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雨梧桐叶落时——上海行(五)

不可逆转2

第二次来上海照例逃不过霏霏细雨。好在酒店就在来福士广场的马路对面。地铁与来福士广场的地下商业街相通,乘坐来福士广场的滚梯,便来到地面,过马路,到达酒店。 酒店与来福士广场一路相隔。 来福士广场 跟女儿来上海,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吃上海小吃,到酒店入住后,穿过人民广场,去广场西南侧的东泰祥生煎馆吃生煎包和葱油拌面。 人民广场的地下通道 人民广场的地下通道 东泰祥生煎馆 葱油拌面 生煎包 吃完饭走上延安东路立交桥,东泰祥生煎馆在立交桥东北侧,我们要去立交桥东南侧的新天地广场,结果走错路,从西北侧天桥走下去,那里是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二大会址 去新天地广场,是因为女儿想吃LeTAO的甜品,新天地广场地下二层的这家店可能是LeTAO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店吧。 新天地广场 新天地广场夜景 LeTAO甜品店 LeTAO与白色恋人的档次、名声不相上下,同样出自北海道,它的饼干外包装在我看来酷似白色恋人。我尝了一口女儿手中的冰点,不惊艳,于是转到对面的香港聪记糯米糍档铺,买了一个猫山王榴莲糯米糍。 香港聪记糯米糍 第二天,女儿去参加活动,我到来福士广场吃早餐,选了一家手工现磨米粉,没吃出特殊味儿。 来福士广场里的小满手工粉店 现磨米粉 吃过早饭,穿过来福士广场与人民广场之间的西藏中路,去人民广场坐地铁,看看当年举世瞩目的世博园如今是什么样。 地铁站旁边的网红鲍师傅糕点店,点心挺好吃。远处那个高高的圆盖建筑是新世界城。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首届由中国举办的博览会,240个国家和地区参展,盛况空前。媒体连篇累牍地介绍那些极具特色、恢宏壮丽的场馆,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现在的我,实在不明白当时的我为什么不去上海亲眼看看,整整半年时间,怎么着也有机会成行的。只能说不同年龄,生活重心、关注点太不一样了。<div> 世博会闭幕后大多数建筑被拆除,留下“一轴四馆”:世博轴、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和演艺中心五个标志性永久建筑。世博轴现在改建成世博源——超广域型综合购物中心,阳光谷和水波状膜是世博源的核心建筑语言:六个玻璃阳光谷被膜结构环绕,撑起顶棚,将阳光、绿化和自然空气引入地下空间,像一朵朵晶莹剔透的喇叭花破土绽放,迎风摇曳。</div> 世博源 世博源的阳光谷和膜结构顶棚 阳光谷 以江河流水为主题的世博源空间设计 中国馆改建成了中华艺术宫,是一座近现代艺术博物馆。我已经从电视、图片、邮票上无数次地瞻仰过它的模样,十年后走近它的第一件事,就是请人帮忙合影留念,就像在天安门,在红场,在卢浮宫一样。但其实我一点也没get到这座中国红、博士帽建筑的美感,而我们沈阳被评为全球最丑十大建筑之一的方圆大厦,我倒是觉得挺好看。 上海博物馆展示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的中国文化,中华艺术宫承继上海博物馆,从广场入口处的几组群雕就看得出来,反映的是近现代中国发生的事件。 《憧憬与迷惘——19世纪留美幼童》——孩子们身后开了一条缝的大门,象征庚子赔款后的中国。19世纪70年代,中国向西方海军强国派出了第一批海军留学生,后来成为北洋舰队右翼总兵的刘步蟾出国前曾说:“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飞扬的青春——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1955年上海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一行98人到达位于南昌、九江之间的八里乡,之后又有上海知青陆续到江西垦荒,最终在荒滩芜洲上建立了10万多人口的城市——共青城。 《反内战的呐喊》——1947年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的学生运动。 宋氏三姐妹及家人的群雕,父亲宋耀如是传教士。 《淞沪铁路》——中国最早建成的一条铁路,原为吴淞铁路,由英资怡和洋行投资兴建。<br> 《南洋公学》——清末民初,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称为“南洋”,江苏以北沿海各省称为“北洋”。南洋公学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早创办的大学。<br> 从中华艺术宫楼内看向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原为世博会“一轴四馆”中的演艺中心,造型呈飞碟状,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会呈现出不同形态。