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谁,凝聚磅礴伟力——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抗疫纪实 ○达度 冯梅

洛沙

Ⅰ “人民”医院——担当抗疫主力<div><br></div><div><br>自Covid-19疫情暴发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此次抗疫的重心,全国看湖北,湖北看武汉。武汉看哪里呢? <br>众所周知,疫情暴发点在汉口“华南海鲜批发市场”,人们一定以为那里疫情最重,殊不知武昌更重。笔者从湖北省公布之初的疫情数据来看,武昌区的确诊人数一直处于武汉最高位,其次才是华南海鲜市场所在的江汉区和硚口区。从2020年2月28日到3月5日,武昌区从5000涨到了8315例,而江汉和硚口两区,也从3000多分别涨到了7344和7305例。这是在武汉市区一直名列前三位的三个区。据此可以推断抗疫重心:武汉看武昌,武昌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br>武大人民医院地处长江之滨,蛇山之麓,与武昌红楼、黄鹤楼隔街相望,与武昌起义门近在咫尺。人们说它地处显要,还因为这里是湖北省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而居于疫情最严重地区的武大人民医院,根据属地管理规则,别无选择地担起了抗疫主力军的重任。 <br>大家都知道李文亮等8个***,却不知武大人民医院也有***。幸运的是,他们没有被举报,没有受训诫和追责。尽管医护人员中也有早期感染者,由于全院重视,上下默契,隔离治疗及时,实现了医护感染人员零死亡。全院7000多名员工团结一心,始终遵从“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和“一切为病人,为病人一切,为一切病人”的服务理念,凝聚起磅礴伟力,取得了突出成就—— <br>与金银潭医院一样,武大人民医院也是武汉市首批新冠危重病人救治定点医院。他们除主管院本部、东院外,先后派出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余追,带领26名医护人员驰援金银潭医院,副院长万军率领200多人接管武昌方舱医院,并积极增援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武汉市第九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和光谷日海方舱医院,还与包括李兰娟院士在内的浙江、辽宁、山东、河南、重庆、贵州、新疆等14省市区21支援鄂医疗队,2801名医疗队员并肩作战。与此同时,他们多次登上央视和省市电视台,向全国全省人民不断推介抗疫举措与经验,还负责对全省各地人民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给予指导与帮助,并开通“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用优质服务辐射全省,做了很多具有“人民性”的公益事业。随着全球抗疫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还运用“互联网医院”平台,连线海外医疗机构及同行,助力海外抗疫。先后有魏捷、余追、陈晓蓓、宋恩峰、叶柏新等权威教授专家,与美国、意大利、爱尔兰、埃及等外国医疗机构和医学专家,无偿分享新冠诊疗与防控的经验措施,尽力为全球战胜Covid-19疫情贡献出更多的力量。总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在这次抗疫中,倾尽了全部人力物力。 <br>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又叫湖北省人民医院,与大名鼎鼎的武汉同济、协和,同为国家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居于全省前“三强”,但他们性质不同,同济、协和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武大人民医院还属省政府直管,保留了原有的人民性。<br>人民医院,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医院。既有“人民”之名,应行保护“人民”之责。这正是以党委书记万红慧、院长王高华为领导的党政一班人最早形成的共识:大疫当前,人民有难,我们理应为“人民”排忧解难。 <br>“只要我们低下头、弯下腰、俯下身子真心为人民群众服务,就能被广大群众接受、认可。”