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根据孙东霞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2020年6月活动安排,我们一起来进行线上课堂教学研修活动(总第56次线上研修活动)。研究主题:《边城》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研讨。</p> <p>宋芳老师和赵晓莉老师展示各自《边城》教学设计</p> <p>主持人孙东霞对沈从文作品特色分析:</p><p> 沈从文作品特色,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他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p><p> 沈从文的的小说创作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写的是乡村世界(湘西生活),代表作品有《月下小景》《三三》《萧萧》《贵生》《龙朱》《柏子》《边城》《长河》 等,在这些作品里,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沈从文感叹“乡下人”的义利观不为外部世界所理解,另一方面,又为“乡下人”主观精神的蒙昧而忧虑 。在“乡下人”自在生命形式的探索上,凝聚了作者对自己所属民族长处与弱点的反省。 另一类则是描写都市人生的作品,如 《八骏图》《都市一妇人》《绅士的太太》等,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这些都市人生,整体上与他的乡村世界相对立。这是一个人性失落的天地,是都市上流社会沉沦的图景。作者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都市人生的荒谬。这种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对立结构,积淀了沈从文的哲理思辩。这是都市“现代文明”与原始民性的对立,是人性的扭曲和人与自然的契合的对立。也是现在、过去与未来的对立。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p> <p>主持人孙东霞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p><p>1.教学设计完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制定、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呈现。</p><p>教材分析细腻到位。学情分析精准;对沈从文的美的赞歌进行阐述。目标制定明确、适切。2.对文本挖掘深入,教学过程层次环环相扣。“湘西大家”——边城之范、“不悖人性”——边城之事、“美的赞歌”——边城之美、“纯净人性”——边城之思、“爱的悲剧”——边城之痛、课文小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p><p>3.教学环节三、五中的“拓展延伸”,拓宽了学生的思维。</p><p>4.教学方法多样。泛读与精读相结合,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相关片段,展示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分析人物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把握人物形象,培养鉴赏能力,欣赏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以课文为切入点,给一个角度,让学生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通过讨论、仿写、比较阅读等形式突出本文学习重点,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文化氛围,教师点拨,突破本文学习难点。</p><p>5.各教学环节中,评点,精当。</p><p><br></p> <p>主持人孙东霞评赵晓莉老师的课:</p><p>1.《边城》是一篇选读篇目。明确它在课本中的作品属性,教学环节可不必“过于隆重”,只需有所侧重就好。</p><p>2.教学活动层次分明,逻辑思维清晰,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p><p>3.各教学环节,分析精透,尤其“探究文本”这一环节,对“那端午”、“那女孩”、“那男人”、“那爱情”,把握精简、深入。</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芦红老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span class="ql-cursor"></span>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1.教材分析到位;学情分析精准;对沈从文的美的赞歌进行阐述;目标明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2.如诗如画的风景美;民俗风情风俗美;阐述到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3.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物篇中人物探究到位;乡民;翠翠,爷爷,学生分析,老师总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4.拓展延伸;分析心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5、爱的悲剧;用沈从文作结;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它意义的却很少。” 沈从文的《边城》就是用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纯厚的世俗人情,来表现一种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评赵晓莉老师的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目标突出,层次分明,逻辑思维清晰,尤其是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这一目标的较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优美导入,探究文本环节的新颖;利用竞渡歌引入端午的热闹,很好的调动积极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3.那女孩的分析精准,很好地凸显其人性美的特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4.那个男人、那爱情分析到位;很好地凸显主题。用赵老师小结的话《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的人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孤寂,但即使是孤寂,也是充满诗意的。很好体现教评一致性。