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皇帝朱元璋 张金球 图/文

张金球

<p> </p><p> 朱元璋生于132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在位31年,年号洪武。</p><p> 朱元璋幼时因贫穷为地主放牛。17岁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经过17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削平群雄,推翻了元朝97年的残暴统治,统一了中国,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成为古今中外史上和尚称帝第一人。开创了长达277年的大明王朝宏伟基业。</p><p> </p> <p>  朱元璋出生地,凤阳县燃灯寺金桥坝</p> <p> 朱元璋的童年</p><p> 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贫困的农家,排行第四,幼年非常困苦。朱元璋的一家住在一间四面通风的破茅草屋里。童年时家里穷的无法生存,只有给地主家放牛。至正四年春,江淮大地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这次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及其大哥的长子都相继饿死、病死。此时朱元璋衣不蔽体、家徒四壁,连块埋葬亲人的坟地都没有。只好央求地主刘德,请他发善心给一块坟地,但是刘德不但不给坟地,还把他们臭骂了一顿,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一小块坟地,这才把亲人的尸首草草埋葬。埋葬亲人的遗体后,旱灾、蝗灾和瘟疫还没有结束,失去生活依靠的朱元璋,只好出家到附近的於皇寺当了和尚。</p><p> 如今在朱元璋的出生地仍有关于他的许多传说:一日,他与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在野外放牛,将地主刘德的一头小牛犊宰了,拣些干柴树叶子就地生火烤着吃,一个个吃得肚胀腹圆。事后,朱元璋又想出一个办法,将小牛的皮骨埋了,尾巴插进一条石缝中,回家骗那地主说是小牛自个钻了山洞,尾巴还露在外面。地主不相信,亲自到插牛尾巴的石缝那里,用双手握住牛尾巴使劲儿拽,结果石缝里还发出牛儿的叫声。</p><p> 他小时候和小伙伴们做得最多的游戏,就是“扮皇帝”。他找来一块木板顶在头上作平天冠,用碎木片作笏,在土堆上“威严”地坐下,命令其他小伙伴一个个地跪拜在他的面前,齐声高呼“万岁”……</p> <p> 朱元璋童年吃水井</p> <p> 朱元璋童年放牧的拴马桩</p> <p>  朱元璋童年和玩伴们的烀牛锅遗址</p> <p> 朱元璋出生地明代老街遗址</p> <p>  朱元璋童年与小伙伴做游戏的点将台遗址</p> <p> 朱元璋童年放牧饮马汀遗址</p> <p>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p><p> 朱元璋25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英勇善战。不久,郭子兴病逝,28岁的朱元璋全权接管郭子兴旧部。经过17年的征战,消灭陈友谅,击败张士诚,终于削平群雄,统一了全国。于1368年正月初四,在南京即帝位,成为中外史上和尚称帝第一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p><p>&nbsp; 大明王朝建立后,他在政治上严惩贪官,抑制豪强,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在经济上以民为本,减少赋税,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修筑北部边疆长城,保障了国家安全;在外交上与邻国友好交往,互利合作,营造出良好的周边环境。他通过推行一系列正确的政策、措施,使明初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出现了一个人心安定、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的“洪武盛世”,成为一代有为的封建帝王。</p><p>1398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庙号太祖。</p> <p>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称帝</p> <p> 兴建明中都</p><p> 朱元璋称帝后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命在家乡凤阳兴建明中都,后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罢建,为明代三都第一都。其规划严谨、规模宏伟,为历代都城之冠。</p> <p> 中都城</p> <p> 营建皇陵</p><p> 朱元璋为了显示他的孝,先后于1366年、1368年和1378年三次修建皇陵。建成后的皇陵庄重肃穆、规制宏大,上承唐宋帝陵风格,下启明清帝陵制度,为明代第一陵。明皇陵石像生雕刻精美,数量众多,为历代帝陵之冠。</p> <p> 明皇陵神道</p> <p> 朱元璋长相之迷</p><p> 据《明史》载:朱元璋“姿貌雄杰,奇骨贯顶”。但是,朱元璋不仅其身世离奇、人生经历离奇,就连长相也充满了传奇色彩。有的说他长相和蔼慈祥,有的说他长相丑陋凶恶,各种说法不一。就大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遗存的画像来看,总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天庭饱满、俊朗和煦、面颊光洁的圆脸俊相,一类为下颚凸出、脸颊拉长、面颊布满黑痣的长脸丑相。</p><p>两类画像在人物造型上无丝毫相近之处,可谓有天壤之别。这在历代帝王将相肖像画中绝无仅有。</p> <p> 南京明孝陵供奉的朱元璋像</p> <p>  凤阳博物馆里保存的石刻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 朱元璋像</p> <p>鼓楼上朱元璋展览馆大门外的楹联</p><p>&nbsp;</p><p>鼓震天威,警醒古今英雄圆梦知多少</p><p>楼藏地气,炳彪中外和尚登基第一人</p> <p> 鼓楼上的朱元璋展览馆</p> <p> 康熙皇帝手书“治隆唐宋”碑</p><p> 1398年6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葬于明孝陵。在南京明孝陵内立有治隆唐宋碑,上面镌刻的“治隆唐宋”四个大字,为康熙皇帝手书,碑高3.85米,宽1.42米。“治隆唐宋”的意为,明太祖朱元璋治国方略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表达了清朝皇帝康熙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谒明孝陵,行跪九叩大礼。“治隆唐宋”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渴陵时所题,并由曹雪芹的祖父、当时的“江南织造”郎中曹寅立碑。</p> <p> 明孝陵的城墙上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p> <p> 治隆唐宋碑</p> <p> 明孝陵石刻</p> <p> 明孝陵石刻</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张金球,凤阳县枣巷镇人,教育工作者,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获美国摄影学会(PSA)授予的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奖牌。多幅在国际、国内各级影赛中获奖作品分别在北京、上海、合肥、滁州等地展出。国际摄影艺术展银奖获奖作品被记入安徽省2016摄影界十件大事。承担拍摄反映凤阳悠久历史的画册《历史的穿越》和《明中都大观》配图。多次参与或承担凤阳等重大活动拍摄。有数百幅新闻图片和摄影作品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站等媒体刊发。微信同号:180198823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