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传奇:圣维特大教堂

༺ 报子胡同 ༻

<p>文字、摄影、编辑 — 报子胡同</p><p><br></p><p><br></p> <p>到访过欧洲很多世界著名的大教堂,然而位于布拉格的捷克最著名的教堂圣维特主教坐堂建筑宏伟,雕饰精美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br></p> <p>圣维特主教座堂历史悠久,是罗马天主教布拉格总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是捷克最大、最重要的一座教堂。它见证了欧洲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事件,是捷克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捷克历史上诸位伟大统治者安息的地方。</p> <p>1344年,当时的王储、也就是后来的查理四世说服教宗克莱孟六世将布拉格教区升格为总教区后,下令在原教堂基础上兴建新的哥特式教堂,最终于20世纪初才修建完毕。圣维特大教堂一修就是600余年,经历了许多王朝,静静地见证着捷克历史的变迁。</p><p><br></p> <p>教堂位于布拉格城堡内,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其中有许多波希米亚国王的坟墓,图为教堂入口处的大主教雕塑。整座教堂宛若一座博物馆,令人目不暇接。</p><p><br></p> <p>西门上的尖塔、尖拱顶与飞浮雕,是哥特式教堂外观的三大特色。教堂始建于1344年,直到1929年才最后完工,在历经了近六百年的建设中,也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等建筑风格,这座令无数建筑师呕心沥血的建筑,宛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p><p><br></p> <p>圣维特大教堂气势恢宏,教堂的主入口设在西立面,正门上方的玫瑰窗惊艳夺目,两旁的高塔直冲云霄,大门上精致的青铜浮雕描绘了捷克守护者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的生平,吸引了无数人驻足。</p><p><br></p> <p>圣维特主教座堂断断续续经过500年的建设仍未完成。1844年捷克新哥特式建筑师Josef Kranner组建了“完成布拉格圣维特主教座堂联盟”,宗旨是修复、完成和摆脱“一切肢解和伤害”。</p><p><br></p> <p>联盟从1861年到1866年进行了大量修复工作,除去曾在不同年代加入而被视为不必要的巴洛克装饰,恢复了教堂原有的哥特式风格。在联盟的努力下,1870年教堂的新中殿终于得以竣工,1873至1929年期间,Josef Mocker和Kamil Hilbert共同完成了教堂新哥特式的西侧主立面和一对塔楼。</p><p><br></p> <p>他们俩的形象后来被刻在了主立面玫瑰花窗的右下角(右图),左边的是Kamil Hilbert,右边为Josef Mocker。花窗的左下角(左图)则刻着该窗的设计者、捷克画家František Kysela(左)和著名捷克艺术史学家Zdeněk Wirth(右)。</p><p><br></p> <p>花窗下方的门楣上是耶稣降生(左)、受难(中)与复活(右)的石刻。大门上精致的青铜浮雕描绘了捷克守护者圣瓦茨拉夫和圣阿达尔贝特的生平。</p><p><br></p> <p>从教堂里面看到的玫瑰窗</p><p><br></p> <p>正门上方的玫瑰窗彩色玻璃</p><p><br></p><p>是捷克画家František Kysela以“创世纪”为主题创作于1927年的玫瑰窗,据说使用了两万七千余块花色玻璃片拼接而成,光线透进来,如同万花筒一般折射出美丽的光晕。</p><p><br></p> <p>今日的哥特式主教座堂当布拉格教区升格为总教区时,创建于1344年11月21日。在西面中央大门正上面的弦月窗浮雕,雕饰有亚盖隆的《耶稣受难》、《基督衣旁争论》和《哀悼耶稣》。</p><p><br></p> <p>波西米亚国王和未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打算将新的主教座堂建成这样一座教堂:皇帝加冕、皇家墓穴、收藏王国最珍贵的圣徒遗物,和主保圣人圣瓦茨拉夫最后安息的地方的朝圣地。</p><p><br></p> <p>第一位建筑师是一个法国人阿腊斯的马蒂亚斯,来自<a href="https://www.meipian.cn/1fqnufv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阿维尼翁的教皇宫</a>。马蒂亚斯设计了总体布局,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法国哥特式的建筑。