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自选题专辑——扬州市老年大学诗词写作班师生作品专集(2020—20)

心叶

<p>@所有人[玫瑰][玫瑰]“六一”放假[呲牙]一周后,本期作业体裁为作七律一首,主题自选。请务必把握中间二联需对仗的要求。</p><p>祝各位同学创作愉快![玫瑰][玫瑰]</p> <p>四写扬州清朝事</p><p> 沈江</p><p>七律《扬州十日》</p><p>沈江</p><p>清兵围拢西门破,潮涌人流城患忧。</p><p>势遂力单难御寇,意决身殉报国仇。</p><p>无援孤守降书炬,予谥节忠梅岭丘。</p><p>流血橹漂鹤鸣泣,掠杀十日卷刀收。</p><p><br></p><p><br></p><p><br></p><p><br></p><p><br></p> <p>七律《扬州盐商》</p><p><br></p><p>沈江</p><p><br></p><p>南北通衢开埠地,寓居商贾富如油。</p><p><br></p><p>两淮司院设专卖,一引税息装舸舟。</p><p><br></p><p>曲意逐奇千恣色,迎合风雅万般究。</p><p><br></p><p>吴盐胜雪结天子,四大徽班戏演筹。</p> <p>七律《扬州八怪》</p><p><br></p><p>沈江</p><p><br></p><p>殿堂拂煦春风暖,泥古吹开八怪还。</p><p><br></p><p>笔墨当随时代物,画风接近表诸坛。</p><p><br></p><p>宛如空谷潺湲水,好似春晖亮霁山。</p><p><br></p><p>不入主流天字价,自成一派莫一般。</p> <p>七律《扬州瘦马》</p><p><br></p><p>沈江</p><p><br></p><p>富商纳妾牙婆问,门口咸集腥附蝇。</p><p><br></p><p>瘦马牵出眼瞠亮,色才炫示价标明。</p><p><br></p><p>千枝弱柳秋波漾,三寸金莲莺语鸣。</p><p><br></p><p>插带玉钗优礼聘,一溜吹打轿娘迎。</p> <p>七律《三寸金莲》</p><p>沈江</p><p>儿时老奶缠双脚,一步莲花一步摇。</p><p>三寸能遮脸颊丑,五官莫正步屐娇。</p><p>含羞纤弱须眉赏,楚艳动心君子邀。</p><p>历经千层长又臭,人前显贵裹足瞧。</p><p><br></p> <p>文《三寸金莲》</p><p><br></p><p>沈江</p><p><br></p><p> 奶奶的脚很小,走路时,一步一个莲花。“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缠足是中国古代一种陋习,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两足残缺,一步一顿,步履艰难,却是古代男人一种畸形、病态的审美观。奶奶的一双小脚,印象中,摇晃支撑着了半个世纪,承载一个中国女人的辛酸和苦难史。</p><p><br></p><p> 对于小脚奶奶的印象,我还是停留在十多岁的记忆里,她一生的故事颇多,但无从知晓,只有那双“三寸金莲”的小脚和走路摇晃的姿态,却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里,令人难忘。</p><p><br></p><p> 所谓“三寸金莲”,那是一双怎样的脚,脚后跟像一个馒头,下面满是老茧,脚而高高地隆起,四个脚指头向下弯曲着,如一块无骨肉般紧紧地贴于脚掌上,只有大脚趾孤零零地露在外面,恰是一个尖尖的棕子角。</p><p><br></p><p> 缠足,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缠足的女子要从幼年开始裹束自己的脚,层层叠叠缠绕,慢慢地拗折足部骨骼,使之畸形为“三寸金莲”。据奶奶讲:她六岁的时候开始裹脚,极其艰难,为“裹小脚一双,泪流满一缸。”要缠得一双小脚,其疼痛的无法形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缠成新月状、金莲峰的模样。如果女子不缠足,是天足,那是要被外人耻笑的,有可能是找不到婆家,嫁不了人的。女孩子要找婆家,不是要看脸,而是看脚,一脚遮百丑,脚小,才是认定为一个良家妇女,是一个具备女性美特征的根本要求。</p><p><br></p><p> 小脚行走,主要是靠后跟负重,莲步娉婷,一步三摇,煞时费力。