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 - 赤脚医生的传说

假装是个文人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偶然间看到了一本书《红色卫生文化概论》,顺手翻了翻,如果不是遇到疫情,估计也就放到一边了......</p> <p class="ql-block">  <b>看了书才知道</b>,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灾荒、医疗资源匮乏、卫生习惯差等原因,导致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在我国仍不同程度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鼠疫在东北、东南、西南的许多地区肆虐......</p><p class="ql-block"> 霍乱从1820年传入我国,至1948年的百余年间,我国发生大小霍乱疫情近百次,给人民群众造成了深重灾难。在1939—1947年间,全国霍乱发病人数达81510人,死亡11762人(王育民、薛文华、姜念东主编:《中国国情概览》</p><p class="ql-block"> 1950年全国天花患者共43286人,到1954年仍有13个省出现天花病例(李洪河:《建国初期的卫生防疫事业探论》,《党的文献》2006年第4期)</p><p class="ql-block"> 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和黑热病是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在我国流行最广、危害最大的五种寄生虫病,以血吸虫病危害最大。到1949年,疫区遍及长江以南各省份,患者达1200万人,受感染威胁的人口超过1亿。</p> <p class="ql-block"><b>  看了书才知道</b>,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抗疫斗争,始终把其当作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抗疫体制。1950年8月、1952年12月、1953年12月召开三次全国卫生会议,制定了“<b>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b>”的卫生工作方针。</p> <p class="ql-block"><b>  看了书,才静下心来,去探究那个时代的“六二六指示”“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b></p> <p class="ql-block">  6月26日快到了,一个及其普通的日子,估计大部分人不会记得它有什么意义。但在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上,这确实一个 不同寻常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b>一、主 席批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b></p><p class="ql-block"> <b> 1965年6月26日,</b>毛 泽 东按照中央办公厅的安排,听卫生部部长钱信忠汇报工作。钱 信忠在作了卫生部工作的一般性汇报后,讲到了全国医务人员分布情况和医疗经费使用的占比 :全国现有 140 多万名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 9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 ;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毛 泽 东听到这组数字,发怒了。他面容严肃地站起身来,严厉地说 :“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 15% 工作,而且这 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b>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b>”“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p> <p class="ql-block">  “六二六”指示对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对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指示,催生了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的兴起,也催生了合作医疗制度。这两个新兴事物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后被称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三大法宝,而且被联合国誉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医疗体制最佳者。</p> <p class="ql-block"><b>二、催生“赤脚医生”</b></p><p class="ql-block"> 对农村有一点文化的青年进行医学培训,上海市动手较早。“<b>赤脚医生</b>”的叫法,就是<b>首次在上海市川沙县江镇公社出现的</b>。在第一批学员中,有一个叫<b>王桂珍</b>的,来自江镇公社大沟大队,后来成为“赤脚医生”的典范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68年夏天,在全国有影响的上海《文汇报》在重要位置发表了上海市记者调查报告《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9月出版的《红旗》杂志第3期和9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调查报告。特别是这篇文章中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称为“赤脚医生”,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  这篇文章引起了毛 泽 东的关注。毛 泽 东仔细阅读了 9 月 14 日当天《人民日报》上发表的这篇文章,并且在他阅过的《人民日报》上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毛 泽 东的批示很转化成各级党政部门的行动。从此, “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村医生的特定称谓。更重要的是,按此思路,<b>全国各地在县一级已经成立人民医院、公社一级成立卫生院的基础上,在大队(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都设立了卫生室,构成农村三级医疗体系。</b>在大队一级卫生室工作的医务人员,都是“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p> <p class="ql-block">  同时,各级卫生部门开始下大力气,按照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做法,着手大批培训“半农半医”人员。一批插队、返乡的初、高中生,由于文化水平较当地农民青年要高,也自然成了接受“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培训的主体。他们学成后,大都当上了“赤脚医生”。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的“赤脚医生”队伍在短期内迅速形成,<b>农村医疗状况迅速改观</b>。<b>活跃在广阔农村的“半农半医”群体,确实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b>。农民有个头疼脑热,再不用远赴公社或者县城去医治了,劳动中受的一般创伤能够及时治疗</p> <p class="ql-block"><b>三、首创“农村合作医疗”</b></p><p class="ql-block"> <b>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b>是湖北省一个名叫<b>覃祥官</b>的“赤脚医生”发明的。当时,他是乐园公社卫生所的一名医生。他通过深入各生产队调查摸底,借鉴党领导农民组织起来办信用社摆脱高利贷的剥削,办供销合作社摆脱奸商剥削的经验,考虑到了组织农民办合作医疗,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和疾病作斗争的思路,拿出了《关于乐园公社杜家村大队试行农民合作看病的草案》。