失笑,黑人留学生的水平算是领教了,他却大言不惭地告诉我们,他是埃国的最佳导游</p><p class="ql-block"> 说起黑人学生,我不得不说说我教过的两个黑人学生。十几年前,有两个黑人来听我的研究生课程,他俩平时根本不来课堂,考试前外事处提出给他们个别辅导,考试中黑人学生又提出用英语答题,我都答应了,结果,考试时他们只随便写了几行简单的英文就交卷了,外事处老师硬是要我把他们的成绩由不及格改为及格,说是要关心外国留学生,遵守外事纪律,其中一位留学生是非洲某国部长之子……唉,这是哪门子的事啊</p> <p>  非洲联盟总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非洲联盟总部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  非盟总部大楼是亚迪斯亚贝巴直至埃塞俄比亚全国唯一最好的大楼,是由我国政府无偿援助、同济大学负责设计和承建的。据说,非盟总部设在埃国的理由之一:埃国是非洲57个国家和地区中唯一没被殖民过的国家。但它却是非洲最穷的国家:举目首都,一天转下来,除非盟总部、教堂、博物馆外,我们没见有超过一层的房子(都是茅房土屋),连国家博物馆、大学都是那样的破烂不堪,不到现场真的是难以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当夜的晚餐,它的“美味”更使我们毕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进茅草土屋歌舞厅时,门口的小黑挨个查包搜身(查有没有凶器?不解),导游解释说,此为亚迪斯亚贝巴正规、知名的餐馆(歌舞厅),搜身是正常的环节,进屋子,看见正面有一个小舞台,几个黑人小伙姑娘唱着中国老歌,游客们洗手后围坐在舞台边,服务员端来大盆黑黝黝刚出炉的野生动物、瓜果蔬菜的大杂烩(后来查埃国资料才悉,这是埃国的知名美餐“英吉拉”),让游客自己动手抓!边看边吃,我蹑手稍稍尝了尝,哈,根本说不清它是什么味道,或只能说是“酸”,不是镇江香醋、山西陈醋的“酸”,而是一种馊弃食物难以下咽的“酸”,远比我们在摩洛哥菲斯老城区清真店吃过的斋饭还要难吃!“英吉拉”实在让人难以上口,乍办?经导游与餐厅老板反复商量,总算以矿泉水配几片白面包充饥了事</p><p class="ql-block"> 面对美餐“英吉拉”,坐在我们一边的一家四口却是另一种做派。他们是一对看似欧洲夫妇,带着两个孩子也来埃国旅游,当大杂烩送来时,全家吃得很欢,尤其是两个孩子,不停地用手抓来吃……有一个疑问始终不解,这可不是牛排、沙拉、可口大餐啊,欧洲人怎么比我们更吃得起“苦”?</p><p class="ql-block"> 在准备非洲行时,我还意外了解到这些令人感慨的轶闻和小故事: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16国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其中有埃塞俄比亚的一个营,埃国是非洲唯一参战国(非殖民地国)。埃国军队参加了唯一一次军事行动是上甘岭战役,结果溃不成军,全营1200人,死亡122人,受伤566人,伤亡总人数占全营兵员一半以上。派出参战军队的就是国家博物馆有雕像和照片的海尔•塞拉西皇帝,他早年访问过我国,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今天走进埃国,回想此轶闻,令人思绪万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南非共和国(South Africa)</span></p><p class="ql-block"> 从亚迪斯亚贝巴,坐波音737客机5个半小时后,庞大的机体穿过厚重的云层,降落在南非的开普敦</p> <p>  开普敦的地标——桌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在桌山前留影</span></p> <p>  桌山,因远望山顶平如桌而得名,是世界十大名山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桌山下的开普敦,下左图为桌山顶是N个足球场大的岩石公园,下右图为上桌山的观光缆车</span></p> <p class="ql-block">  在山顶俯瞰都市,远观沧海,眺望群山,心境变得深邃、宽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色彩斑斓的波卡普街</span></p> <p class="ql-block">  “世界十大好色地”之一的波卡普街 Bo-Kaap street ,好色铨释:这里的每栋房子都有独特的色彩,洋红、海蓝、米黄、大绿、深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下图为海豹岛一瞥</span></p> <p>  搭乘游艇出海前往海豹岛,观赏海豹群集嬉戏于海的奇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下左图为非洲企鹅生态保护区,下右图为鸵鸟园</span></p> <p class="ql-block">  游览非洲企鹅生态保护区和鸵鸟园</p> <p>  好望角自然生态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开普角顶灯塔,下右图为登上了开普角顶灯塔</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顶风奋力登上238米高的开普角顶灯塔,站在海岬之上,看底下海浪卷起,居高临下,浪花产生了一种飞翔般的不真实感,如同锋利的匕首般四处飞溅!