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京绵:父亲的记忆:从西北到西南

田亚非

<p>按:这一节,基本与前一篇一样,主要是回忆行军的情况。但是,作者还是从亲历的角度讲述了从甘肃进入四川的见闻,特别是关于剑阁的描写,很真实生动。入川以后,62军立即开赴西康省,接下来,就是西康军区的工作了,这将在后面具体提到。</p><p><br></p><p>进军大西南直到西康(1949年10月一1950年4月)</p> <p>从1948年62军进军西北开始,我妈妈独自带着我大哥(当时大哥还不到一岁),随着部队一路行军,直到1949年底才到达四川与我父亲见面。这是妈妈到达雅安后与她的同事们的合影。图中抱小孩者,是我妈妈 刘俊,小孩是我大哥王力川。</p><p><br></p><p><br></p><p>1949年10月初,进驻岷县,休整待命。军部鲁瑞林政委也由临夏回到军部。岷县古称岷州,居洮河中游,距天水、临洮各210公里,有公路通车,是由甘南入川的一个补给基地,这里气候不算太冷。在岷县,接受了一个地方师的起义,师长姓周,名字记不得了。人数不多,编为军属独一师。这个师入川后,同后来组成的184师一同去执行抗美援朝任务。这时,随军的四个医疗所也都到达岷县。在岷县休整了一段时间。刘忍部长和颉方英举行了婚礼。军的文工团演出了歌剧《赤叶河》,是类似《血泪仇》那样一类的内容,以启发阶级觉悟。部队进行了物资补充,发放了棉装。当时营以上干部每人还发到一件皮上衣,战士发一件皮背心。生活也得到了改善。但在那时,有好东西也吃不好。比如曾买到了百合和发菜,但不会烹调,都是用普通做法炒着吃了,味道很不好吃。出发前,每人还发了几斤熟牛肉,备作干粮,但不会加工,实际上行军两天后就有些变味,也就很快吃完了,没有起到干粮的作用。</p><p>为了准备南进,军直属部队调集了两个大队的民工,长途随军:一个大队来自老区山西临汾,从晋南出发,一直到解放了大西北;一个大队来自陕西华县,是新调</p><p>集来的,这两个大队主要是挑夫。此外在出发前还在当地征集了一些马、驴等运送物资,这些都是短途的。</p><p>进军西南的动员比较顺利。因为是在胜利的形势下,而且去的地区是四川,比甘肃好多了,因此大家情绪都很高。这时政治处【注1】的人员有特派员黄友林,组织干事昝英,宣传干事丁宁,民运干事富云龙、石雷。技术书记赵献德。出发前,军政治部又派来两个在岷县接收的兰大学</p><p>生----魏存仁、骆建希,魏是甘肃人,出发前不辞而别;骆是四川郫县人,一直随军到达西康。</p><p>约十二月中旬,部队由岷县出发,184师走西路,经岔岗岭入川;186师走东路,185师和军部走中路。军部走的这条路,基本上是三国【注2】上说的邓艾入蜀时走的阴平小道,也是红军长征时红四方面军走过的一条路。沿途不断遇到红军掉队或因病流落当地定居的人。在宕厂宿营时,我们政治处住处,两口子都是红军,开始时态度非常不好,后来经我们宣传解放军就是过去的红军时,态度有了转变,很热情,女的说到了他们女兵队,说到了张琴秋。他们生活很困难,我们给他们留了一些</p><p>大米。不过这一路群众对红军印象不好。这是因为当红军路过时,国民党追兵化装成红军烧毁过他们的房屋。所以沿途为此要进行很多宣传解释工作,并且靠我们的</p><p>实际行动来取得人民的信任。过了宕厂,走过一个缓坡岭,就进入了武都地界,</p><p>气候条件同岭北截然不同,一片清翠,柳树叶子还都没有掉的。在武都休息两天,穿着原来的冬装已觉得有些热了,但也不敢去掉,恐怕过大山时气候有突变。</p><p>从武都出发经文县到碧口这一段,基本上是沿着白龙江、白水江峡谷行进,傍山小道,道路很窄,一边是绝壁,一边是临江深渊,单人步行还好,驮骡行进就比较困难。在拐弯的地方,要把驮子卸下来,人抬着过去,才能通过,还不断听到有骡子不小心掉到江里的。沿途过了三道铁索桥,这桥很简单,没有护索,走在上面颤颤悠悠的,过时要特别小心,而且一次不能上人太多。碧口是甘肃省最南面的一个小镇,是白龙江、白水江的交汇处。下游不远就同嘉陵江汇合了。这里是交通要道,物资的集散地。许多人家都傍山建房,厕所就在水上。我们在这里休息了一天,随即向南进发了。爬上大刀岭,进入</p><p>四川青川县城。这时已是1950年的元旦,听到了成都已经解放的消息。