这个草案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肯定和支持。为了将覃祥官的草案变为现实,乐园公社大力支持杜家村大队办卫生室。</p><p class="ql-block"> 1966 年 8 月 10 日,这个处于鄂西长阳土家山寨的卫生室挂牌了。这个合作医疗的具体办法是:<b>农民每人每年交1元钱的合作医疗费,村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 5 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金。除个别老痼疾病要常年吃药的以外,群众每次看病只交 5分钱的挂号费,吃药就不要钱了</b>。</p> <p class="ql-block">  中共湖北省委于 1968 年适时将一份反映乐园公社合作医疗情况的调查报告送到了中共中央办公厅。</p><p class="ql-block">  中共中央对这个经验十分重视,派员对这个经验进行核实后,将反映这个经验的材料拿到北京郊区农村,组织农民开了两次座谈会进行讨论。1968年11月30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给毛 泽 东写了一个报告,毛 泽 东看了报告后,非常高兴,连声称赞合作医疗制度好,并且当即在报告上写下了 4个字 :“此件照办。”毛 泽 东的批示,是对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从此,在毛 泽 东的肯定和支持下,<b>大队一级设立赤脚医生,同时在大队一级建立合作医疗制度,成为当时中国的新生事物,并作为中国亿万农民的最大福利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四、创造发行奇迹的《“赤脚医生”手册》</b></p><p class="ql-block"> 1970 年,由上海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等集体编著的《<b>“赤脚医生”手册</b>》由“上海出版革命组”出版。这两本书以医治农民常见病为中心,清晰明了、简单易行、实用性强,成为“赤脚医生”学习的必备教材,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手册》出版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它译成 50 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在今天世界许多国家的书店里仍然可以看到英文版的《“赤脚医生”手册》。据说《“赤脚医生”手册》当年发行量仅次于《毛 主 席语录》。</p> <p class="ql-block"><b>  五、走向世界的中国“赤脚医生”</b></p><p class="ql-block">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在中国拍摄了一部专门向国外介绍“赤脚医生”的 52 分钟的纪录片《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这部片子,把中国的“赤脚医生”推向了世界,推动了全球的“中国‘赤脚医生’热”。</p> <p class="ql-block">  1976年9月初,“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委员会第 27 届会议”“世界卫生组织太平洋区基层卫生保健工作会议”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中国赤脚医生和合作医疗的代表人物黄钰祥和覃祥官参加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会上,覃祥官作了题为《中国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的报告,之后回答了参会各国卫生部部长和各大媒体记者的提问。覃祥官的报告与解答,令全体出席会议者们赞叹,他们称赞中国创造了人间奇迹。</p> <p class="ql-block">  从此,<b>“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成为世界上带有天使意味的名词</b>。直至今天,不管持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也不论是什么肤色的外国人,“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仍为人们称颂。</p> <p class="ql-block"><b>六、“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消亡</b></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业经营单位缩小到了家庭的规模。工分计酬方式不存在了,“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难以生存<b>。1985年初,卫生部作出停止使用“赤脚医生”这一称呼的决定</b>,原来的“赤脚医生”要进行考核,合格的将被认定为乡村医生,取得从医资格后可以继续行医。1985 年 1 月 25 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b>“赤脚医生”不存在了,与它共存共生的合作医疗也解体了。</b></p> <p>  合作医疗制度的瓦解和“赤脚医生”角色的转换,导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陷入困境,农民失去了基本的医疗保障。</p><p> 2003 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规划,颁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以重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p><p>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的是,毛 泽 东 1965 年的那次发怒,改变了中国农村长期缺医少药的现状,至今仍然是亿万农民对于那个年代的温暖记忆。还应该肯定,毛 泽 东当年的批示中饱含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至今仍然闪烁光辉。</p> <p class="ql-block">  “赤脚医生”与大队合作医疗这种形式,在今天现实环境条件下,当然也需要与时俱进,实际上,其中很多好的做法,好的经验,甚至是主要经验,已经为现在中央推行的“新农合”所吸收,成为党和政府惠民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毛 泽 东的一次发怒改变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陈立旭,《湘潮》,2018-01)。</p> <p class="ql-block"> 王桂珍1978年到川沙县一家企业当了厂医。1987年落实政策,她通过医师考试进入镇卫生院工作。1999年退休之后,她与丈夫一起创办了浦东振兴印刷厂。由于夫妇二人都是非常实在的善良人,所以在当地人缘关系极好,为人处世更是有口皆碑,令人敬重。</p><p class="ql-block"> 史载1969年9月,从未离开过上海的王桂珍奉命来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20岁生日庆典活动。1974年,王桂珍代表中国上百万赤脚医生参加了第二十七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一部反映“赤脚医生”的电影,还是以她为原型。</p> <p class="ql-block">  覃祥官,1993年60岁时经原湖北省宜昌地委组织部同意,由长阳县委按副县级领导干部为他办了退休手续。如今,覃祥官和老伴在乐园乡下过着恬静、安详的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史载覃祥官多次出国访问作报告,介绍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4次受到毛 泽 东主席接见,并当选为第四、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新华社记者曾于1993年撰文在《半月谈》“内部版”上介绍覃祥官的历史功绩,并首次称他为“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之父”。</p> <p class="ql-block"><b>七、前中国三十年的世界奇迹</b></p><p class="ql-block"> <b>1.