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竹林寻嵇康

山海@松

<p class="ql-block"> 诸葛竹林寻嵇康 </p><p class="ql-block"> 戴松根</p><p class="ql-block"> 巍巍会稽,峰峦叠嶂,诸葛山麓,竹海茫茫。</p><p class="ql-block"> 在诸葛山的竹海中,有一个叫广陵的小村。虽然看起来,它并不起眼,却和《广陵散》这支被后人弹唱了两千多年的古曲联在一起,与嵇康这个响当当的名字联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古曲,对《广陵散》自然不陌生。作为流传于今的我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是很有特色的 。独特之处在于它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时而低沉忧郁,时而豪迈激昂的旋律,</span>演绎了一个战国勇士聂政刺杀韩王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初闻此曲,你会感觉似乎不知所云,“操弦不谙斯曲,如入山阴道上,而不视其美也”。久闻之,方能品出似有一些戈矛杀伐之声蹦跳于中。随着演奏者臂掌腾挪,指尖弹跳,琴声便忽婉转,忽雄奇,其变态之强烈,令闻者内心顿觉冰炭交加,七上八下,就像经历着升天坠地的煎熬。听到紧要处,便觉如临肃杀血腥恐怖之地,令人惊恐万状,心惊肉跳。</p><p class="ql-block"> 北宋人所著《琴书.止息序》中,对于此曲有传神的描写:“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邕邕容容,言语清泠。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也许,这种极富特色的曲调,正是它被后人列入十大古曲的原因吧。</p><p class="ql-block"> 嵇康,其生平亦不简单。据相关资料,嵇康(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会稽上虞人,三国时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自幼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工诗善文,其作品风格清峻,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隐居于广陵竹林不仕。后因屡拒为官得罪权贵,惨遭处死。</p><p class="ql-block"> 相传,嵇康临刑之时从容不迫,丝毫没有惧怕,慨然弹奏《广陵散》,将自己对权贵的满腹怨恨倾注其中。《晋书.嵇康传》载:“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p><p class="ql-block"> 广陵多竹,山上山下的毛竹无穷无尽。据地质资料,广陵一带,处在长塘--广陵断裂带上。这里的土壤,系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杂少量中酸性熔岩和沉积岩,土层厚而肥。无论岗顶还是地坎,多为毛竹覆盖,且其长势终年丰茂。因为土质肥厚,这里的毛竹特别粗壮,芽黄肉厚,鲜嫩异常。所以在同样多竹的上虞,要数这里的毛笋质量最好,名气也最大。</p><p class="ql-block"> 早就想去广陵,在当年嵇康往来行走的山道上,访一回他留下的足迹;早就想徒步攀行诸葛山,在阴凉清寂的竹林里,品一品当年从嵇康的指间流泻而出的《广陵散》的遗韵。</p><p class="ql-block"> 正是毛笋拱土而出的季节,我跟随一群同样慕名而至的游人,悄悄走进了广陵。</p><p class="ql-block"> 虽说江南的梅雨还没有到来,但暮春时节,这里也不乏雨水。早上的太阳很不错,是个晒笋干的好日子。家家户户在路边支起一个简易竹架子,上面放一排竹匾,里面摊晒着煮熟的笋煮咸菜。淡黄色的笋菜,在阳光下逸散着浓浓的清香,品尝过它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独特的佐餐佳品。笋干和笋煮霉干菜都是这里的特产。因为这里的笋好,水也好,所以晒出来的笋菜质量上好,在杭州、上海等大城市里,它们每年都是畅销货。</p><p class="ql-block"> 广陵的村落里,处处飘散着笋煮咸菜的味道。这是一种夹带着咸味的特别的清香。这种味道,是饭桌上足以吊出你的胃口,是街面上足以引出你的口水的那种。在这个味道中一路走来,舌头下面忍不住冒出来的口水,早已被我偷偷吞咽了好几回。</p><p class="ql-block"> 也许,正是这肥沃的土地,丰茂的物产,才衍生出了广陵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时光虽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但这里的一些旧时遗存,依然随处可见,使人恍若进到了魏晋时代。</p><p class="ql-block"> 登上被风雨侵蚀得十分厉害的古石桥,阡陌纵横的田畴一望无际。