然而,千般艰难,万般痛苦,均因为当时的社会风尚,女人脚越小越好,脚小能遮三分丑,只要裙底金莲,一双尕尕脚,才显得有美感,有女人味,社会风尚注定了上行则下效,其史文化根深蒂固,源远流长。</p><p><br></p><p> 苏轼《菩萨蛮》:“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是对中国缠足的真实写照,也是文人士大夫对这种不健康的视觉形象的欣赏和病态心里的追崇。</p><p><br></p><p> 小脚,伤残的小脚,我的奶奶的脚,摇摇晃晃走了大几十年,强撑着生活的重负趟过历史,一步步的足迹,见证了广大中国妇女的辛酸和屈辱负重的史志。正如一位古代才女为反对裹足赋诗:“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天下贱丈夫。”</p> <p>七律《洞房》</p><p>中堂喜字家人候,花轿入门三叩头。</p><p>燕尔纷呈千道彩,新娘静坐万般柔。</p><p>揭开红盖宽衣带,舔破窗花撑舫舟。</p><p>天地作合五更调,香烛点亮月光羞。</p> <p>文《洞房》</p><p>沈江</p><p> 经过三媒六聘,一对新人总算走到一起了。婚礼那天,红红的花轿一落地,喜庆吹打声中,一对新人对着中堂两旁所有的家人,拜天拜地拜祖宗,礼成后,新朗官牵着绣绳,将新娘步入到洞房。从此以后,这家喜主有多了一位女主人,有多了一间新房,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洞房。</p><p> 洞房,就是一对新婚夫妇成家的开始,红大的喜字摆在新房的正中,两边的窗花粘满了喜鹊,象征着未来的生活红红火火。花格的床贴满了红布绸折叠成的绣球,预示着一对新人将要从这里开始,相亲相爱、光耀门庭,开花结果。</p><p> 送进洞房的新娘静静坐在床沿,很是文静,披着个红盖头,耐心等待新郎。古代封建的婚姻,婚前,一般新郎和新娘都不曾见过面,新郎官並不知道新娘长啥模样,只有掀开盖头的那一刹那,才知道新娘是美人还是丑女。古人的婚姻是先结婚,后恋爱。自己是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一般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与当今社会完全相反,先恋爱,后结婚,这也是许多戏剧故事所要表现的内容。</p><p> 随着喜主家婚宴的结束,喝醉酒的新郎,看着晚字辈一拨又一拨变着花样闹起了洞房。按照当地习俗:“新婚三天无大小,想这么闹就这么闹。”所以那些小辈们荤的素的、长的短的;一场又一场、一幕又一幕演出起角色来,搞得新娘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非常尴尬、非常难看。他们这对新人就象舞台上的木偶被人弄来弄去,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欢乐无比。喜家的主人也只能跟着小辈们玩耍的节奏,看着一对新人被搞得晕头转向,也只好厚着脸皮,一次次打着招呼,左递香烟、右撒喜糖,只希望不要搞得过火、过格,不失大体。“逮鸡喝喜酒,热闹耍新房。”</p><p> 对于那些未能入洞房的小字辈们,谁家要是办喜事,总想去凑个热闹。没得进门,只好蹲在室外,三三两两叭在人家的窗户偷看其西洋景。洞房内热火朝天,洞房外,如果是数九寒天,也只得忍着,毕竟人家办喜事,场面红火,不要错过这个时机,热闹有趣。</p><p> 一般婚礼的当天,洞房内的花烛是要点上一夜,祥云缭绕、喜气连连。到了后半夜夫妻结鸾时刻,闹洞房的人才也渐渐离去,婚姻的场面开始冷落下来。窗户纸上一对新人的影像告诉人们,这个时候,一对新人要宽衣解带准备就寝了,但仍有一部分人不愿离去,贴着窗前开始“听房”来,一个个神秘的像个贼一样,竖着耳朵细细聆听,一有动静,联想颇多,激动不已。也有的人还会抠出个洞来朝里瞧,象是看一场电影一样,精彩纷呈。大家都希望这一对新人明年能抱上个大胖小子,光宗耀祖。</p><p> 洞房花烛,良辰美景,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人生三大幸事之一,也令一些少男少女心驰神往,激动万分,迷恋不已。但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风俗习惯的也逐渐改变,有的习俗渐渐地走出,有的规矩还在变着法子再使用,移风易俗是成了历史的必然,老的习俗也会逐渐被新人新事新尚所改变……</p> <p>七律《纳妾》</p><p>沈江</p><p>自古男权位逾等,一夫妻妾住一门。