</b>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旧中国各种传染性疾病肆虐,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状况,党和政府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初步建立起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充分发挥“赤脚医生”和中医药的独特作用,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用较少的卫生投入大体满足了八亿人口的医疗服务需求。<b>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已基本消灭鼠疫、霍乱、天花、回归热、黑热病等传染病,有效地控制了白喉、麻疹、脊髓灰质炎、伤寒、肺结核、血吸虫病等多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流行</b>。<b>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1975年的69岁,远超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发生根本性变化</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在城市,我国形成了市、区两级医院和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b>。很多行业主管部门和大中型工矿企业建有独立的综合性或专业性医院,构成了行业和企业的医疗服务体系。</p><p class="ql-block"><b> 3.在农村,这一时期中国形成了以县医院为龙头、以公社卫生院为枢纽、以大队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b>到1980年,全国2000多个县建立一级综合医院2377个,全国5万多个农村人民公社拥有卫生院5.5万个,全国农村生产大队建起卫生所(医疗站)608431个。</p> <p class="ql-block"><b>  4.坚持公益性的目标定位。</b>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明确医疗卫生事业属于“人民的福利事业”,<b>医疗服务机构以救死扶伤为第一要务,以追求社会效益为根本目标</b>。为实现这一目标,<b>一是对医疗机构实行统收统支政策。</b>医疗服务收费的多寡与医疗机构的发展、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没有直接关系。国家对医疗服务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收入统一上缴政府财政,所需支出(包括基建费和职工工资等)须通过政府财政预算获取。<b>二是严控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b>。国家对药品实行统购统销,统一定价,甚至通过补贴药厂,使药品价格维持一个较低水平;国家对医疗服务价格也实行严格控制,曾先后在1958年、1960年、1966年三次降低收费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不足补偿成本价值,差额部分由各级财政或基层组织补贴。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b>医疗服务机构不以营利为考核标准,提供医疗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成为共同追求的目标,充分保证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b>。</p><p class="ql-block">(《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传染性疾病的治理》,朱高林,光明日报,2020-03-05 )。</p> <p class="ql-block">  <b>5.我们也忘不了那个时代一个叫屠呦呦的女科学家</b>: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b>“共和国勋章”获得者</b>,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b>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认为是20世纪热带医学的显著突破。</b></p><p class="ql-block">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组长。</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开始,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p> <p class="ql-block">  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在青蒿中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一种熔点为156℃~157℃的活性成份,他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屠呦呦在南京召开的“523”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了实验结果。</p><p class="ql-block">  1977年3月,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p><p class="ql-block">  1978年,“523”项目的科研成果鉴定会最终认定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按中药用药习惯,将中药青蒿抗疟成分定名为青蒿素。</p> <p class="ql-block">  <b>6.我们也忘不了,</b>1958年,中国科学院在王应睐、曹天钦、邹承鲁、钮经义、沈昭文等先生的带领下,提出了“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的蛋白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的宏伟目标。</p><p class="ql-block"> <b> 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b>。被认为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p> <p class="ql-block"><b>弹指一挥间,五十五年过去了……</b></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体检季,看着人山人海的医院,体验着生产线一般的检查流程,总感到有点问题,这种超级大医院,工业化的体检,医生烦,体检的人烦,看病的人烦......</p> <p class="ql-block">  这可能也是我们所追求的……医疗市场化😜</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5a8ztx?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历史真相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考(上)</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tpmn8wk?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历史真相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考(下)</a></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u5kdi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探究-计划生育政策</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yr1tppa?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探究 -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是真的吗?</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