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在我们老家,最拿得出手的东西是岳西翠兰——我想它应该在中国茶文化里占有一席之地,它也是茶叶市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更是让老百姓鼓起腰包的重要经济来源……</p><p> 茶虽好,品它的人太少,穷山沟里的人们难有这份闲情雅致;茶虽值钱,制茶贩茶的人有限,毕竟这需要灵活的头脑和人脉资源;茶虽贵,种他的人不多,因为这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成片的土地……对于大多数岳西人来说,茶叶就好比自家的门面,是大家的精神支柱;但在所有岳西人眼中,还有一种更接地气更深入人心的东西,它是大家吸取营养的物质基础,更是大家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它就是已经深入老百姓骨髓且老少皆宜的“锅巴汤”!</p><p> “锅巴汤”顾名思义就是用锅巴做成的汤,这种汤无盐不咸、无油不腻、无糖不甜、无醋不酸……没有任何的佐料和添加剂,仅有的味道无非就是大米和锅巴的香味,就是这么一丝淡淡的米香,却吸引了每一个人的味蕾栓住了每一个人的胃。</p><p> 说起锅巴汤不得不提及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老物件——土灶台:这种灶台通常下面有两个添置柴火的入口,俗称“锅窿”;中间台面上置两口大锅,一口烧菜一口煮饭;锅的旁边会造一个大大的烟囱伸到房子外面,这样屋内就不会被柴火的烟熏到。锅巴汤可是只有在这种土灶上才能制作出来哟!</p> <p> 农村里正式煮饭之前会烧少许热水泡下当餐所需的大米,将大米泡入盆中后再向锅内添入适量清水,烧水的间歇会把泡好的大米搓洗干净,待水烧开后倒入洗净的米粒正式煮饭,犹如熬中药那样,先用大火烧开,然后改成小火慢炖。当然这个过程中农妇是没得闲了,她们会在这空挡里把菜烧好备用。等到米粒发胖成了米饭、清水变成乳白色汁水后,这时再将米粒捞起来放入筲箕中沥水(筲箕,亦称筛子,是一些有大量通气气孔的器皿,形状似篮,以前多数用竹皮或者条状植物手工艺编织而成。现在多数是塑胶制成品,也有采用不銹钢制造。中国民间用来盛米,淘米的扁形竹筐。)</p> <p> 将筲箕里的水沥个九成干(水沥太干,米饭很干难以咽下;水没沥好,米饭太黏,也留不起来锅巴,所以沥水可不是一件简单得活儿,这得多年的反复练习才能摸清里面的门道,产生心得体会),沥下的水也就是大米熬制的汁水留着备用,米粒则被再次倒入锅中,用锅铲(又称“铁瓢”)把分散的饭粒归拢至锅中央,米饭四周围上红烧肉、豆角、茄子等需要蒸制的菜肴,锅盖上面则放着需要保温的蔬菜,锅盖檐围着一圈干净的湿布条,防止米饭上汽过快(锅里的蒸汽通过缝隙升起,我们简称“上汽”,是不是简单直白?),尔后开始焖饭了。</p> <p> 焖饭的过程中少不了一项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干松针,因为细小我们称它为“丛毛”,划上一根火柴,它就会“嘭”的一下窜出老高的火苗,趁着旺火塞进锅窿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声音,锅里的米饭也烧得滋滋响,待锅盖周围缓慢上汽可以闻到米饭的香味后,就可以打败明火,接下来的过程就完全靠剩下的炭火了,炭火熄灭了饭也焖好了! </p><p> 你可别小瞧焖饭的过程哦,这可是一门技术活儿,锅巴黄不黄脆不脆、汤味浓不浓,全靠这会火候的掌握,过了这道关卡,一锅成功的锅巴汤就八九不离十咯。</p> <p> 等到在外干活的男人们回家来就可以开饭了,盛饭时女人们会小心翼翼地刮干净锅里米饭,然后将锅巴和备用的乳汁倒入锅中,再“嘭”一次火苗,一锅飘着淡淡米香的、含有黄爽爽锅巴的、吃起来糯糯的、喝起来沁人心脾的锅巴汤就出炉咯!</p> <p> 不管是年岁已高的耄耋老人,还是不谙世事的小儿,亦或是出门在外拼搏的人们,只要喝上一口锅巴汤,舌尖上那种让人回味无穷的感觉、胃里那个舒坦、心里那个舒畅与满足……没有任何言语能表达得了,大伙儿立马精气神儿十足,顿时忘却了一身的疲惫与辛劳!</p><p> 也许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不就是一口什么料都没加的清汤寡水嘛,至于这么故弄悬殊吗?那么做为资深的锅巴汤爱好者,我可以很明确的说:它真真切切的值得我们去思念,因为它已不单单是一味普通的饭菜,它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结晶,它是哺乳我们这片土地滋生的文化内涵,它更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向往……</p><p> 其实我们也说不清道不明它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归根结底或许就是因为它的原汁原味、它的纯真简单与它的清清淡淡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