这是武大人民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副主任程少华常说的一句话。就像安泰一样,只要两脚不离大地,就能凝聚起磅礴伟力!大年三十晚上,央视春晚节目正酣,程少华的女儿突然看到父亲的照片,不禁惊呼道:“爸爸上春晚了,爸爸是英雄!” <br>哪有什么英雄,不过是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 </div> Ⅱ 白衣执甲——专家率先垂范<div><br>2020年2月4日,由李兰娟院士率领的“援鄂重症新冠肺炎诊治李兰娟院士医疗队”10人团队,正式入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ICU。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如李氏人工肝、干细胞、肠道微生态等先进医疗技术,并在武汉抗疫最艰难时刻,公布了治疗新冠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患人员的勇气。 <br>为了配合李兰娟团队的救治工作,也是执行国家卫健委指令,武大人民医院派出副院长张丙宏出任东院防控疫情指挥长,负责协调与配合李兰娟院士团队和全国援鄂14支医疗队的紧张战斗。 <br>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分分秒秒都是在与时间抢生命,与死神进行生死鏖战!院方所属26个病区中,武大人民医院本院医护人员撑起了其中10个,其他16个病区由辽宁、浙江、河南、贵州、重庆等援鄂医疗队接管,每一病区配有4名本院医护人员。这样,处于ICU、CCU战斗的医护人员达到了1000多名。这是一支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团队,迅速开启了战“疫”模式,组建了战时医务处、联合护理部,成立了医疗队联席会、联合救治专家小组和降低病亡率专家小组以及各个专业小队。 <br>在紧急增配15台床边透析机的情况下,东院肾科主任吴雄飞、护士长王艳奎等成立了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血净7人小分队”; <br>麻醉科夏中元、孟庆涛团队成立了“气管插管小分队”; <br>耳鼻喉科朱霆、丁永军、邓智锋组成了“气切小分队”; <br>呼吸内科吴小军、罗豫川、郑志水、王涛组成了纤维支气管镜小组……等等。 <br>这些专业小队人员精干,机动作战,配合默契,与李兰娟院士团队一道,运用人工肺(ECMO)、人工肝(BAL)、血浆置换等各种尖端医疗技术,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施“一人一策”的精准救治,并把中央指导医疗救治组提出的“关口前移”重点治疗策略,不折不扣的进行了认真实施,效果显著。 <br>在李兰娟院士、胡克教授等专家指导下,武大人民医院东院采取了在H7N9禽流感救治过程中积累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制定以“四抗二平衡”为重点的综合治疗策略,加强采用人工肝、微生态、干细胞等新技术,提高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 <br>接受采访时,李兰娟院士讲述了她亲自参与救治的一名危重患者。这是一位感染严重的外科医生,出现了“细胞因子风暴”现象,运用“人工肝”(BAL)治疗后,他的细胞因子很快降下来,呼吸困难也得到改善。看到病人终于缓过来了,大家如释重负。以后经过3次干细胞治疗,同时给予肠道微生态调节剂治疗,这位患者在住院14天后核酸转阴,肺部病灶明显吸收,后来彻底好转出院。 <br>是啊,这位从小长在浙江绍兴农村,从代课教师、赤脚医生一路成长为人民共和国院士的老太太,在武汉抗疫最前线,以一个普通医者的身份,每天只睡三小时,坚持天天查房,时刻在为最需要的危重患者操心、奔走。她和她的团队一道,浴血奋战了两个月,竭尽全力把一些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共救治了近1000名新冠肺炎病人,使200多位危重症患者转危为安,成功地将ICU病亡率,从最初的超80%降至15%以下,尤其是处于“细胞因子风暴”早期的重症患者经过人工肝治疗后,存活率达100%。 <br>在离汉返程欢送会上,武大人民医院向李兰娟院士赠送了字画"中华脊梁"等礼品。而许多自发赶来送行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向李兰娟高喊:“女神!女神!一路平安……” <br>国有国宝,省有省宝,医院也有院宝。