</span></p> <p>李月香老师</p><p>评宋芳老师的课:</p><p> 我喜欢宋芳老师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视频导入直观形象,创设意境,巧妙引出下面教学环节:作者简介,故事梗概及课文所选部分情节,围绕“三美”(风景美、民俗美、人情美)展开分析探究,环环相扣,层层推进。</p><p>评赵晓莉老师的课:</p><p> 赵老师教学设计的亮点是“那端午——那女孩——那男人——那爱情”,细细读来,生发出小说特有的韵味和情感,在此基础上探究作品主题并做拓展延伸,教学设计有特色!</p> <p>白元老师</p><p> 评赵晓莉的课:高考小说阅读,侧重人物特色,人物性格,环境,线索,情节的分析,赵晓莉老师这节课对“那端午”、“那女孩”、“那男人”、“那爱情”,把握精简、深入。2.,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把握一直是个难点,赵晓莉老师的这节课先分析人物,在提示作者的创作目的,最后推出文章主旨,水到渠成,一气呵成。3,课堂导入利用《桃花源记》,既创设了情景,又给学生一种熟悉的感觉。 </p><p> 宋芳老师的《边城》紧扣学生的情况,利用视频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介绍“边城”节选以外的故事,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小组探究分析课文,既调动了大家学习热情,又保证了课堂进度,环境,人物,情节是高考小说的三大考点,宋芳老师紧紧把握这个主线,逐一分析,逻辑清晰,内容紧凑,教学很有特色。</p><p><br></p> <p>孙海蓉老师</p><p> 评宋芳老师教学设计:1.重点突出,条理清晰。边城之范——边城之事——边城之美——边城之思——边城之痛,容量大而有序,层层深入;2.有效创设情境,用视频为课堂添彩,学习过程精度与泛读结合,品读鉴赏与讨论分析结合,有效调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助于语文素养落实。3.有意识培养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化品位,由此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值得提倡。</p><p> 评赵晓莉老师教学设计:1.导入温故知新,又紧扣“边城”,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2.主体教学部分以“那端午——那女孩——那男人——那爱情”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设计问题精到,能够唤起对地域文化和文本都比较有距离的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落实目标;3.补充材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更好地把握主旨,了解沈从文其人其文。总之,该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p> <p>句秋霞老师</p><p>评赵晓丽老师的教学设计:</p><p>一、教学目标设计层层递进,注重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渗透。</p><p>二、导入过渡语稍显突兀,再加一句“那么沈从文内心的桃花源是怎样的呢?请让我们走进《边城》去了解感悟”可能会更好。三、探究文本环节设置有趣,环环相扣,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利于目标的实现。四、PPT设计与教学设计相呼应,图片精美,内容详略得当,相得益彰,后面的讨论与拓展延伸环节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p><p>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p><p>一、教材分析透彻,学情分析详细,为教学设计的重难点设置奠定基础。</p><p>二、学习目标设计了实现目标的手段,高度的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观念。</p><p>三、教学过程以视频播放设趣,吸引学生进入情境。进而了解作家,知人论文,“故事简介”让学生全面了解故事梗概,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p><p>四、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索,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边城之美。</p><p>五、教学设计分模块进行,是对目标的细化。</p><p>六、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有预设有生成,板书设计精美、全面。</p> <p>柳金凤老师</p><p>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p><p>1紧密结合学情,通过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品味沈从文笔下的人性美。延伸拓展精妙。</p><p>2.教学方法多样。泛读与精读结合;使用多媒体展示视频及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3.学习小组划分精细,分工明确,让学生课堂真正动起来。</p><p>4.从“边城之范”—“边城之事”—“边城之美”—“边城之思”—“边城之痛”</p><p>层层递进,深入文本。</p><p>评赵晓莉老师的教学设计:</p><p>1.图片诗意导入。</p><p>2.以“那端午”——“那女孩——“那男人——“那爱情”分析文本,使学生了解了湘西优美的环境,把握了人物描写,领会了作者创作意图,体会了人性美。</p> <p>赵晓莉老师</p><p>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p><p>1.教学设计完整有亮点,能够突出边城的三美:风景美,人物美,风俗美,着重于人物的鉴赏,突出了单元主题。</p><p>2.文本分析非常透彻,小组合作探究,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研究文本的兴趣。</p> <p>李娟娟老师</p><p>评宋芳老师的教学设计:</p><p>1、教学设计中的教材分析、学情分析透彻详尽,教学目标清晰明确。</p><p>2、采用多媒体教学,将精美的图片与视屏相互结合,增加课堂的多样性。</p><p>3、教学内容从“边城之范”—“边城之事”—“边城之美”—“边城之思”—“边城之痛”条理清晰分明,具有层次感。</p><p>评赵晓莉老师的教学设计:</p><p>1、课堂以《桃花源记》导入,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走进新课,达到温故知新。</p><p>2、课件图片精美,有特色,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p><p>3、教学设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