白天如时空飞梭、似艺海贝壳;夜晚则梦幻迷离,恍如浮游都市。 夜色中的世博演艺中心——网络图片。 中华艺术宫楼内是一些专题展,我看的第一部分是《江山如此多娇》。红色版面,毛主席的诗词,毛主席的笔体,这个场景让我想起在莫斯科参观俄罗斯中央军事力量博物馆时观看的红色歌舞表演。 中国画《永生——皖南事变 1941.1.14》。这幅画不同于一般国画,有浓重的西方现代派意味。白鸽飞舞,时空交错,悲怆而浪漫。写到这里一句烂熟的词儿涌入脑海: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 油画《对话——利玛窦和徐光启的文化盟约》。徐光启家中信佛,幼习儒学,他与利玛窦中西合作的翻译运动,性质类似唐代玄奘翻译佛经,而对近代中国科学、文化和宗教的意义却远远大于以往。因为利玛窦带来的是欧洲文艺复兴,而支持徐光启的是源远流长的儒家学说。 油画《1843年冬日——上海》。1843年中国鸦片战争败后上海开埠,外国商船买入的主要是丝绸、茶叶、瓷器和工艺品,卖出的是钟表、器物和鸦片等。 《浮出者·男》 《浮出者·女》 这两座雕塑是雕塑家蒋铁骊的作品,他原本是传统的学院风格,2005年创作的《瞿秋白》很打动人,瞿秋白的文人气息和精神面貌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后来他的雕塑则努力与现实主义拉开距离,像《浮出者》这样消除个性特征,以外部姿态来反映内在心态。蒋铁骊不断探索的精神让人不能不佩服。 蒋铁骊的《瞿秋白》——网络图片 接下来看了中华艺术宫的典藏精品——俞云阶的油画。俞云阶曾师从徐悲鸿,后来又参加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在法国和前苏联两种油画体系的熏陶下,功底扎实,即使被打成右派,也从未放下过油画创作。画出了不少我们熟知的伟人、名人像。 俞云阶 这张照片中哪个是俞云阶?左起第四个? 《橘子洲头——毛主席像》 《瞿秋白在家乡》 《巴金》 《此时无声——钢琴家顾圣婴》 中华艺术宫的美术教育展办得不错,不仅分门别类地展出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摄影、连环画、皮影等名家作品,还辅以详尽的基础知识介绍,包括各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所用材料的特点等等。通过作品与美术基础知识的结合,找到切入点,由点及面地培养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思考,增强探究艺术世界的意识,提升审美能力和自身素质。<br> 住在大都市的好处。 国画《瀑》(复制品)——吴冠中,1999年作。吴冠中画了很多很美的瀑布,一眼望去就能感受到的美。这一幅却太写意、太抽象了。画中以点表现岩石,以线条表现水流,以块面表现小瀑布,点、线、面有机结合,用水墨的韵味营造出观瀑的意境和视觉感受。 吴冠中说:“观瀑,看宁静的水遭难了,从高处猛跌下来。实质上人们潜意识中有隔岸观火的心态,在保得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观看灾祸,当然,更明显的感受还是欣赏勇猛,崇尚壮美,所以大家涌向钱塘江观潮”。不得了,画家果然观察能力强。不仅研究景物,更洞察人心啊。 油画《英国乡村民居(一)》(复制品)——吴冠中,1992年作。画上的茅屋很亲切,一下子把我带回了爱尔兰的阿代尔小镇。 吴冠中 浮雕《圣·彼得教堂圣事门最后的习作》——1963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圣事门由木门改为铜门,采用了意大利现代雕塑家克罗采蒂的作品,中华艺术宫美术教育展展出的是圣事门青铜浮雕板的习作。青铜浮雕镶板装饰门我在欧洲教堂看到不少,遗憾的是梵蒂冈没去。圣事门上刻着天主教的七件圣事:洗礼、坚振(坚定教徒信念的礼仪)、圣体(主礼者在弥撒中祝圣后的面饼和葡萄酒代表耶稣的肉体和血成为圣体,教徒向神父忏悔之后领圣体)、忏悔、终傅(神父在病人身上抹圣油,念经文,以助其灵魂得救)、圣秩(修道生升为神职人员的礼仪)、婚姻(神父为证人的婚礼)。 《华盛顿鲜花女孩》(复制品)——法国摄影师马克·吕布摄于1967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1967年发生在华盛顿的反对越南战争的游行示威。示威群众包围了五角大楼,与手持武器的军警发生了冲突。时年17岁、被寄养在马里兰的女孩简·罗斯试图劝说士兵放弃战争主张,她认为虽然军队是战争机器,但士兵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简·罗斯手持鲜花直面荷枪实弹军警的历史瞬间被马克·吕布定格下来。 《冰雪喀纳斯》(复制品)——陈卫中摄于2004年。我去过的喀纳斯很美,美得像诗,而这镜头下的喀纳斯更美,美得像梦。 剪纸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 剪纸动画片《渔童》——这些剪纸动画片是我们那代人小时候的精神食粮。 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样,中华艺术宫也有收费的展览——电子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但票价比国家博物馆便宜得多,才10元。