武大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II科主任胡克教授,就是这样一位“省宝”“院宝”级的人物。 <br>早在去年12月中下旬,胡克教授所在的呼吸与危重症科室,开始陆续收治一些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病人。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多年参与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经历,他敏锐地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于是,他一边迅速向医院领导报告情况,一边率先在自己所在的病区开辟了隔离病房,指导医护及保洁、陪检人员做好防护与消毒隔离工作。他及时向领导建议,要落实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工作,开辟更多的隔离病区。院领导及时采纳他的建议后,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等9个隔离病区迅速设立,并由胡克教授负责整个院内新冠病毒肺炎的诊断与治疗工作。 <br>从聘为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医疗救治组成员并任副组长时起,胡克教授就成了整个医院最忙的人之一。每天早上7点多钟上班,常常要忙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午饭,一天上百个电话,工作到凌晨是常态。换衣、穿戴防护服、口罩、长鞋套、护目镜,这是进入重症隔离病房前必须的一套“行头”。 <br>“穿上防护服不到十分钟,衣服就会全部汗透!”胡克教授对笔者说,每天衣服换了多少次已经不记得了,但该去的会诊,他一次也没有遗漏。<br>一个月下来,胡克教授走遍武汉三镇,来回穿梭于各家医疗机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汉口医院、武昌医院、肺科医院等等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到处都需要他去参与新冠肺炎的排查和诊疗。纵有三头六臂,他也忙不过来。有个晚上差点儿累虚脱了。他连续跑了6家医院参加会诊。从判断病情到制定救治方案,从疾病诊疗手段到医护感染防控细节,他都进行全力指导。“我们必须通过不断讨论,调整制订‘个体化’诊疗方案,为患者实施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br>2月4日,李兰娟院士团队入驻武大人民医院东院。胡克教授考虑到东院区专业医护力量不足、患者不断增多的现状,他主动请缨,要求到最需要也是最危险的前线阵地去。临危受命之际,他在科内进行了动员。在他的感召之下,本院呼吸与危重症专科II科全体写下请战书,主动要求去东院支援。由胡克教授带领的团队,整建制入驻东院新冠肺炎11病区之后,短短几天就收治了重症和危重症患者40余名。“一定要请胡克教授看看片子”、“一定要请胡克教授看看诊疗方案”,在这个抗疫特殊时期,胡克教授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定海神针”。 <br>在他眼里,患者最重要。他每天还要抽出两三小时宝贵的时间,利用手机进行全省范围内众多人民医院的远程会诊,为更多病人带去诊疗康复希望。为进一步提高诊疗效率,他还及时总结经验,积极参与《新冠肺炎诊疗常规》的修订,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手册》的编写,为有效提高社会预防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br>2月25日,新上任的湖北省委书记召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综合专家组座谈,胡克教授成为受邀参加并发言的8位专家之一。 <br>3月10日,中央总书记来到武汉,亲切接见了10位医护人员,胡克教授是3名湖北医护人员代表之一。 </div> Ⅲ 木兰再现——巾帼不让须眉<div><br>清有林觉名的“与妻书”,今有现代版的“与夫书”。网友们把武大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张旃写下的请战书,亲切地喻为“与夫书”——。 <br>“在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场,将无人可以幸免!