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潮州

曲水流觞

<p>牌坊街位于潮州老城区内,街上立有22座牌坊,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故事。</p> <p>牌坊大多为进士、状元、尚书等设立,街道上最早的牌坊是出现于1517年的柱史牌坊。</p> <p>四进士牌坊、状元牌坊、柱史牌坊、皇命三锡牌坊、覃恩三锡牌坊等牌坊都值得一瞧。</p> <p>街保留了众多骑楼建筑,除了探访古迹,潮州手打牛肉丸、芋泥饼、鸭目捻等美食都极具特色。</p> <p>雨后</p> <p>一对小情侣</p> <p>夜景</p> <p>一个粽子,十多种配料</p> <p>料比米多</p> <p>原来所谓“甲第巷”即“甲等府第的巷子”,再通俗点说就是豪华宅院街区。</p> <p>南宋以后此处成为潮州仕宦商贾聚居之地,巷子里有“大夫第”、“资政第”、“儒林第”等颇为大气的匾额,显示出当年大屋主人的荣耀家史和高贵地位。</p> <p>可惜很多院落是不对外开放参观的,我们只能在大门外一窥大概了。</p> <p>作为独具潮州当地建筑风格的街区,适合作为背景试着拍些古风照片。</p> <p>精美的木雕历经浩劫年代</p> <p>在古府城墙上地众多城楼中广济门城楼最为壮丽。</p> <p>广济门城楼原称“广济楼”,也称“韩江楼”,民间俗称“东门楼”,是原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同时既是潮州名城的主要标志,又是北堤城堤的重要关闸。</p> <p>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的维修,民国廿年(1931年)重修。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楼置于高大厚实的台基上,拱门中开,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前后面为木石柱相衔接支撑,并跨出城墙外,成为骑楼。屋面铺双层大青瓦,各层出檐均嵌蓝琉璃勾头滴水,雕栏画栋,四面环窗,飞阁流丹,巍峨壮观。</p> <p>登楼四望,但见韩水北下,长桥卧波,远山如黛。如遇夏秋,水涨潮急,舟帆点点,随波而下。时见江涛拍墩,时见浪花溅岸,画意诗情,殊足欣赏。</p> <p>楼内有联云:“万峰当户立,一水接天来”,正是这一景观的大写意。</p> <p>广济桥</p> <p>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始建于公元1171年,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p> <p>桥上潮绣</p> <p>木雕</p> <p>桥面古香古色,桥身横跨韩江,并集梁桥、拱桥和浮桥于一体,结构十分特殊,堪称我国桥梁世上的孤例。素有“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之说。</p> <p>桥墩上建有牌坊和精美的楼台亭阁,24楼台24样,中间有18艘古梭船相连接的浮桥(启闭式,夜间通航),梁舟结合,刚柔相济,在上面走一走,别有一番趣味。</p> <p>由于通航需要,在下午5:30左右浮桥会收起来,以便货船从江面通过,可欣赏到“过河拆桥”的独特景色。</p> <p>夜景</p> <p>韩文公祠</p> <p>碑林</p> <p>开元寺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区开元路。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称“开元万寿禅寺”,明代成“开元镇国禅寺”,清代以后“开元镇国禅寺”与“开元寺”并称,该寺自建立以来,历代均有维修。现寺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结了宋、元、明、清各个不同朝代的建筑艺术,香火鼎盛。“文革”期间,开元寺曾遭严重破坏,1982年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资,进行全面维修,使开元寺重现昔日风采。</p> <p>龙湖古寨</p> <p>龙湖寨虽历经千年沧桑之变,但古迹甚多、风韵犹存,古寨内巷陌纵横名宅古第巨祠无数。</p> <p>这些古建筑,汇集了宋、明、清及民国务时期的“潮式”建筑风格。</p> <p>尤其是“方伯第”、“进士第”、“探花府”、“绣衣第”、“许氏宗祠”等民居建筑,门廊立面装饰浓重,精美绝伦,潮味极为浓郁,彰显了“京都帝王府、潮汕百姓家”的尊贵与气度。</p> <p>兄弟进士!这个确实牛,至少可以吹上百年!</p> <p>华丽中不失庄重</p> <p>老先生拿出祖传信物,虽语言不通,但完全能感受到那份自豪!</p> <p>这就是根!</p> <p>精美无比</p> <p>古寨民风古朴纯实,舞龙、舞狮、舞鲤鱼、舞英歌等民俗盛事,龙湖酥糖、炖糕、毛笔等远近闻名的特产和传统的手工艺品,都无一不焕发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无穷魅力。