<div> 《清明上河图》无人不知,是描绘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风貌的传世长卷。电子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将原作放大了近30倍,景物脱离静止状态活了起来,增设了夜景,每隔4分钟昼夜循环一次,结合声光电技术在山形巨制屏幕上动态演绎汴京的城郊乡野、河桥舟船、市井百态。<br></div> 白天 夜晚 山形屏幕下方虚拟出波光粼粼的汴河 我家里挂着一幅清明上河图,是装修房子时母亲临摹的。我不懂画,看着感觉不错。当时她七十多岁,虽是画卷局部,房屋、树木、车船、人物、牲畜等数量庞大,完成后眼睛累得受不了。但在她逝去后能在原来的位置留下来,替她看着这个世界,些微平复了我对她经久不去的内疚。母女关系,奠定了之后一切关系的基础,经年累月的紧张、焦虑,对抗情绪积累的能量无法化解,使我一直回避她其实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在她年迈之时我仍以一层不变的方式对待她,无异于冷暴力,如今随时随地会有人或物勾起刺痛我神经的回忆。人是几乎无法改变的,时光逆转我可能仍会原封不动地重复走过的轨迹。只有接受,接受自己给他人带来的痛,和他人带给自己的痛。 我家的清明上河图 最后拍了几幅临近中华艺术宫出口处的作品。 油画《中国红》——看着莫名联想到天价文革邮票“全国山河一片红”,现代都市“万绿丛中一点红”才美,而这幅画画出了工业城市的感觉。 油画《无限风光》——“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应该是庐山会议时的毛泽东吧。 国画《都市风景线(1949年至21世纪)》——这是一幅富有装饰性的世俗风情画,以传统笔墨,融入了时空错位、夸张变形的手法。从外滩建筑群到陆家嘴建筑群,见证了上海百年的沧桑变迁。 油画《东方飞行梦想》——1903年莱特兄弟在美国北卡成功飞行,世上首架飞机诞生。1911年法国飞行家环龙(Vallon)用邮轮从欧洲运来飞机,中国上空的第一次飞行在上海郊区江湾跑马厅举行。环龙在上海一共表演了三次,最后一次操作失误身亡。上海,成为他的国际大城市环球飞行的第一站,也是最后一站。<div><br></div> “和谐之声”艺术外壳钢琴——这架钢琴是德国施坦威钢琴公司以画家石齐(不是齐白石)的彩墨作品《孔雀》为蓝本,历时四年、于2008年设计制造完成,曾在上海世博会亮相。它采用了全世界40多种稀有木材(有那个必要吗?),全手工镶嵌拼接而成。 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的飞机,上午退了房,沿南京路向外滩走去。小时候就知道南京路,因为有个“南京路上好八连”,拍成了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那时候的文艺作品清一色地无产阶级,以致于我对带有腐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电影情节特别感兴趣:1949年上海解放,华东军区警卫旅的一支辎重连部队进驻上海南京路,执行巡逻任务,这支队伍就是后来的“好八连”的前身。南京路素有“十里洋场”之称,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特务分子暗中活动,妄图用资产阶级的香风毒气来瓦解我们解放军战士的斗志,等等等等。 南京路步行街东起河南中路,西至西藏中路,全长1033米,路幅宽18~28米。 南京路步行街采用不对称的布置形式,以道路中心线偏北1.3米的“金带”(宽4.2米)为主线,集中布置坐椅、购物亭、雕塑小品、路灯、废物箱、电话亭等城市公共设施,贯穿整条步行街。金带材料为抛光印度红花岗岩,可折射太阳和霓虹灯的光线,提高光照效果。<br><br> 金带以南设7米宽的观光车道,路面结构满足慢速观光旅游车通行,紧急时也可作为抢险通道,同时兼顾设置盲道和无障碍设施。 上海世茂广场 上海世茂广场 永安百货——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南京路开业,是中国最早的民族百货商店之一。永安百货是20世纪初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上海市首批优秀近代保护建筑之一。 世纪广场 世纪广场东侧的上海索菲特海仑宾馆 沿南京路继续向东往外滩行进。 上海老酸奶,看着很纯正。 张小泉剪刀 上海惊魂密境 工商银行南京东路支行门口左侧的雕塑,什么动物?总不会是熊吧? 右侧是头牛,符合常理。 又见外滩。 沿外滩向南走,走到广东路上。 具有皇冠之顶、万豪国际酒店集团公司管理的上海威斯汀大饭店。 从上海飞回沈阳,疫情悄然爆发了,整个世界都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化。生活在这颗动荡不安的星球上,幸好我们还有网。通过网共同享有这个世界,视线可以无限延长,精神可以自由翱翔,无论接下来的路是短是长,走下去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