</p><p>庶民无力何谈纳,士宦有银轻易存。</p><p>香火续延多子嗣,美姬猎娶几房春。</p><p>朝庭认可分名号,乃眷贱流难晋身。</p><p><br></p> <p>七律《香火》</p><p><br></p><p>沈江</p><p><br></p><p>庙堂牌位执香拜,福祉签求送子来。</p><p><br></p><p>世代单传断宗嗣,家支延续亮瑶台。</p><p><br></p><p>一朝分娩男还女,十月怀胎喜与哀。</p><p><br></p><p>坟里青烟人有后,光宗耀祖秀枝开。</p> <p><br></p><p>文《香火》</p><p>沈冮</p><p> 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几乎村村都有庙宇,有的象模象样,香火旺盛;有的是残垣断壁,香火冷清。这些村庄的庙宇,面积都很小,有的是庙堂,像是祠堂建在人家的庭院里,有的是土地神龛,伫在一角。有位人家门前有座大庙,香火鼎盛。三日一会,五日一斋,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热气腾腾,烟云缭绕。寺庙里大多拜佛的人,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人居多,大家都很虔诚,特别是庙里送子观音像前的更是香火旺盛,大家都顶礼膜拜,祈求观音菩萨能为他家能繁衍子孙,光宗耀祖。</p><p> 老李家三代单传,好不容易娶了一门媳妇,眼见媳妇怀上,肚子渐渐鼓起,老妈妈乐开了嘴。对媳妇也是关怀备至,好吃好喝的都留着给她,还时时吩咐老头子到观音菩萨前烧香拜佛,祈愿来年能生个大胖小子,好为老李家传宗接代,续上香火。</p><p> 门口寺庙老李不知去了多少趟,“一支香,两支香,三支香。且高高,且长长。”虔诚地把三支香执手插进香炉,点燃、鞠躬,青烟袅袅间,念念有词:“天地神明,列祖列宗,老李家世代清名,保佑我媳妇能为我老李家多生个男娃,彻底改变我家几代单传的状况,开枝绿叶,郁郁葱葱。”</p><p> 老李的梦想就是能让媳妇传宗接代,为李家能生个带把儿子。在农村里这种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为了延续香火,确保后继有人,每家每户一定要生个大胖小子,才肯罢休。就是在国家严控人口计划生育政策的引领下,有的家庭也不惜代价违犯政策,弃掉女婴,避人耳目,逃避计生干部检查,也要媳妇争气,能生个胖大小子,不至于自己家断了香火,绝了后。</p><p> 老李家的媳妇还算是争气。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惊破了寂静乡村,为老李家总算生下了个带把的小子,随了老李家心愿;从媳妇生了娃后,告之老李是个男娃,老李激动得一下子扔掉烟袋,双手合十,双目微闭,声音发颤道:“谢天谢地,祖宗保佑,老李家总算有了后啦!家里祖坟冒上青烟了!”随着这个新的生命诞生,老李家增添了几分喜气,老李的眼角热泪流淌,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舒坦了很多。“三生香火前因在,一段林峦旧识然。”</p><p> 香火就是延续一个家庭支脉的纽带,是开枝散叶的根本。一个家庭只要不被人在背后骂为断子绝孙,就已经是开心不已了。这与现代社会里观念完全相违背的,违背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是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反应,是要批判和打倒的。人间香火,香火人间,但是人们观念中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理念没有变,这种观念已融入到每个家庭的血液和灵魂中,它是人们这种香火传承的一个情结,是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心愿。</p> <p>文《纳妾》</p><p>沈江</p><p> 中国古代的男人是可以纳妾的,话虽这么说,但不是所以的人都可以纳到妾,这与封建社会有关规定和每个家庭的主人生活状况有关。