站在开普角顶灯塔傍的感觉真好</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赴南极,乘破冰船经过德雷克海峡,对飓风海浪已有心理预期,但仍被好望角的飓风以其不可一世的猖狂所震撼,人被飓风裹挟着,连挪动一步都需胆量和勇气!</p><p class="ql-block"> 原来,好望角正处在印度洋与大西洋交汇处的“咆哮西风带”,风力特强,11级风是家常便饭,全团二十几位游客,唯我们俩登上了角顶。角頂的杆上显示,好望角与北京的直线距离为12933km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好望角路口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好望角路口竖着的牌子,标示此地的经纬度:东经18度29’51”,南纬34度21’24”</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我们到了好望角,下图为好望角鸟瞰</span></p> <p>  非洲大陆最西南端闻名遐迩的天之涯、海之角——好望角 Cape of Good Hope</p> <p class="ql-block">  惊涛拍岸,心潮澎湃,为有幸的好望角之旅张臂,感叹旅行之兴奋和愉悦</p> <p>  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下右图为先民纪念馆外景,下左、下中图为馆内浮雕、先民灵柩</span></p> <p class="ql-block">  南非的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有一座先民纪念馆,它纪念阿非利卡人(就是当年南非的荷兰人——布尔人的后代),也就是布尔人</p><p class="ql-block"> 大厅四周墙壁上的大理石浮雕,再现了当年布尔人大迁徙的过程,呈现了白人殖民者的辉煌历史,而黑人、更原生态的南非土著人,在“先民”后裔的诉说中,悄无声息地湮灭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紫葳之城”紫葳街一瞥</span></p> <p class="ql-block">  每年10-11月初,比勒陀利亚紫色的蓝花楹树铺满整个城市的街道,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故此城又得名“紫葳之城”</p> <p class="ql-block">  非洲有这样的胜景,是到南非前不曾想到的,能徜徉于紫葳城紫葳街,与紫葳花为伴,赏心悦目,快哉乐也</p> <p>  国会大厦、联合广场(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联合广场前曼德拉总统雕像,下图为南非的国会大厦</span></p> <p class="ql-block">  联合广场(总统府)前矗立着高大的曼德拉总统雕像,高大的雕像使原本肃穆、庄重的总统府显得有些局促,有厚重历史底蕴和沧桑感的国会大厦更衬托出雕像的非凡</p><p class="ql-block"> 南非在非洲次大陆的南端,在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汇流处,曾为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1994年4月,产生了制宪议会和新的民族团结政府。黑人翻身执政近30年,如今虽然还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却已沦为失业率、犯罪率、恐怖主义、艾滋病高发地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曼德拉是非洲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他坚持反对种族隔离,在饱受白人(阿非利卡人)的欺凌,以无与伦比的政治气度,抛弃前嫌,最终与白人政府达成和平交接,当选南非总统,他践行种族和解政策,开创了南非和平和解的新纪元,1993年,曼德拉因此获诺贝尔和平奖</p><p class="ql-block"> 由黑人管理以来,曼德拉主动弃核、收留非法移民、拆除贸易壁垒、去工业化,南非从一个发达国家活生生搞成了一个垃圾国家。