微风,吹动碧绿的稻苗激起重重浪纹,轻快地向远处扩散。忽然觉得,这桥上,正是当年的“竹林七贤”谈经论道的场所。眼见一群才高八斗、神采飞扬之人,正聚在这里,争议时政,纵论天下。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直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悻悻然散场走人。</p><p class="ql-block"> 粉墙黛瓦的古宅,围墙上爬满了墨绿色的木莲藤蔓。古朴的墙门虚掩着。门口青褐色条石铺就的台阶,早已印上一层厚厚的青苔。隐隐然似有《广陵散》的琴声飘来,若有若无,似远又近,像来自遥远的天外,又像是从古宅中飘出。也许,嵇康就住在这座宅子里吧,此时,他也许正端坐于堂前一把长长的古琴后面,双手拨弄着琴弦。</p><p class="ql-block"> 路旁溪沟边斜生一棵老树,树干上緾绕着粗壮的藤蔓。还有一些细藤萝,从树枝上笔直地垂挂下来,藤梢浸到了溪水中。溪水淙淙流淌。溪沟两边露出来的石块,无论大小,都已被岁月打磨得溜光油滑。</p><p class="ql-block"> 忽然觉得,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涉足过的人,都还没有走远,他们的声音,甚至身上的体味依然留在这里。这些古宅,古桥,古树……无不在向我介绍先人们举手投足的行状。</p><p class="ql-block"> 这个季节,江南的天气总是忽睛又阴。不曾想,大家在村子里盘桓了不多一会儿,不知不觉间,这个竹林环绕的村落,就已经被雾气蒙蒙的春雨笼罩了。穿一双厚底耐磨靴为履,找一根五尺细竹杆作拐,撑一把黑布伞挡雨,慕名前来寻访嵇康的人们,就在雨中三三两两步出村子,沿一条窄小的山道,向山上行走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的诸葛山,大半已隐在雨雾之中了。</p><p class="ql-block"> 诸葛山,海拔572米,相传因葛仙翁栖于此,故得名。葛仙翁即葛洪(公元283—363),是东晋很有名气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据史料,诸葛山上旧有诸葛道人的屋舍基,有丹井、仙人石,其象如镂。旁有鹰嘴岩,高数十丈,岩石上还有鹰窠。其右有龙池,古人用来祷雨。 </p><p class="ql-block"> 窄窄的山道,以拳头大小的石块砌就,中间不少地方,经过不知多少过往行人鞋履踩踏打磨,已变得光滑圆润。石级两边厚厚的苔藓经过雨雾洇润,绿得更加光鲜。所有这些,让这条山路看起来年代越加久远。</p><p class="ql-block"> 山道顺着山势,在竹林的雨雾中弯弯曲曲穿行,向山顶不断延伸着。“叭--”蓦然,竹林中不知何处传来一声脆响。如果没有当地人的提示,我们这些一脸惊愕的外乡人怎么能知道,这听起来甚是灵异的响声,实际上是那些刚刚从泥土中钻出来,正在疯长的毛笋拔节时发出的声响!又一转头,发现路左边一棵碗口粗的毛笋,将头顶上一块足有百斤重的巨石,顶得开了一条大大的裂纹,嫩黄色的笋芽尖,从巨石的裂缝中挺身而出,向空中伸出脖颈。褐色笋壳包裹的身躯,粘满了泥水。恰似一个擂台上搏击获胜的斗士,正挥汗举起双拳,炫耀着自己的胜利。嫩芽穿石啊!这个极具力度的壮举,实在堪称植物界的奇观,引得过往行人纷纷驻足、拍摄。惊叹之余,大家无不为大自然顽强的生命力折服。</p><p class="ql-block"> 广陵植竹历史悠久,光是从“竹林七贤”这个名号,就可以向上推到魏晋了。古人将“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这种植物称为“竹”。“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亦虚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阅读古代诗文,不难读到这些赞美竹子的文字。竹的虚心气节,竹的中通外直的外形和坚韧不拔的内禀,历来为人喜爱,效尤。而身处竹环境中的广陵人,也不乏在这个竹的世界里长期历练,在潜移默化之中,将这些可贵的“竹精神”内化为自身品格的人。我想,当年的“竹林七贤”,就是很好的例征。</p><p class="ql-block"> 转过一堵巨岩,但见前方不远,在一处山坎之上建有一座草寮,路边还有小道与之相通。草寮古朴,半隐在竹林之中。我觉得自己恍如来到魏晋时代,我似乎听到《广陵散》的琴曲,正从那个草寮里飘逸过来,时断时续的。细听这琴声,像是被竹林里的雨水润湿,已然不像以前那般锐利,还带些诸葛山中淙淙流淌的溪水的婉转柔和。</p><p class="ql-block"> 嵇康长于弹奏《广陵散》,但是,相传这个曲子并非其自创,而是经由一位仙人所授。据说,嵇康有一次出游,途中夜宿华阳亭,当晚正当抚琴之时,忽有一自称故人的琴客来见。两人切磋交流音律,相谈甚欢,彻夜未眠。此间,仙人特意为他弹奏一曲,并将此曲授予他。这首曲子,就是《广陵散》。</p><p class="ql-block"> 既为仙人所授,当为仙乐。在这个雨雾空蒙的诸葛山的竹林里,在这个由嵇康弹奏的仙乐的袅袅余响里,我也是醉了。</p><p class="ql-block"> 人生得有今日之游、之乐,夫复何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