</p><p><br></p> <p>但是在他生前只建成了唱经楼的东端部分:拱廊和 ambulatory。</p><p><br></p> <p>教堂继承了法国哥特的垂直修长,几乎僵硬的比例,今天可以以此识别他的作品。</p><p><br></p> <p>1352年马蒂亚斯死后,一位新的建筑师接管了主教座堂的建造,他就是彼得·帕尔莱勒,当时只有23岁,是Schwäbische Gmünd的圣十字教堂建筑师的儿子。</p><p><br></p> <p>帕尔莱勒最初只能按照前任留下的计划,建造了唱经楼北侧的圣器室和南侧的小礼拜堂。</p><p><br></p> <p>当他完成所有马蒂亚斯未完成的计划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想法继续设计。帕尔莱勒大胆和创新的设计带来了建筑上哥特元素的一个独特的新综合体。</p><p><br></p> <p>主祭坛前方埋葬两王一后的白色大理石灵柩是鲁道夫二世委托荷兰人Alexandra设计的。这里还有个楼梯通往下方的地下墓穴,埋葬着包括鲁道夫二世、查理四世在内的众多波西米亚国王。</p><p><br></p> <p>最好的例证是他设计的唱经楼拱顶。所谓的帕尔莱勒拱顶或网状拱顶有双倍的(不是单个的),如经典的高级哥特式穹形拱顶的斜肋跨唱经楼隔间的宽度。</p><p><br></p> <p>中欧的后期哥特式以装饰华丽的非凡拱顶为特色,这开始于帕尔莱勒在圣维特主教座堂唱经楼发展了自己的拱顶系统。</p><p><br></p> <p>相互交叉的肋形成一个网状结构(因此得名),这大大加固了拱顶。它们还为天花板带来生动的装饰,因为联锁的拱形间隔沿主教座堂的长形成了有活力的之字形图案。</p><p><br></p> <p>圣坛正背后,据说是波希米亚兼匈牙利国王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的女儿安娜,也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的妻子。</p><p><br></p> <p><b>圣器室</b></p><p><br></p><p>Parler 学习的是雕塑和木刻。他对待建筑如同雕塑,好像在用石头玩弄建筑形式。</p><p><br></p> <p>他的奇特之处除了大胆的拱顶之外,还有柱子的设计,有几乎被高级哥特式遗忘的古典的钟形圆柱,</p><p><br></p> <p>新建圣瓦茨拉夫礼拜堂精巧的穹形拱顶,波浪形的 clerestory 墙壁,新颖的花饰窗格和扶壁的blind tracery pannel。</p><p><br></p> <p>在Parler负责的建筑中,雕塑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托臂、走廊过梁、尤其是拱廊胸部都可看到,</p><p><br></p> <p><b>天使长圣米迦勒礼拜堂</b></p><p><br></p> <p>门口有捷克画家彼得·布兰德(Petr Brandl,1668-1735)绘制的《耶稣受洗》,礼拜堂内也是圣器室。</p><p><br></p> <p>旁边紧邻的是圣安娜礼拜堂,圣安娜是玛利亚的母亲,</p><p><br></p> <p>礼拜堂侧面</p><p><br></p> <p>壁龛中央是圣安娜正在教导玛利亚的雕像。</p><p><br></p> <p><b>大主教礼拜堂</b>(kaplearcibiskupská)</p><p><br></p> <p>这里埋葬着红衣主教弗里德里希·施瓦岑贝格,在礼拜堂内还有一件来自耶路撒冷,造于12世纪的烛台,是珍贵的中世纪工艺品。</p><p><br></p> <p>到1397年彼得·帕尔莱勒去世时,教堂建设只完成了唱经楼和耳堂的一部分。</p><p><br></p> <p>1406年彼得·帕尔莱勒去世后,他的儿子文策尔·帕尔莱勒和约翰内斯·帕尔莱勒继续他的工作,然后是 Petrilk,他也是帕尔莱勒作坊的成员。</p><p><br></p> <p>在这三位大师的指挥下,耳堂和南侧的大钟楼,得以完工。</p><p><br></p> <p>建成的还有连接钟楼和南侧耳堂的山形墙,绰号“金门”(可能是因为上面描绘最后审判的金色马赛克),国王们正是通过这扇大门,进入主教座堂举行加冕典礼。</p><p><br></p> <p><b>金门上的马赛克壁画</b></p><p><br></p><p>创作于1370年,整幅马赛克画由三部分组成:</p><p><br></p> <p>中间部分上部是耶稣和六个圣徒;下面左侧是开国国王瓦茨拉夫,右侧是王后。</p><p><br></p> <p>左边部分上方是圣母玛利亚和六位使徒,下面描绘了上天堂的情景,从棺材里爬出来的人们跟随着天使上天堂。</p><p><br></p> <p>右面部分上方是施洗者约翰和六位使徒,先下面画的是持剑的天使长米迦勒由绳索牵着的罪人被押送到地狱。</p><p><br></p> <p><b>圣十字礼拜堂</b>(kaple sv. Kříže )</p><p><br></p><p>墙上立着十字架上的基督受难像。