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师•典•诗(6期)

石竹居士

<p>  大家好!今天是《一师一典两诗》第六期了,本期重点讲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以及发生在他身上的典故。之后,我写了两首诗,一首是清代诗人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另一首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西江月》,仅供大家参考,期望在练字方面能给您一丝帮助与启发。</p> <p>  王献之,汉族,他于公元344年在今天的浙江省绍兴市出生,卒于公元386年,籍贯是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官员,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是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他自幼聪明好学,少负盛名,才华过人。跟他父亲一样,一生阅历丰富,历任州主簿、秘书郎、司徒长史、吴兴太守、中书令等职。</p><p> 王献之七八岁时便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草书见长,在楷书、隶书上亦深有造诣,后世将他与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因此他亦有“小书圣”之称。并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张怀瓘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天下第一等,他的作品《中秋帖》被乾隆皇帝奉若珍宝,收入了《三希堂法帖》,常常搁于书房案头把玩欣赏,后来竟成为了乾隆帝工作之余消遣放松的必然方式了。</p><p> 【教子练书】</p><p> 小献之在书法方面禀赋出众。有一回,王羲之看见小献之正在聚精会神练字,便悄悄走到孩子背后,突然伸手去抽小献之手中的毛笔,没想到孩子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是高兴,夸赞道:“我儿日后必有大出息。”小献之心中沾沾自喜。他天质聪慧,在学书法的同时还兼修绘画。有一回,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小献之在扇面上写字,他略加思索挥笔便写,却不小心将笔掉落在了扇面上,把已经写好的字染坏了,小献之灵机一动略加修改,一只小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众人对小献之高超的书画技艺赞不绝口,小献之便滋长了骄傲浮躁的情绪。他的父母见此情景,深表担心与忧虑……</p><p> 有一天,小献之问他母亲:“我再练上三年,是不是就能赶上父亲的水平了呢?”母亲摇摇头。“五年总可以吧?”母亲又摇摇头。小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您说究竟还要多长时间呢?”“孩子,你要记住,等你把院子里的18缸水写完了,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立得直站得稳。”小献之心中不服,但啥也没说。他暗下决心,一咬牙又练了5年。有一天,他把一大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看,希望能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等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的表情才显现出一丝的满意,便随手在“大”字的下边添加了一个点儿,然后把厚厚的一沓儿字全部还给了小献之。</p><p> 小献之心中依旧不服,又抱着字给母亲看,说:“母亲大人,我完全按照父亲的字又临摹了5年,您再给仔细看看吧,看我和父亲的字还存在哪些不同?”他的母亲十分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大”字下边的那个点儿(就是他父亲王羲之后来添加上去的点儿)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p><p> 小献之听后泄气了,愁眉苦脸地说到:“真难呀!看来我永远也赶不上父亲了。”母亲见他的骄气、躁气已经被消磨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再坚持不懈练下去,就一定能实现你心中的梦想!”</p><p> 小献之受到母亲大人的鼓励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献之练字用尽了18缸水,在书法技艺上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后来,王献之的书法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与父亲王羲之齐名,被人们尊称为“二王”。 </p> <p>  听了这则故事,你是不是会感到,“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在练习书法的整个过程当中“激励自我、鞭策自我、驱动自我”的作用是多么重大,也可以转换为我们经常说的另一句话——“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说,光知道这个道理是不够的,重点是要行动起来、练习起来,中间不可有一日间断,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