所以就我们后勤部来说,1950年才算进入了四川省境内。</p> <p>青川是一个山城,县城就在山上,原属平武县,后分出来建县,很偏僻闭塞,当地群众没有见过自行车,还问我们什么是炮。</p><p>从青川出发,继续爬山,上到当地叫“摩天岭”的山顶上。据说这里有诸葛亮驻过兵的兵营旧址。没有去看过。再往南不远,就到达南下的陡坡,已能看到江油城,也可看到涪江从西而来流经江油城东去。但是山很高、很陡,从山顶下山,沿着弯弯曲曲的小道,整整走了大半天才下到底,下</p><p>到底就到了江油城。到达江油后,军部继续进到广汉县,后勤部主要负责同志带了一部分人也同时赶往广汉,处理接管人员物资等事。我同政治处以及部分勤杂人员,被留在中坝处理从山西和陕西来的民工大队回乡的问题。总结了工作,分别召开了大会,赠送了锦旗。锦旗也很简单。买到绸缎,自己写字,剪贴即成。这些都由政治处几个干事和我自己动手完成的。约一周时间,完成了这些工作后,率队经罗江、德阳步行到达广汉同军部会合。</p><p>广汉已进入川西平原,物产丰富,水果很多,很便宜,橘子也比较多,也很好吃,但那时我们身上没有钱,只能买一点尝尝,北方战士,很多人还是第一次见到橘子。街上摆摊卖旧东西的很多,有些就是国民党军溃散人员。</p><p>到广汉不几天,就发觉已宣布起义的一七七师有叛变迹象,军部立即组织部队把它解决了。当天下来不少伤员,没有地方,就住在广汉公园内,忙碌了一阵子,才</p><p>处理完毕。</p><p>春节前,家属学校从陕西虢镇来到广汉,当即见到了刘俊同志【注3】和力川。我们已有七个月没有见面了。在进军西北途中,曾听谣传,家属学校由山西过黄河翻了一船,不知谁的家属遇难,曾引起部队一部分干部的忧虑。至此,方知是谣传,大家都安心了。</p><p>在广汉,后勤部接受了原国民党年挽马二团与原来的辎重营共同组成箱重团,杨嘉亨为团长,陈树明为政委,原挽马二团团长为副团长,又决定另成立供卫学校,就在广汉开始招生。一批失学的男女中学生,报名参加了。由石雷同志临时负责,先进行一般教育。我给他们上了第一课“劳动创造世界”,首先解决他们鄙视劳动的</p><p>观念(因为这些人才入伍,有的在背粮食时害羞,尽量避开人走,对劳动缺乏正确的态度)。以后这批学生和在成都补充的一批,到西康后正式成为供卫学校的学员。</p><p>春节后,军部移住成都,后勤部先驻成都北关市立一中。后驻武侯祠,正式进行了入康动员。在军里召开的营以上干部动员会上,贺老总亲自讲了话,说了西康</p><p>的情况,部队入川的重要性,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贺老总说,这个任务是“我给你们找的”,要求大家很好地完成任务。军部随即组织先遣队,率185师先期进驻雅安地区,</p><p>184师进驻西昌地区,186师师部少数人率558团,进驻康定。186师师部及两个团和185师的553团组成一个师,调出六十二军。</p><p>这个时候,四川各地区土匪猖獗,成都市物价飞涨,商店不开门。经过大部队大力剿匪,三月份秩序安定下来。当时物价飞涨,商店不开门时,部队内部作了动员,</p><p>紧缩开支,在一个多月内,除了菜金外,一切费用停发。并从老区急调大量粮食布匹来成都,才使物价稳定下来,到五月份时物价已完全稳定,商店开门,许多商品减价出售了。两个月后,雅安地区经过剿匪安定下来后,随军于四月份进入雅安市。</p><p><br></p><p><br></p><p>注:</p><p>1.此处指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后勤部政治处,是作者的单位。</p><p>2.这里指的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邓艾灭蜀入川事见第一百十七</p><p>回'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 死绵竹“。</p><p>3.刘俊,作者的爱人,博主的妈妈。力川,即王力川,作者王得桂之长子,博主的大哥,时年一周岁多。</p><p><br></p><p><br></p><p>正文节选自《一个老战士的回忆》第108—112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