</p> <p>永恩堂里只有一只猫留守</p> <p>警觉地盯着远方的访客</p> <p>深深的巷子,一头连着现代,一头连着历史</p> <p>丛熙公祠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华侨陈旭年营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资政第”的中心。祠不大,位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彩塘镇金砂管理区斜角头,始建于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于1884年(清光绪九年),整个工程历时十四年,耗资二十六万银元。该祠以其高超石雕艺术驰名,其镶嵌于门楼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堪称石雕一绝,图中人物神态各异,或抛网捕鱼,或牧牛而归,栩栩如生。</p> <p>整座建筑为潮汕特色的“驷马拖车”建筑样式,配有南北龙虎门,石门匾镌刻“资政第”。</p><p>正中座为丛熙公祠,坐西向东,中间为天井,两边回廊,后有拜亭,祠分前、后二进,深42.25米,宽31.22米,门厅为石结构,后座为歇山顶木石结构建筑。</p> <p>丛熙公祠几乎看不到一块外国瓷砖,完全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府第式”民居建筑,而其精华则集中在传统装饰工艺尤其是石雕上</p> <p>丛熙公祠门厅前,运用圆雕的手法雕刻了雄雌一对石狮,雌狮抚子,通体灵性,亲切可爱,又有一种强烈的威严感 ;雄狮外形新颖,身上狮毛别具一格,引人注目,显示出勃勃生气。狮子是山林之王,以一身威猛的阳刚正气,震慑着邪恶,民间将其看成一种精神和深深地张扬于天地间的巨大力量。</p> <p>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陈旭年特意在石匠家乡潮州茶阳建屋相赠,且平日好烟好酒敬若上宾,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饱满时候才让动手干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p><p>大概每天只干一二个时辰,而磨刀的时间却要二三个时辰,怪不得陈旭年后代讲,那些精美绝伦的石雕几乎不是“凿”出来,而是用刀“剔”出来的。</p> <p>丛熙公祠的建筑石雕中以门厅石门肚上两块80厘米X120厘米的“鱼耕樵读”和“士农工商”石雕屏最为出名。</p> <p>据说当年陈旭年请了两班石雕艺人进行比赛,雕刻这两块石门肚屏雕,两班师傅日夜精雕细凿,你追我赶争一高低。“士农工商”石雕里有“牧童放牛”的场面,一个戴着葵笠的牧童伏在牛背上,手里系着两股绳索,细如牙签,绳子的纹理质感十分精细。</p> <p>由于石材性脆,不易精雕,不像木材一样具有韧性,牧童手中的牵牛绳如果太细,最后在刻细致的牛绳纹路时,就会有可能不小心刻断,前功尽弃,又得从头开始。经过多位师傅研究,改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法,才把牛绳雕刻成功。潮汕民间传说的“一条牛索(绳)激死(气死)三个师傅”的故事就是出自这里。</p> <p>门前石鼓</p> <p>石鼓下面刻的是小老鼠啃苦瓜,你知道是什么寓意吗?</p> <p>祠内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绝仑,首进的屋架,后座的抱厦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间诸穿、插构件都饰以玲戏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显示出金碧辉煌的艺术。</p> <p>三面雕</p> <p>四面雕!</p> <p>走近丛熙公祠,几乎所有的参观者都被其建筑艺术所惊叹,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首进门楼前理分置精致石狮一对,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而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还是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四幅石雕分别以土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为题材,每幅石刻无 不惟妙惟肖,尽态极妍,其艺术造诣之高,堪称一绝。</p> <p>此行有幸看到大吴村“劳热”,即农历闰四月才有的祭祀活动,38年一次!</p> <p>活动流程</p> <p>祭拜神农帝</p> <p>崇拜农耕文明</p> <p>大吴村的非遗是泥塑</p> <p>大劳热巡游</p> <p>队伍延绵几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