这里也有一个通往地下墓穴的入口。</p><p><br></p> <p>1869年在圣十字礼拜堂发现的壁画可能是在1380年代完成的。它描绘了圣母玛利亚与被圣徒包围的基督儿童。在左边,是施洗约翰和圣西蒙,在右边也许是圣犹大他达都。</p><p><br></p> <p>几次试图继续主教座堂的建造工程都不成功。15世纪下半叶,国王拉迪斯拉夫二世委托伟大的文艺复兴 — 哥特建筑师 Benedict Ried 继续完成主教座堂,但是工程刚开始时,就由于缺乏资金而收缩。</p><p><br></p> <p>再往前走是北耳堂,二层是16世纪完成的带巨大管风琴的唱诗班坐席,典型的文艺复兴式样。光线透过对面的花窗,投影出斑驳的光晕。目前的管风琴有超过4400根管子,由约瑟夫·莫尔泽于1932年建造。</p><p><br></p> <p><b>圣安德鲁礼拜堂</b></p><p><br></p><p>礼拜堂的斜对面有一座Leopold Antonín Josef伯爵(1663-1723)的墓,他曾在利奥波德一世发动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任陆军元帅。</p><p><br></p> <p>礼拜堂走廊外有一个初建于1618年的宣讲台,早期巴洛克风格的造型十分优美。</p><p><br></p> <p><b>圣约翰的银棺</b></p><p><br></p><p>棺墓核心的部分由奥地利巴洛克艺术家小费舍尔·冯·埃拉赫(Joseph Emanuel Fischer von Erlach,1693-1742)设计,维也纳的银匠铸造完成。最上方是虔诚的约翰手捧带有救世主基督的十字架,眼中充满谦卑和慈爱。</p><p><br></p> <p>他脚下的银棺上雕刻着那个古老的传说:约翰正在听王后忏悔。银棺被两个跪着的天使托举着,据说银棺是可以被打开的,里面确实存放着圣约翰的遗骸。</p><p><br></p> <p>棺墓上方的红色锦缎华盖由四个银质的天使牵拉着,2吨纯银制作的灵柩上面,手持十字架的圣约翰栩栩如生。这是1771年时任布拉格大主教捐赠的。</p><p><br></p> <p>圣约翰是十四世纪布拉格教区的红衣主教,1393年,因拒绝泄露皇后忏悔的私情,愤怒的瓦茨拉夫四世国王,让士兵将主教倒绑在石头上,从查理大桥扔下伏尔塔瓦河溺亡。</p><p><br></p> <p>教堂里的这幅油画内容就是国王下令将圣·约翰扔进伏尔塔瓦河里时的情景。</p><p><br></p> <p>据说他是第一位为捍卫宗教教规而牺牲的殉教者,因而他被封为圣人,在大教堂显著地方建墓、立像。</p><p><br></p> <p>在查里大桥的30座雕塑中,也有圣约翰,这就是在查理大桥上的雕塑。围栏中间刻着一个金色十字架位置,圣约翰就是在此位置被扔下伏尔塔瓦河溺亡。</p><p><br></p> <p>银棺占据了大部分通道,其实它的对面才是内波穆克的圣约翰礼拜堂,里面存有阿达尔贝特的遗骨。</p><p><br></p> <p>1844年,圣维特主教座堂一位精力充沛的神父Vaclav Pesina,和新哥特式建筑师约瑟夫 Kranner 制定了修复和完成这座宏伟的主教座堂的计划,在布拉格聚集了德国建筑师。</p><p><br></p> <p>同年成立了一个协会,全名“完成布拉格圣维特主教座堂联盟”,宗旨是修复、完成和摆脱“一切肢解和伤害”。</p> <p>1870年,新中殿终于奠定基础,1873年,Kramer去世后,建筑师约瑟夫 Mocker接管了重建工程。</p><p><br></p> <p><b>慕夏之窗</b></p><p><br></p><p>是由捷克著名的画家与装饰品艺术家阿尔丰斯.慕夏(Alphonse Maria Mucha) 所设计亲手彩绘,大量的运用了圆及螺纹是其特色,独特风格展露无遗,设计于1930前后,教堂展示的正是当年真迹。“慕夏之窗”描绘了圣西里尔与圣美多迪乌斯(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传教布道的场景。</p><p><br></p> <p>还有“三位一体”的这三幅玻璃花窗是描述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图像。</p><p><br></p> <p><b>圣艾格尼丝礼拜堂</b></p><p><br></p><p>艾格尼丝(1211-1282)是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一世的女儿。</p><p><br></p> <p><b>施瓦岑贝格礼拜堂</b></p><p><br></p> <p><b>圣墓礼拜堂</b></p><p><br></p><p>其颇具现代风格的玻璃图案由捷克画家Karel Svolinský(1896-1986)于1928至1929年间创作,表现了仁慈的主题。最顶端的是耶稣基督,紧接着是圣母玛利亚,下边的图案中有向穷人施舍食物,给老人喂水,看望病人和囚犯等表现仁慈的画面。