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了北京的“金山上”2011*5*16(二)昆明湖

白丁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游北京——昆明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2011-5-1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知道北京有个“昆明湖”。那还是文革初期,复课闹革命的时候。当时和几位大两届的红卫兵在一起聊天,有一位背诵了毛泽东和柳亚子的诗。其中有“莫到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的句子,从而得知北京有个水池叫“昆明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的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个“池”子在哪?有多大、多深?一概不知。但只要是毛主席喜欢的,要多大就有多大,要多深就有多深。其实富春江也不小,要不怎么称江呢。后来才知道“昆明湖”是北京颐和园里的一个人工挖掘的池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要去北京旅游了。就想要去看看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池”子的昆明湖,到底有多大多深。</b></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到北京的第三天,应该是2011年5月16日去了颐和园。一大早就上路了,先到“万寿寺”。然后坐船由水路进入颐和园,再换乘龙舟沿西堤,北上“万寿山”。据介绍,这条水道是当年专为皇上一家进入颐和园开挖的。今天我们当家作主了。也由此道经南如意门进入了昆明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由慈禧水道进入昆明湖</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才真正领略了“昆明湖”这个硕大的“池”子。难怪毛泽东这么喜欢它,尤其在这个春夏交结的时节,沿湖四周汉白玉雕栏像一条白缎练在山水之间这么一系,湖山相隔相映,体现了皇家的富贵。岸边垂柳随风飘逸,尤如端坐湖岸的少女的秀发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通体翠绿的万寿山上,各式亭、台、楼、阁,撤落其间。在蓝天下白云里,初夏的阳光更是为这一切平添了一份光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碧波荡漾的水面,鳞光闪烁。大的龙舟,黄顶红袍显现皇家气派,小的快艇,呼啸着窜梭往来,犁开条条白链。导游在说些什么已经不能入耳。整个的灵魂都已经醉倒在了这个“池子”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大作家冰心就有过这样的感受;湖水是凝然不动的如同一缸浓浓的绿酒。湖风甜迷迷的无力地吹着。湖柳,被水熏的被风吹的也醉了。懒洋洋地不时刮起几絲长条来,又困倦地垂下了。柳叶中的蝉儿,从酣梦中断续中发出几声短吟,胶粘的,迷糊的,好似醉人的呓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坐在的龙舟沿西堤继续北上。据介绍这西堤是依杭州西湖的苏堤所建。沿堤六桥相距排开,把一根翠玉截成数段。又各自挤在其间顽皮地挺起胸脯相互嬉戏。过了景明楼就能看见著名的十七孔桥了。全长150米,是园中最长的一座桥,桥栏杆立柱顶端各有一个石狮子。据说一共有544只,而且神态各异,无一雷同。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也非常有名也很多,但是千狮一律。那必经不是皇家园林,自然无法类比。十七孔桥东起廊如亭,亭边有头金牛。说是金牛,其实为铜铸的。是乾隆皇帝为了镇住水患铸造于1755年。桥西直至湖心岛——南湖岛。岛上建有龙王庙,函虚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徘徊顾望,四面湖波。太阳将它的光芒射入水面,银光朗映。泛起灿烂的蓝光。群山苍翠的群山逶迤地绕着湖的四周,使你不自觉地洋溢一种无限欣喜的情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远眺万寿山。正面是镶嵌在苍松翠绿的古木丛林中的佛香阁建筑群,仿佛是老佛爷的百宝箱里滚落在此的珠光宝器。在初夏的阳光下折射出馋人的光彩。万寿山的脚下是汉白玉栏杆、石舫、码头、彩牌楼。湖水将孕于怀中的蓝天白云无私地托出,浮云在湖面上悠悠地飘着,任魚儿肆意地穿梭迫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幅悬挂在天地间的精美的山水画。出至谁手方且不论!有哪位画匠敢不拜倒在她的脚下?今天还不敢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引得照相机的快门声淹没了湖涛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坐着龙船直指万寿山。据介绍万寿山就是当年建园开湖之泥堆积而成,所以有山多高水有多深之说。位于园区的北端,面湖而立,气度非凡。前山的主要建筑就是佛香阁。高41米,八面三层四重檐。是整个万寿山中心。同时也是颐和园的重中之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湖岸。一道《云辉玉宇》牌楼,是皇上皇太后登岸的专用码头。以“排云门”为正门,往北沿中轴线一路排开,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金殿,佛香阁。最高处是雄居万寿山之颠的著名的“无梁殿”——众香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一行40个人。坐着龙船,由皇上皇太后上岸的码头来到了万寿山。第一步踏进的就是长廊。这个早有耳闻,且时常“目睹”而从未亲历的地方令大家不禁赞许。它在1992年被列入《世界吉尼斯纪录》。全长728米,绘有14000幅彩绘内容包括山水风光,花鸟鱼虫,人物画面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长廊沿万寿山南岸东西延展,东起宜芸馆,乐寿堂。西至石丈亭,清晏舫。