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摘要:王铎与董其昌都是明末清初影响较大的书法家,都宗法‘‘二王’’,然书法艺术特征却迥然不同。董其昌在当时占据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层及书法界所认同,影响深远 ,清初‘‘四王’’及后世书法家都推崇他,清后期‘‘官阁体’’之书弊,皆源于此。王铎在当时不被认可,传至日本,被日本书法界所推崇,抬得很高。至晚清改革派针砭时弊,力挽颓势,对董其昌之后流行秀美软绵的书风大加斥责。王铎书法重焕青春。本文通过对两人书法脉络的梳理,浅析其艺术特征。</p><p> 一</p><p> 王铎,字觉斯、觉之,河南孟津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卒于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王铎生活时代正是中国改朝换代、大动荡、打分化的时代,造就了这个时代需要逆势而发、不拘流俗的书法家,王铎因世而生。</p><p> 王铎书法宗法‘‘二王’’,遍临米芾、张旭、怀素,魏晋唐宋名贤书迹,诸体悉备,功力极深。他的书法虽不为官方和书法正统所认同,斥之为‘‘丑书之鼻祖’’,‘‘怪、乱、脏书第一人’’,但也得到同时代少数书家的肯定。明代书法家黄道周、傅山都很推崇他,黄道周说:‘‘行书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王铎书法作品传到日本,引起极大震动,日本书家甚至说:‘‘后王胜先王’’,对日本影响较大。近代书家对王铎更是推崇备至,康有为说:‘‘宋人讲意态,故行书甚工,米芾得之,而后世能学之者,惟王觉斯耳’’。</p><p> 王铎是明末清初书法改革第一人,他改变了当时书法界书写艺术千篇一律的沉闷气氛,注入了新鲜生气,使书法为之一振。他和黄道周、倪元璐、傅山、张瑞图一道,开创了我国书法历史的新纪元,把书法艺术推上了新高峰。王铎书法虽然来源于‘‘二王’’,但他遍临群书,吸取所长,创造了自己的艺术特征,尤其是在行草上,更是独树一帜,韵味无穷。他的行草章法奇特,以布局取势,起伏跌宕,险中有致;他的书法在墨色、结构、线条、转折和字形表现上都与以往书家不同,形成了独具风格、独具魅力的书体,为后世之书范。</p><p> 二</p><p> 董其昌,字玄宰,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明代大书法家,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他的书法源于‘‘二王’’,继承了‘‘柔弱华丽’’的一面,并发展到极致。他的书法艺术得到官方的推崇,在当时享有极高的地位。明清书家都以他的字为范本临习,明清皇帝对他赞誉有加,康熙帝说:‘‘董其昌书法,天姿迥异,其高秀圆润之致,流行于诸墨间,非诸家所能及也。’’,由于皇帝推崇,致使董书风靡一时,出现满朝都学董书的热潮。一时追功逐名的士子几乎都以董书为求仕捷径,在康乾雍之际,他的书法影响之深,是其它书家无法比拟的。</p><p> 王铎与董其昌生活时代相差不大,但艺术命运却迥然不同,其原因一是时间背景的造就。有清一代,承清日久,天下太平,文人墨客,啸聚风月,文人气息影响到书法,形成追求整齐、圆润、华丽、柔弱的艺术风范,反映到绘画,就形成了小山小水、淡雅浅绛的美术风格。二是时代背景导致审美取向。世风追求‘‘淡、雅、柔、润、弱’’的艺术特点,而对于王铎的‘‘野、骨、力、怪、硬’’的艺术特征天然排斥。其实在明清变化之际,傅山就提出:‘‘宁拙勿媚,宁丑勿巧’’的审美观,但只是一闪而过,被随之而来的董书浪潮所淹没。直到清末社会‘‘天崩地裂,革新鼎命’’之际,王铎的书法艺术价值才重新发现,他的本来面目开始显山露水,产生日益巨大的影响。</p><p> 董其昌虽然师承‘‘二王’’,也学米赵、张怀,但他只是把线条艺术发展到极致,更加华丽、柔弱、滋润、甜媚,显得作品弱不禁风,线条千篇一律,墨色淡若止水,字形大小无异,结构毫无变化,初看漂亮华美,久看索然无味。所以,近代以来 ,董书受到书法界的诋毁和抨击。