我申请长驻留观室,对病人进行进一步的分检工作。好处在于不再需要不停的院内会诊,可以减轻其他医生的负担,病人也可以获得延续性治疗,留观室床位也可以流动起来。如果领导们同意,请告之胡教授,同时停掉我的专家门诊。另外,请加强留观室的防护,固定下级医生。此事我没有告知明昌(丈夫)。个人觉得不需要告诉,本来处处都是战场!” <br>递送请战书,张旃有自己的理由:长驻留观室,意味着接触高危病人的概率远比一般门诊大得多。但她觉得,自己去留观室是应该的。自己是党支部书记,理应保护其他医生。相比其他医生,自己曾有过抗击非典的经验,防护意识也更强。除此之外,如果想让留观室真正发挥作用,那里就必须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 <br>当天,医院党委就批准了她的申请。<br>在请战书里,张旃特别说明,此事没有告知自己的老公,同在本院担任神经外I科副主任的李明昌教授。李明昌是在同事转发的微信圈里,看到他妻子这封请战书的。17年前,他们都在抗击非典一线奋战过,他很清楚病毒的可怕,也深知妻子的性格,她决定了的事是无法阻止的。他只是问了妻子一句:“想好了没?”当得到肯定回复后,他又只说了4个字:“我支撑你!” <br>去年12月以来,武汉就发现了多起病毒性肺炎病例。他们危重症医学科已经治好出院了两批这样有呼吸困难症状的患者。从第二批6名患者的血清抗体检测中,他们就发现了新式冠状病毒的特异性,IgG抗体均为阳性,证明患者均为新式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张旃早就参加到相关患者的救治中,想不到尔后疫情呈现的大规模和复杂性,超出了一切人的想象。在张旃上交请战书之前,她与胡克教授所处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早就成了重症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收治地。 <br>从1月19日起,张旃就一直坚守在急诊留观室。下面是张旃副教授连轴转的作业,也是全院医护人员的缩影—— <br>1月19日,夜班,统筹发热门诊和二楼留观室。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开端接会诊电话。从5时到10时45分,总共24个医疗电话…… <br>1月20日(周一),8时到17时,54个作业电话,40多个患者查房,全院大会诊3次,急会诊多得不记得了。午间歇息10分钟,由于低血糖犯了…… <br>周二上班,查房,戴N95的囗罩。我一般不戴N95,因为戴上后呼吸没那么顺畅……查完房,换回了外科口罩。白天感到身体疲乏无力,但无其他症状…… <br>难怪半年前,张旃被武大人民医院评为第二届中国医师节“医疗菁英”,这次又被全院推举上报为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 <br>这里的白衣天使,个个都是巾帼英雄!<br>在武汉封城抗疫最艰难的日子里,被按了“暂停键”的武汉,往日的喧嚣一下子陷入沉寂之中。但有一种音符,在江城大地的静幕上特别动听,那就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啼哭声。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是她们确保了这种美妙音符的健康存在。 <br>哇——随着一声啼哭,伴随着一阵感谢:“两个生命都被你们挽救回来了,谢谢你们,你们真了不起!”这是4月6日笔者所看到的一幕,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9病区,一名孕产妇新冠肺炎患者正在康复出院。 <br>这名24岁的孕妇,怀孕18周多,当时病得很重:高烧不退,咳嗽气喘,命悬一线,孩子更是难保。武大人民医院东院9病区主任魏敏想尽办法,收她入院。“先积极治疗,不要轻言放弃,同时尽量保住孩子。”魏敏每天鼓励她,终于慢慢恢复健康,母子平安出院。<br>作为新冠肺炎孕产妇定点救治医院,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从1月30日起,专门成立了孕产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病区。后来又联合新疆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对每一例孕产妇组织多科室多渠道会诊。平常日子,孕产妇的风险指数不是很特别,但非常时期感染了新冠肺炎的孕产妇,随时都面临着生命危险。与其他病区不同的是,这里不仅有医护人员的精心医治,还有临产室护士的陪伴和守候。与以往“众星捧月”不同,孕产妇独自待在隔离病房,唯一的依靠只有医护人员。 <br>有的孕产妇出现心理问题,护士拿来饼干牛奶,进行反复宽慰。她们每天例行查房后,还有医护专班巡诊,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第一时间处理。婴儿出生后,母婴暂时分离。在单独隔离的14天里,妈妈相思之苦难捱,医护人员就想办法通过视频,让妈妈看到新生儿。因为隔离封闭,无人留陪,所以喂饭喂水,翻身下床以及上卫生间,都由穿着防护服的护士来完成。护士长徐晓宇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还是送餐员、保洁员、修理工、搬运工、月嫂育儿师,从生活护理、医疗护理到清洁消毒全包了。一个班下来,全身都湿透了,就像在水里泡过一样……但为了战‘疫’,大家都拼尽全力,全科30多名护士没有一个退缩。” <br>“一个也不能掉队!因为特殊专业的不可替代,我们是一支永不言退的先锋队!凝心聚力,直至抗击疫情的全面胜利!”武大人民医院东院产科党支部书记魏敏这样说。 <br>助产士文琦、刘珊汕、张旦霓,有的推迟婚礼,有的放弃蜜月。医生罗婷、护士单霞剪掉长发,轻装上阵。党员程苾恒因长期护目镜口罩压迫面部罹患感染,入党积极分子赵欣欣因频繁手消引起皮炎…… <br>在这样特殊的时期,产科病室除了“标配”防护装备,还有为保护新生儿而特意调高的室温。全副武装的白衣天使们,克服视野模糊、呼吸和浑身湿透的困难,一次次突破身体极限,坚持做完一台台手术,托举起一个个鲜活的新生命。真是白衣裹不住她们的芳心,汗水损不了她们的美丽,勒痕更显出她们的坚毅和勇敢!<br>你给我保护,我还你祝福。孕产患者吕女士用纸折叠了九颗幸运星,深情地送给白衣天使:“谢谢你们的精心照顾,默默付出,你们太伟大了!希望这九颗星能带给你们健康长久、幸福永远!” <br>截止到4月19日,武大人民医院东院9病区共接诊56名(包括43名感染新冠病毒、13名普通病患)孕产妇,出院52人,迎来了23个新生命诞生,做到了“孕产妇零死亡,新生儿零感染”。“虽然很累,但我们最喜欢的声音,始终是那新生儿清脆嘹亮的啼哭。”魏敏这样对笔者说。 </div><div><br></div><div>谁说女儿不如男?有英雄哥哥,也有英雄妹妹。2019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排雷英雄杜富国和他的护士妹妹杜富佳,就被热心网友们誉为“英雄兄妹”。“哥哥在雷场上喊出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一直在我脑中回荡,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杜富佳说,“哥哥的这种精神,一直鼓舞着我,让我一直坚守到现在。” <br>多次请战终获批准后,来不及与家人告别,贵州省湄潭县人民医院急诊科“90后”护士杜富佳,毅然加入贵州省第八批援鄂医疗队赶赴武汉抗疫第一线。她与队友一道,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重症病房,身着防护服,穿着尿不湿,不分白天黑夜地抢救护理新冠肺炎患者!<br>古有花木兰,为了代父从军,女扮男装;今有漂亮的白衣天使,为了轻装上阵,剃光头,逆袭抗役第一线。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护士单霞剃发抗疫的事迹在网上传开后,涌现了不少赞美诗。这里转录一首《光头明志》: <br>剪断青丝上战壕, 不爱红装爱征袍。 <br>逆行艰辛骨气存, 一疫难挡女中豪。 <br></div><div><br></div> Ⅳ 方舱济世——胜造七级浮屠<div><br>王辰院士刚到武汉时,看到病床严重不足,焦急得彻夜未眠,终于想出了建立方舱医院的策略,极大缓解了病床的需要,实现了由“人等床”到“床等人”的逆袭,达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功效。<br>武汉最早建立的三所方舱医院,其中武昌方舱医院是由洪山体育馆改建而成,仅用时2天2夜,创造了一系列“最”:最早投入使用、最早成立临时党委、最早有患者出院、最早开始病人的心理疏导、最晚休舱…… <br>作为最早投入使用的方舱医院,运营伊始自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后勤保障缺憾、病患初期的不了解不信任、没有运营管理经验等。2月7日,武大人民医院副院长万军率领200多人正式接管了武昌方舱医院。他们迅速团结省内外各支医疗队,短短两三天就扭转了不利局面,积极开展救治、稳定病患情绪,效果良好。<br>武昌方舱医院投入使用第6 天,就有28名患者在全市首批出院。这批出院患者中,最早入院的时间为2月6日,最晚为2月9日,年龄最小的25岁,最大的69岁。