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河阳薛氏家传文化

河阳薛氏研究

<p>  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河阳薛氏再传喜讯,河阳薛氏家传文化被正式授予“孟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政府保护范围。这是河阳薛氏认真发掘家传文化,发挥家传文化在家族和谐,社会安定中的积极作用,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传承与弘扬过程中所获得的又一殊荣。 </p> 河阳薛氏文化源远流长。孟州河阳薛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由山西迁居于此。经过600余年的繁衍生息,河阳薛氏已成为孟州族居人数最多的大姓。河阳薛氏先祠创建于明代,至今仍保持着先祠的原有风貌,国家书协原主席张海先生为先祠题写匾额“薛氏先祠”。先后被列为孟州市文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授予薛姓文化宣教基地。其家传文化历史悠久、代代相传,其中的倡学日、重阳节敬老、初一新人进祠堂等活动多次被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河阳薛氏家传文化内涵丰富。近年来,河阳薛氏家传文化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及社会多方的关注和重视,九世祖薛所蕴公“墐户穴壁、以通饮食”,其发奋苦读成就了明末清初的一门三进士而享誉天下。所蕴公所著的《桴庵诗集》、《澹友轩文集》由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著名学者任继愈先生题写了书名,河阳薛氏七续族谱被国家图书馆收藏。 河阳薛氏将家传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提炼出先祖先贤传下来的“孝、教、传、廉、睦”五字家风。河阳薛氏族人将“孝”作为家传文化的核心,通过宣讲先贤至孝的佳话,启示后人继承先贤孝亲美德。以“教”为抓手,每年高考后的八月中旬,组织高考及第学子走进祠堂,感受先贤治学精神、探究人生目标,激励后昆读书成才、报效家国。以“传”为纽带,每年春节初一,举办新人进祠堂活动,向新人传承河阳薛氏优秀家传文化。以“廉”为准则,教育后人为官处事,据不完全统计,薛氏后人中有县处级以上三百余人,没有一人因贪腐而受惩处。以“睦”来团结族人,凝聚各方力量,与社会各界和睦相处、守望相助,为构建和谐乡村,促进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地贡献。 河阳薛氏文化传承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河阳薛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得到了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薛姓委员会的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政协副主席、郑州市工商联主席、郑州康利达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省薛姓委员会会长薛景霞多次关注联系,对于河阳薛氏家传文化的活动给予指导。党的十九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网红书记、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回信的郑州圆方集团党委书记、总裁、省薛姓委员会执行会长薛荣先后四次莅临河阳薛氏先祠参加倡学活动、讲党课、回娘家拜年及指导企业党建工作、九九重阳节活动。省薛姓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薛德山更是对河阳薛氏文化的建设传承建言献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为河阳薛氏文化的宣传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河阳薛氏家传文化的发掘保护过程中,海南省古籍研究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乔红霞也非常关注薛氏文化的保护传承,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孟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赵海鹏多次到河阳指导传统文化建设。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河阳办事处党工委等也对河阳薛氏家传文化的申遗工作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河阳薛氏文化的发掘整理得益于一批传统文化的守护者。河阳薛氏家传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与河阳薛氏文化研究会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河阳薛氏文化研究会在会长薛胜来的带领下,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维修维护薛氏先祠、发掘整理薛氏家传文化精髓、精心筹划各类活动,全力守护并努力传承着河阳薛氏家传文化。 副会长薛发新、薛宏亮积极为薛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积极奔走呼吁,争取社会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近年,薛氏宗祠文物保护小组被评为焦作市优秀文物保护小组,薛发新被授予焦作市优秀文物保护员称号。 薛平复、薛迪祯、薛淑玉等资深研究人员,积极联络族人、收集资料、与申遗专家沟通协调,为成功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大量认真细致的工作。下一步,将继续申报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薛长玉、薛艳杰、薛秋生、薛建成、薛建明、薛伍来、薛保来、薛国忠、薛晓光、薛迪文等薛氏族人以传承发扬河阳薛氏家传文化为已任,无私付出、默默奉献,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把优秀的家传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引下,河阳薛氏后人积极弘扬六百年来发展传承的优秀家传文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赋予了“家族文化”在新时代以新的内涵。守护乡村文明、延续文化根脉、点亮传承灯火,已经成为薛氏后人对初衷的坚守和未来的期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