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最长的画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万寿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昆明湖</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长廊</b></p> <p><b style="font-size: 20px;">长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长廊一路往东。不多时,就来到了颐和园的重心位置——佛香阁。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的地接导游仍然是个“扯蛋”的。(这可能与旅游行业的运行规则有关,现在的地接导游都是要吃饭的自由职业者。据说他们是按所接团队的人数花钱买的业务)。他依然领着队伍一路东进。装模作样地指东道西,看来就准备领着出园赴宴了。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来不介绍依着长廊北面的这座山是咋回事,山上的这些五颜六色的,类似于庙宇的建筑又是些什么。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不行!!!到了北京游颐和园,就仅仅从长廊的西头走到东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几个又要违纪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 我领着他们几个从佛香阁正面的画中游回廊,爬到了大殿上。自己掏钱买门票入得其中。由于时间关系未能上得佛香阁的最高处俯瞰昆明湖的全貌。在半坡上也算鸟瞰了一把吧。希望能助我进一步理解何以称之为“池”的昆明湖的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看见了“万寿无疆”的牌匾高高地悬挂在一座厅堂的正上方。这四个字我们这些人应该比较熟悉,再要作为口号喊出口,说实在的有点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佛香阁的东面是供老佛爷慈禧太后贮藏经书佛像宝物的转轮藏。中央高台上立一“万寿山昆明湖”的石碑,记述了乾隆皇帝扩建昆明湖的经过。</b></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万寿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西侧的宝云阁就是著名的金殿。铸造于1755年,高7.55,米重207吨。只能远望,未及近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使我想起2008年初冬回农场那次,在昆明的金殿公园里也有与此一式的金殿。在那里还供着香火,游人如梭。记得曾入得殿内,抚摸门窗、廊柱和内置阵设。说是“金”殿实为铜铸,有的部位已经被摸得铜体透亮。当年申手触摸时的那种金属的清凉能刺透你的灵魂,至今难以忘怀。据介绍昆明的金殿,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云南巡抚陈用宾,仿湖北武当山天柱峰太和宫的金殿样式建造。供奉北极真武大帝,也称为太和宫。现存金殿为清康熙十年(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建。金殿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已存斑驳古朴之态,据说要比北京颐和园万寿山的这座金殿保存完整,比武当山金殿规模大,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纯铜铸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得山来,已经找不着北,所有团队人员均不见了踪影。在长廊里饶了几个来回仍不得方向。只能硬着头皮与导游联系,直奔集中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是让大家久等了。实在不好意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至今,仍经常回味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池”的昆明湖。以及与其共同构成颐和园的万寿山,以及古建筑群。查资料所得;颐和园从1750年开始营造。几经焚毁,数次重建。至今有数百年历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辛亥革命后,1914年曾经作为清室私产开放。1924年正式辟为公园开放至今。1961年颁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改革开放后大兴旅游事业。各方资本又巨资投入,修建修复了一些景观。我们看到的算是比效完整的“原貌”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颐和园历经几百年的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从建筑风格上反映了建设初期的历史文化,园林布局上又以江南园林为蓝本。人置其间确实神情旷达,留恋往返。所以当年毛泽东进了北平就把昆明湖比作一个大“池”子,一个绝对能与大江大河比美的“池”子。它虽小,但胜过你的什么富春江绰绰有余。所以你不要整天满腹牢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牢骚太盛防肠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风物长宜放眼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莫道昆明池水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观魚胜过富春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11-5-27</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鸣凤晨钟”2008年拍摄的昆明金殿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拍摄的昆明金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08年拍摄的昆明金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