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质形态方面考察劳动,不难得出: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它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以至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br> 人类的劳动,无论是从它的具体形态上还是从它的一般形态上来讲,都是同社会的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就劳动过程来说,它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活动。或者说,是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br> 在这里,劳动的具体形态指的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具体劳动,如农民种田,纺织工人织布等,具体劳动将产生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物品。<br> 劳动的一般形态,指的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即人的体力、脑力的耗费。抽象劳动将形成商品的价值。它通过具体的使用价值、使用物品表现出来。那么,什么是财富呢?<b>作为财富的基本元素是使用价值。作为财富的源泉,则是自然界和劳动。</b><br> <b>依据劳动对物质财富的关系不同可以将人类的劳动分为二类:一类是单纯地消费物质财富的劳动,我们称它为非生产劳动;一类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我们称它为生产劳动。</b><div> 这样划分的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不仅适用于原始的以共同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而且它也将适用于现代的以社会化生产为基础的社会形态。<br> 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在维持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借助于语言这一交流思想的工具的作用,又产生了文化、思想、理论、艺术以及宗教等等。这些便构成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原素。为了同物质财富加以区别,人们将它称为精神财富。在现实社会中,这些精神财富满足着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br> 然而我们知道,在任何一种社会形态下精神财富的生产都要受到一定的物质财富生产的制约。对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劳动者来说,他们的劳动本身不仅不能够使物质财富在量上有一丝一毫的增加,相反地,他们在劳动过程中还要消费一定的物质财富,用来作为他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以,从对物质财富的关系上讲,从事精神财富的创造本身是一种非生产劳动。<br> 然而,构成人类财富整体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它还要包括精神财富在内。因此,从创造财富一般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也就不仅仅是只包括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种形式,它还要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形式也包括在内。也就是说,无论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还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者,从他们对财富一般的关系上看,二者都是生产劳动者。<br> <b>当然,对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者与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者,他们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关系的分析还不是我们这里所要做的事情。在这里我们只是向人们指出,从对财富一般的关系上看,他们二者都是生产劳动者这一点就足够了。</b><br> <font color="#ed2308"> 在上面的叙述中我们曾多次使用了财富一般这个概念。究竟什么是财富一般呢?<br> 所谓财富一般,指的就是抽象的财富,它是从具体存在的物质财富如粮食、机器、玩具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品等,具体存在的精神财富如伟人的思想及其著作、音乐、舞蹈、文化艺术等,从这些具体财富中抽象出财富一般这个概念。可见,<b>财富一般这个概念是上升到二次抽象的产物,它已经将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全都包括在内了,是对它们二者的本质进行的概括。</b></font><br> <b>在以共同劳动或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劳动内部,随着对财富本身的创造所起的作用不同,我们又可以将劳动分为二类:一类是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即通过人的手、脚等各种劳动器官直接作用于自然界或劳动对象,我们将这种劳动称为<font color="#ed2308">直接生产劳动</font>;还有一类劳动,本身虽然并不直接创造财富,但它却是保证共同劳动或社会化劳动形式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这种劳动就是管理。我们将它称之为<font color="#ed2308">间接生产劳动</font>。</b><br> 作为间接生产劳动的管理劳动,最初是由共同劳动这一形式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起先它只是作为社会组织内的一种自然分工存在着,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就由自然分工转化为社会分工,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继续存在和发展着。<br> 如果我们对这种管理劳动自身的发展进行历史性考察的话,那就会不难发现,随着生产的发展,管理劳动的范围也就逐渐扩大起来。最初,它的主要职能就是对共同劳动实行必要的组织和指挥,以协调人们的行动。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对剩余产品的保管和分配问题,而这种职能也就自然而然地由管理者担当起来了。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经济核算也列入了管理职能的范围。<br> 这就是说,管理劳动本身也是分为二个方面的:一方面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组织和指挥;另一方面是对生产出来的财富进行管理和分配。<br> 在现实社会中,这种管理劳动本质上是保证共同劳动形式得以正常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而共同劳动形式又是构成人类生产的基本形式。<br> <font color="#ed2308"><b>在共同劳动形式下,作为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与间接创造财富的管理劳动,它们二者共同构成了人类生产过程的二个不同的方面。<br> 这二个方面通常是由不同的人分别来担当的。在政治经济学中,我们将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者称为劳动者,而把间接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称为管理者。</b></font><br> 当个体劳动形式出现之后,这两种不同的职能才落到了同一个生产者身上,使个体劳动者本身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br> 无论社会形态如何发展变化,只要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这二项职能由不同的劳动者分别完成,那么,劳动者与管理者它们二者在对财富的关系上总是不同的。作为劳动者,他始终是财富的生产者;作为管理者,他却是财富的消费者。所以从对财富的关系上看,管理劳动是一种非生产劳动。在共同劳动形式下,<b>整个生产过程将由二方面组成:一方面是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另一方面是不创造财富的管理劳动即非生产劳动。</b>整个生产过程就是在这二方面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br> 对共同劳动形式下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这二个方面进行的划分,它不仅适用于物质财富的生产劳动过程,而且它同样也适用于精神财富的生产劳动过程。<br> <font color="#ed2308"> 从财富一般的观点出发,无论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劳动者还是生产精神财富的劳动者,在对财富的关系上,他们二者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同样,无论是生产物质财富中的管理者还是生产精神财富中的管理者,在对财富的关系上,他们二者的劳动都是非生产劳动。</font><br> 社会形态的变化,社会分工的发展,既不会使生产劳动转化为非生产劳动,也不会使非生产劳动转化为生产劳动。<br> 由此可见,作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它们二者之间的界限是非常明确的。前者指的是创造财富的劳动,后者指的是消费财富的劳动。<br> 然而,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虽然不会改变劳动者与管理者它们二者同财富之间的关系,但是它却可以使劳动者与管理者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分析生产劳动的话,那就会不难发现,作为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它们二者之间的划分又将是既确定又不确定的,或者说,它们二者之间又是可以发生变化的。<br> 为了将上述内容叙述得更加条理化,我们再用图示法将它们归纳如下:</div>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知,<b>人类社会在共同劳动形式下,财富的生产过程将由两个方面组成,即: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劳动方面与间接创造财富的管理劳动方面。</b>它是在这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中完成的,其中缺少了那一个方面,都会使社会财富的生产过程无法进行下去。<br> <font color="#ed2308">从生产的自然形式上看,生产劳动与管理劳动这两个方面在对财富的关系上是截然不同的,作为生产劳动,它是直接创造财富的方面,而管理劳动则是间接创造财富的方面。或者说,管理劳动又是直接消费财富的方面。</font><br> <font color="#ed2308"><b>由于管理劳动直接消费物质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它被我们称作非生产劳动方面又是恰如其分的。不过需要指出的一点是,管理劳动与其它非生产劳动方面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它是体现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非生产劳动方面。</b></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