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小时候,家住在农村,那时候,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精神生活吗,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更没有微信抖音,只有两角三角钱买的小人书,一个月才演一次电影,农闲时节,村里可以请来唱小曲子的,连着唱几个晚上,那真叫一个惬意,过瘾呢。</h3><h3> 急急慌忙地吃过晚饭,我们那里叫喝汤,街上的汽灯亮了,听,小鼓敲的咚咚响,这是在打鼓引人呢,意思是告诉大家,小曲马上就要开始了,于是,全村男女老少,扛着板凳,直向唱小曲的地方跑……</h3><h3> 在街上找一个宽敞的地方,一张方桌,桌上支起一架不算太大的鼓,一个醒堂木,说书的先生站在正对着观众的一面,手里拿着一对简板,旁边还有一个拉二胡的____伴奏。桌子下面放一壶开水,桌上放着一只大茶碗。</h3><h3> 一般的,在唱大本戏之前,先唱一个小段,小段吗,一般都是喜剧,闹个笑话,活跃一下气氛,“说书不说书,上场先作诗,说的是:天高够不着,斗大盛的多,囤里有粮食,磨面饿不着。”咚咚,接着唱一个小段,小段唱完,开始唱大本戏:书滔滔流言道罢,俺们言归了正,静听这三弦古板,俺这书开了正风,上回书咱唱的是小八义,今天咱接着往下明……。</h3><h3> 唱曲,一般地,唱一段,唱的可以是任何一种曲调的调门:豫剧,大平调,两夹弦……然后,说一段,我们称“道白”。</h3><h3> 唱曲正在热闹中,树上的知了嗡嗡地飞来了,“啪”的一声落在地上了,上初中学了生物我才知道,这是昆虫的趋光性,在地上“咝咝”的叫着打旋。</h3><h3> 正在热闹中,说书的要“休息几分钟”,喝口水,润润嗓,喘喘气,这时候,小孙子躺在奶奶的腿上睡着了,那些大闺女小媳妇的粉面佳人,也喜欢把头抬起来,此刻也成了观众的焦点。</h3><h3> 有一次,我们几个村丫去邻村听小曲,那时都是步行,刚走到戏场,就有个小伙子搬个大凳子送过来了,咋这么热情呢?原来是我们这一帮村姑里有一支村花____美荣,怪不得呢,阿荣说,有一次在自家花生地里偶遇这小伙割草,就认识了,用现在的词说,就是颜值高呗,管他呢,我们只管坐板凳,不累就好。</h3><h3> 说书先生又唱一阵,停下来就要结束了,观众一齐喊:“再来一段……” 说书先生盛情难却,只好稍作休息,接着再唱一段。</h3><h3> 月亮偏西了,夜深了,风儿静了,星星眨巴着眼睛,土墙上的夜来香花开了,送来阵阵芳香……夜曲散场了,村民们连连不舍地站起身,奶奶叫醒小孙子:“醒醒,回家了,小龟孙,把奶奶的腿压麻了。”母亲抱着孩子,拿着板凳回家了,明天还得下地干活呢。</h3><h3> 尽管现在歌星、影星颜值担当,演艺精湛,我还是醉心于儿时的“小曲”,那感觉如沐春风,如久旱后的一场杏花雨,如劳作后的一杯绿醑,轻松、惬意、甜美、酣畅。</h3><h3> 多少个夏日的午后,或者微雨纷纷的清晨,我会把用过餐的粗瓷大碗倒扣在饭桌上,用一双筷子做简板,随口唱起来:手拿碟儿敲起来,小曲好唱口难开……</h3><h3> 2020.6.17</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