</p><p><br></p> <p><b>圣墓礼拜堂</b>(kaple Božího hrobu)</p><p><br></p><p>基督像下方的门可以从教堂内部通往南钟塔,如今已经封闭,上塔需另购票从教堂外部进入,上到顶部可以俯瞰布拉格全景。</p><p><br></p> <p>这些彩色绚丽的花窗图案大都来自《圣经》,无外乎耶稣受难、三王朝圣、天使报喜、最后晚餐之类的题材,以及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教会里的大小圣人、新约旧约中的各种故事。色彩则以红、蓝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p><p><br></p> <p>唱经楼正中间的彩绘玻璃代表著三位人物,中间为耶稣,左边为圣母玛利亚,右边这位则是圣维特 St. Vitus。</p><p><br></p> <p><b>圣西吉斯蒙德礼拜堂</b>(kaplesv. Zikmunda)</p><p><br></p> <p>礼拜堂占据了两个常规小教堂的空间,但最初被低矮的障碍隔开。从北方开始,空间由两个不同的窗户照亮。查尔斯四世在1362年为圣约翰的遗体建造了一座小教堂。勃艮第国王西吉斯蒙德于1355年获得(头部)和1365年(身体)。</p> <p>接下来回到北耳堂继续向前走,西吉斯蒙德是勃艮第国王,勃艮第人原信基督教的阿里乌派,但对罗马教会友好相待,其在位时(516-524),勃艮第人皈依了罗马教会。</p><p><br></p> <p><b>抹大玛利亚礼拜堂</b></p><p><br></p><p>左边的壁画显示圣母玛利亚与基督之子站在一起。圣巴塞洛缪和圣抹大拉的马利亚站在她的右手;在她的左边,是圣雅各布和另一位圣人。墙壁上是大教堂的前两位建造者的墓碑,阿拉斯的马修(Matthew of Arras)和彼得·帕勒(Peter Parler)于1928年在圣殿的地板上被发现。</p><p><br></p> <p>礼拜堂内中世纪时期精美的油画</p><p><br></p> <p>面向珍宝室的右侧,有一座名为“十字架上的耶稣”的木板雕塑,它是捷克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也是圣维特大教堂内最珍贵的现代艺术作品。这件雕塑完成于1899年,作者是F. 比莱克(František Bílek,1872-1941),1927年由致力于圣维特大教堂建设的捷克斯洛伐克首任总统马萨里克(Masarykovi,1918-1935在任)捐献给教堂。风格迥异的雕塑与内饰也是教堂的一大特色。</p><p><br></p> <p>尽管主教座堂的整个西半部加上了新哥特式,大部分设计和要素恢复了彼得·帕尔莱勒的设计,使主教座堂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p><p><br></p> <p>到1929年圣瓦茨拉夫加冕时,圣维特主教座堂最终完成;建造工程花费了几乎600年。</p><p><br></p> <p>圣维特主教座堂对于后期哥特式风格在中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帕尔莱勒作坊成员、帕尔莱勒家族在中欧各地设计了许多教堂和建筑。</p><p><br></p> <p><b>圣瓦茨拉夫礼拜堂</b></p><p><br></p><p>这个礼拜堂虽然无法入内参观,但也不妨碍它成为圣维特大教堂中最著名的礼拜堂。 这是公元925年在捷克大公圣瓦茨拉夫一世的墓穴上建造的古罗马式圆形尖顶礼拜堂,圣维特大教堂就是以这个小礼拜堂慢慢发展起来的,可谓是大教堂的前身。</p><p><br></p> <p>礼拜堂的底部装饰有镀金瓦,上面镶嵌有1354颗半宝石,描绘耶稣受难的壁画可以追溯到1372-1373年礼拜堂的原始装饰。</p><p><br></p> <p>圣瓦茨拉夫的遗骸就葬在礼拜堂内,</p><p><br></p> <p>他的佩剑和破损的头盔也都作为圣物珍藏在大教堂里。在礼拜堂的西南角有一个七道门锁的小门,通向放置波希米亚加冕王冠、权杖和金球。</p><p><br></p> <p>七道小门的钥匙由七位大主教分别保管。这顶王冠是波希米亚最高权力的象征,历任波希米亚国王也只有在接受加冕时才能一窥全貌。</p><p><br></p> <p>墙壁的上部是关于圣瓦茨拉夫生平的壁画,绘于1506-1509年。</p><p><br></p> <p>在墙壁中央是圣瓦茨拉夫于公元935年被处死的雕塑(他引进的基督教在当时被认为是邪教,他最后被自己的弟弟杀死)。</p><p><br></p> <p>向西的圣墓礼拜堂墙上挂着意大利画家Aurelio Lomi (1593-1653)绘制的《抹大拉的玛利亚》。</p><p><br></p> <p>瓦茨拉夫一世将基督教引入了布拉格,遭到了皇室的反对,被自己的亲兄弟杀害,后来被封为圣徒。东墙上手持矛和盾的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圣瓦茨拉夫雕像,</p><p><br></p> <p>早在1352年之前就已经在同一个地方设计过一个皇家演说室。