客观上讲,董其昌书法艺术有其值得肯定的地方,他的作品形式容易理解并被大众接受 ,他的书法漂亮华丽美观,也是书家从一开始就应该打下的基础。至于董书被人为抬高,那不是董其昌的过错。</p><p> 三</p><p> 纵观中国书法艺术历史,尽管战简秦篆汉隶已显艺术端倪,但仍是汉字书写的表现形式,是规范汉字书写形式的必经阶段,只是到了晋时‘‘二王’’书法出现,书法才真正摆脱仅限于汉字表现形式,而走向艺术欣赏形式。因此,真正的书法是从‘‘二王’’开始,所以,中国书法艺术脉络是发韧于‘‘二王’’,光大于隋唐,滥觞于明清。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看,王铎和董其昌都是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董其昌源于‘‘二王’’书法的线条艺术,以秀丽为美,以端庄为本,笔走正路,行笔讲究,集‘‘二王’’秀美圆润之大成,因袭而来的传统书法之高点,后者难以逾越,现代沈伊默、启功继承此书风。王铎冲破传统书法的束缚,深研碑刻,从篆体悟道,行笔险怪,字形多变,以拙为美,以丑为象,以硬朗见长,刀砍斧斫,颇现精神,一扫书法萎靡疲软之风。近代康有为、吴昌硕大力提倡,以致风靡书坛。</p><p> 王铎是书法艺术的革新派,但也根基于深厚的传统功底,既有‘‘二王’’的影子,也有米芾、张旭的笔韵,更有颜柳的楷功,他认为‘‘书不宗晋,终成野道’’,因此他的创新书法与现代的所谓书法创新有着天壤之别。王铎的书法特点表现在:一是取势为重。王铎的书法章法奇特,擅长布局取取势,尤其在草书上表现突出。改变了传统书法平铺直书,毫无奇巧。二是结构嬗变。鬼使神功,连绵起伏,苍劲跳跃,创造了很多书法意境。三是用笔锋砺奇峻。董其昌基本用中锋行笔,笔力软弱,线条单一。王铎多用侧锋、偏锋和逆锋,线条粗细穿插,凸显硬朗。四是用墨讲究,多种搭配。王铎运笔用墨浓淡、枯湿、虚实结合,使得书法效果雄浑悠肆,苍老劲健,骨力畅达。在王铎的书法中,点、线、面得到很好的结合,笔、墨、水得到丰富完美的运用,气势得到一定的强化,动静得到较好的融合,艺术效果和魅力卓然成风。</p><p> 四</p><p> 比较王铎与董其昌的书法艺术特征,需要作深入的研究 ,但不然看出,二人虽然同宗师门,但南辕北撤,泾渭分明,二人走的不同的路,其审美取向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视觉效果不同,接受人群也不同。概括地讲,集中表现在三性:</p><p> 一是‘‘错位性’’。从艺术风格讲,董其昌表现的是‘‘雅’’,散发着‘‘文人气息’’,是文人墨客追求、模仿的形式,是上流社会和统治者的艺术品,应该是‘‘高端产品’’。而王铎表现的书法是‘‘野、乱、杂’’,是失意文人啸聚山林、隐居归田的山野之作,是‘‘低端产品’’。然而,真正欣赏、推崇王铎书法的却是大文豪、大书家,普通老百姓和大多数观众不能接受王铎书法。</p><p> 二是‘‘相对性’’。肃散疏秀、平淡天真是董其昌书法的基本特征。在意境、布局、结构、用笔及墨色表现上,董书力求达到淡雅无奇、规范无差的效果,注意对传统书法的继承和完善,贯穿他的整个书法生涯。而王铎追求的是聚散无依、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讲究布局奇特、结构错落、字形诡异,在大小、粗细、干湿、枯润的搭配上,更是力求奇异、创新。他善用的涨墨法,草书‘‘一笔体’’,更是令人耳目一新。</p><p> 三是‘‘一致性’’。应该说,王和董都是书法大家,对中国的书法艺术作出了独特贡献。董在传统的继承上做得很出色,王在书法的创新上做得很到位,如果将二者的书法特点结合起来,定会产生书法艺术的完美效果。</p><p><br></p><p> 参考书籍:</p><p> 一、河北省美术出版社出版《董其昌画册》上下册</p><p> 二、戴明皋《王铎草书试卷跋》</p><p> 三、郑中《王铎与傅山书话考》</p><p> 四、董其昌《画禅室随笔》</p><p> </p><p><br></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