万军院长把他们一一送到门外,并对媒体说:“出院前,每一名康复者的情况都是经专家反复审核——三天没有发烧、体温持续正常、呼吸道症状明显好转、胸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核酸2次检测阴性……只有这些条件全部满足的患者,才会列入‘出舱’名单。”<br>随后,几乎每天都有患者出院,彻底打消了病患和外界对方舱医院的疑虑。媒体上说,是方舱医院让武汉人民最早看到了胜利的曙光。<br>“感谢白衣天使,感谢政府!”这是2月11日下午5点,从武昌方舱医院康复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张凤玲,刚一迈出医院大门,就看到了早已等候在外的9岁的儿子。她迟疑了一下,嘴角开始颤动,然后下意识地将儿子揽了过来,口中喃喃说道:“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对病人很好、照顾得很周到,里面的伙食也很不错。” <br>从开舱到休舱,一直都在武昌方舱医院战斗的武大人民医院领队昌金星医生说:“3月9日晚上,休舱前最后一次查房时,病人都来拉着我们的手,一直在说感谢的话,说我们给了他们重生。”他顿感在自己职业生涯中,任何时刻的医患关系,都没有这一刻融洽。<br>从2月5日到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在运营的35 天时间里,由武大人民医院主导运营、全国9 省市14支医疗队868 名医护人员参加救治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124人,出院833人,转院 291 人,实现了“病人零病亡、零回头、医护零感染”。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和武汉人民的高度赞扬。<br>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武昌方舱医院,居然多次出现了治愈患者主动提出要继续“留舱”的事情。患者由当初的恐惧不理解到主动留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心理变化呢?<br>原来,在武大人民医院主导之下,武昌方舱医院专门成立了医疗专家组强化督导,开展包括院长巡舱在内的四级医疗查房,配备完善的血液、车载 CT、核酸等检查项目,严格规范出院流程,实行中药治疗全覆盖,编制“宣肺通络操”,保障后勤物资供应等等。让医护人员无后顾之忧,让病人“吃好喝好睡好”,还开展 5G 远程诊疗,配备医疗机器人,逐步打造“智能化方舱医院”,组织高规格心理救援专家团队,对病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建立病友党总支推进方舱内病人“自治 ”,开展病患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武昌方舱医院的一系列运营管理创新举措取得良好成效,并迅速被其他方舱医院学习借鉴。<br>有患者说,方舱里并没有愁云惨淡,大家都在认真生活着,医护人员的仁心仁术让患者觉得自己是被爱保护着。有心理咨询师每天上、下午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发送《走进方舱心理手册》。医护人员也是把病患者当亲人,尽心尽力点对点地疏导和解答,鼓励大家勇抗疫魔。<br>“这些天,患者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情绪慢慢安定下来。病区里时常有跳舞做操运动、相互鼓励的场景出现。”院长万军说。<br>当人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武昌方舱医院患者们翩翩起舞时,哪里还能感受到这是在医院、这是一批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而是觉得,广场舞大爷大妈们又回来了,武汉的春天又回来了…… <br>由于模范管理,战绩显著,好评如潮,武昌方舱医院很快获得了国家卫健委表彰的“先进集体”称号,万军院长也被评为了全国先进个人。 </div> Ⅴ 疆鄂联队——谱写生命之歌<div><br></div><div><br>“生不在这里,长不在这里,工作也不在这里,但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却是你……”<br>这是第三批重庆援鄂医疗队领队王世纯在武大人民医院抗疫期间,写下的长诗《武汉,我终生难忘的地方》开头一部分。<br>这场武汉封城抗疫阻击战,不只是涌现出了许多英雄,还把不少普通人变成了诗人。