查理四世(Charles IV)在当时使用了该演说室,并通过一座桥将其链接到皇宫的一翼。现在这个哥特式讲堂建于1490年至1493年之间。它的东半部在1541年的大火中毁于一旦,直到1876年至1877年间才重建了木雕的皇家讲台。</p><p><br></p> <p>在两个尖拱的交汇处有个戴王冠的双V标志即为这位国王的盾徽。上方栏杆外挂着的盾徽则为当时臣属于弗拉迪斯拉夫四世统治的各地区徽章,</p><p><br></p> <p>其中包括匈牙利,因为弗拉迪斯拉夫四世刚好于1490年继承了匈牙利王位,史称乌拉斯洛二世。</p><p><br></p> <p>古老而精美的忏悔室</p><p><br></p> <p><b>鲁德米拉礼拜堂</b></p><p><br></p> <p>墙上的马赛克图案是上世纪60年代制作的,表现施洗者圣约翰为耶稣施洗,这幅画非常著名。</p><p><br></p> <p>下方挂有意大利著名巴洛克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1-1610)绘制的《埋葬基督》。</p><p><br></p> <p>向西的圣墓礼拜堂墙上挂着意大利画家Aurelio Lomi (1593-1653)绘制的《抹大拉的玛利亚》。</p><p><br></p> <p>万福玛利亚礼拜堂</p><p><br></p><p>教堂中央正后方是万福玛利亚礼拜堂,祭坛上的雕塑左上角的是大天使加百利向玛利亚报喜告诉她已怀上以色列人的弥赛亚;中间的是玛利亚拜访表姐伊丽莎白;右上角为玛利亚在牛棚中生下小耶稣;左下角为玛利亚和约瑟夫带小耶稣到圣殿去见老祭司西缅;右下角为十二岁的耶稣首次在圣殿讲经。</p><p><br></p> <p>圣安妮礼拜堂的对面有一幅描绘早期布拉格市容的木板画。由贾斯伯贝特勒设计的大型木雕,刻画了1621年白山之役的布拉格,巴列丁奈特居民逃出费德烈特的情景。木雕右边就是现在所处的城堡区,中间是伏尔他瓦河,横跨河上的则是查理士桥,栩栩如生的刻画出了当时布拉格的景象。</p><p><br></p> <p>望着这么多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久久不愿离去,由于时间的关系,最终才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圣维特大教堂,再见了圣维特!</p><p><br></p><p><br></p> <p class="ql-block">文字、摄影、编辑 — 报子胡同(文字及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引用请注明出处,谢谢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者的其他美篇:</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3wxxnyd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布拉格传奇:老城游记</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3y0c6aic?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布拉格传奇:城堡往事</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3fec13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大理石的诗 – 米兰大教堂</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1f2eocgq?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巴黎圣母院</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uyvbkj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大都会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1k847ap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物</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2amupryj?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7.cn/1fqnufvr?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离开梵蒂冈一个世纪的罗马教廷去了哪里?</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