欲问:近30年来南非的种族主义逆袭、近期美国白人对黑人的“政治正确”、欧美各国的黑人游行……,种族主义受到了怎样的空前挑战?冥冥之中,闪耀着神圣人格力量、已成为南非精神之父的曼德拉总统能回答吗?27年的牢狱之灾是白坐了,还是曼德拉害了南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比勒陀利亚的茅草屋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  这里原是南非首任总统保罗克鲁克的故居,现改作茅草屋酒店接待游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娱乐度假村——太阳城</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半球最大的娱乐度假村——太阳城,是上世纪80年代建在非洲原始丛林里的如美国拉斯维加斯般的娱乐中心,有王宫饭店、失落之城、热带雨林、地震桥等,现今已显衰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约翰内斯堡郊外的特色茅草屋酒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入住特色茅草屋酒店的“蒙太奇”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特色茅草屋酒店好似融入密林之中一个巨大的蚁穴,咖啡色外墙和屋顶,它和周围的绿色植物和花卉融合到了浑然一体的地步,屋内冰箱彩电空调酒柜一应齐全,欧美游客对这种貌似原始实质奢靡的风格,趋之若鹜</p><p class="ql-block"> 七天来,我们行走了非洲的贫富两极,最贫穷的埃塞俄比亚,最富裕的南非,埃国面积110.4万平方公里,人口9100万,黑人占绝对大多数,有130多个民族,南非面积121.9万平方公里,人口5059万,分黑人、白人、有色人和亚裔四大种类,两国都是非洲大国,各有其代表性的正负两面</p><p class="ql-block"> 埃国发现了人类最早的祖先化石,是我们所有人曾祖母的故乡,南非的开普敦、约翰内斯堡等城市的设施与欧洲的发达城市已大同小异。如果说,两国的正面各有特色和靓点,那么,两国的负面却是相同、相通的:两国各民族黑人,无论男女,动作基本上都是慢吞吞的,也许这才是黑人种族生命的本相,他们慵懒惯了,无论在不在劳动岗位,饿了才吃,饱了就憩,再不就是漫无目的地溜溜达达。南非的名胜景点、酒店,设施都是上档次的,老板(主管)都是白人,而没有工作效率的底层人员都是黑人</p><p class="ql-block"> 在非洲的日子里,黑人那种理智恍惚、焦虑麻木的神情始终在我们的眼前浮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博茨瓦纳共和国(Botswana)</span></p><p class="ql-block"> 博茨瓦纳是非洲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之一,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是主要的旅游资源</p> <p>  乔贝(Safari)国家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为乔贝国家公园最多的非洲象</span></p> <p class="ql-block">  乔贝(Safari)国家公园,博茨瓦纳最负盛名的国家公园,是10万头非洲象的生存孤岛,,象群的数量为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左图为乘船泛舟乔贝河,上右图为犀牛,下中图为羚羊,下右图为大象的毙体、鳄鱼</span></p> <p class="ql-block">  乘船泛舟于风景秀丽的乔贝河上,与嬉戏象群、奔腾羚羊、憨憨犀牛等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流连忘返,乐不思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下左图为游园时乘坐的越野敞篷车</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去过国内外动物园,而坐船泛舟观赏河里及两岸的动物世界;乘越野敞篷车与猴、牛、羊、象、鳄等野生动物亲密接触,还是头一回,这与隔着玻璃、网栏观看,心情和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虽遗憾没去肯尼亚,观看百万头羚羊大迁徙浩浩荡荡的壮观场面,但这次在博茨瓦纳乔贝国家公园,身心都融入野生动物大观园的亲身经历,使我们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和接纳不由自主地变得越来越宽泛、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