<br>在武大人民医院东院ICU,就出现了这样一对“黄金搭档”:来自新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急救创伤中心急诊内科主任杨建中,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晨亮,他们一个喜欢写诗,一个擅长用文字记录。在共同战斗的59天里,两位主任医师朝夕相处,日夜守护每一位病人,成为“生死之交”的兄弟,大家呢称“杨晨组合”。 <br>“杨晨组合”所处的ICU病房无疑是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红区”。<br>“我和晨亮主任从一开始就达成了默契,插管、气切这类高危操作,尽可能不是我上就是他上,我们要保护年轻医生。”杨建中这样说道。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这两位专业能力相当、性格互补、配合默契的主任总是互相欣赏,惺惺相惜。“没日没夜地守着,眼都不眨地盯着。”他们经常一起讨论病例到凌晨三四点,轮流守候在病人身边,时刻盯着监护仪器上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一点点调着参数,硬是把一条条垂危的生命“抢”了回来。<br>他们永远记得3月16日那天,当他们再次战胜死神,挽救了一条生命之后,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一时诗兴大发,共同合作完成了一首诗作 《9mm》—— <br>9mm,大瞳孔, <br>生命濒危,如轰塌的大厦, <br>快得让人混沌哀嚎, <br>来不及反应或者思索, <br>此时,真想让生命多留一会儿。 <br>9mm,死命令, <br>疆鄂联队,彻夜守护, <br>汗湿衣襟,不言疲惫, <br>信念如阳光刺穿严寒, <br>玩命的坚守挡住了死神的召唤…… <br>周晨亮说:“这诗就如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回放,在那煎熬的时刻,生命也可能在一个错误的决定后终结。但我们终究是抓住了,这里面全是担当和信任!”<br>这不是一般意义的诗,这是在血与火、生与死的战斗中诞生的一曲生命之歌!<br>3月26日,是新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结束抗疫任务后,离汉返程的日子。首批新疆援鄂医疗队重症医疗组组长杨建中离开武汉时,看着那些朝夕相处的武汉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和普通群众纷纷赶来为他们送行,看着象征疆鄂两地人民情谊“一辈子”的水杯纪念品,真是感慨万千,无以言表:“武汉人民送行的那一刻,我是流泪了,不敢多说一句话。武汉人民的情谊是真诚的,我们对武汉人民也是非常的不舍。”<br>昔我来兮,雨雪霏霏;今我往矣,杨柳依依。<br>战友啊战友,你来时踏着风雪而来;你归时,却带走了我全部的心!<br>“杨晨组合”的另一搭档周晨亮,很早就带着他的团队来给新疆的兄弟姐妹送行了。一见面,他俩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周晨亮开玩笑说:“我们一起报名去意大利吧,一定可以救好多人。”真不愧是“黄金搭档”啊,他写的那首樱花送别诗,还成了一个“黄金约定”—— <br>花开花落樱花季,空留花影不成行。 <br>赏花若无君作伴,徒然无趣妄为情。 <br>樱花虽美不堪落,医者仁心古到今。 <br>方圆在心若磐石,来日再续疆鄂情。 <br>得知援鄂医疗队员们希望疫情消散后,能去武汉大学赏樱花,并吟诗以樱花为“媒”时,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当即回应:从明年开始,连续三年,武汉大学将选择樱花盛开的一天,为援鄂医疗队员以及湖北省疫情防治一线医护人员和家人开设免预约赏樱花绿色通道。春暖花开时,武大的樱花会一直等待:英雄踏胜归来,樱花树下再度相约!<br>4月8日,武汉解封日,最后一批援鄂医疗队四川华西医院162人从武大人民医院东院撤离。至此,从全国各地紧急驰援武大人民医院的1000多名医护人员全部离汉。伴随武汉人民夹道欢送的是,著名歌唱家祖海翻唱的歌曲《为了谁》……<br>你是谁 为了谁 <br>我的武汉同胞不流泪 <br>谁最美 谁最累 <br>白衣天使 武汉同胞 <br>我的兄弟姐妹 <br>姐妹…… <br>2020年4月25日于武汉<br></div>

医院

方舱

新冠

人民

患者

武大

抗疫

肺炎

医护人员

胡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