</p><p> 在中国,妾的呈现至少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殷周年代,随着夫权等级越来越规范、至上和严酷,作为夫妻关系的妾的奴属的地位越发固定,已成了封建社会中人们正常的生活方式。上到皇帝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下到普通老百姓的“一夫一妻多妾制”,这样的生活模式延续了数千年,是一条套在妇女头上的枷锁,严重的束缚了社会进步的正常发展。</p><p> 中国古代的民间在当时纳妾是一种潮流,一种风尚。对于男人来说是非常幸运的,而对于女人是不公平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是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红楼梦》的平儿、香菱就是妾,就连刚直不阿的海瑞,在年过花甲之时,也化钱买了两个年青的小妾,以至家庭妻妾争宠,导致海瑞出面调解,保持平衡。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一位妻妾成群的践行者。李白性情豪迈,风流倜傥,酒色是他的两大爱好,每每钟情于它。据考证,李白不仅授室四次,小妾更是难以计数。李白在诗句中都屡屡体现出来:“余亦如流萍,随波乐休明。自有两少妾,双骑骏马行。”那是何等的潇洒风流。</p><p> 一般来说纳妾主要表现在一些富裕和官宦人家,普通老百姓是不会有这种待遇的,他们每天在为三顿饭犯愁,何谈有条件来娶个三妻四妾呢?所以说纳妾现象,只有在有钱人家才能发生,是一种特权,妻妾成群,日日交欢。而普通老百姓是无权也无力授室的,只有那些年满四十岁而无子嗣的庶民,才可以纳妾,为祖宗延续香火,传宗接代。</p><p>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里也能体现,代表官宦府弟的贾政的妻子王夫人是当家的主人,其妾,不管是谁?只能听从于主人,称之为姨娘,虽说是算半个主人,在王夫人面前只能是个仆从。王夫人生的宝玉是明日出,贵如天子,崇高无比,而姨娘生的小孩只能叫庶出,贱流,低人一等。所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的妻妾制度是一个不合理人权制度,在世界上堪称是一道特殊的人文奇葩。</p><p> 中国古代一部典章书籍《礼记》则说得很好,更为清晰:“妾合买者,以其贱同公物也。”同样是与丈夫共枕,小妾不能算做是正当配偶,只能是为夫家娱乐享受,生养后代的工具,是一件买来的物品,用过后,随时随地可以丟弃的东西。是一项极其缺乏人道、极其残忍的压迫妇女权利社会制度。《易经》上也称说过:“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p> <p>七律《休书》</p><p>沈江</p><p>三媒六聘儿女亲,琴瑟韵合弦断鸣。</p><p>纲纪伦常须恪守,传宗接代必先行。</p><p>男权至上名节重,女位贱卑言语轻。</p><p>不孝有三无后大,休书一份露狰狞。</p><p><br></p> <p>文《休书》</p><p>沈江</p><p> 在古代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女人地位极为低下,对自己的婚姻完全不能自主,一旦嫁入到夫家,自己就成了男方的附属品,一封休书,就能将相濡以沫数十年夫妻关系完全断绝,结束了之间的婚姻关系,将女方打发回了娘家。</p><p><br></p><p> 根据古老中国传统的礼法,男女要成亲需要通过“三媒六聘”才能完成,程序还是比较繁琐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关系,这关系是不对等的,有由条条框框约束管控着女方,而对男方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古代的“七出”就是套在女方身上一根根枷锁,只要女方在夫家违反戒规中哪一条,男方就有权写上“休书”将妻子休掉,断绝了婚姻关系。所以说女方在古代婚姻关系里,是没有自主权的,是要依附于夫家才能生存。</p><p><br></p><p> 女方一旦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入到夫家,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孝道,按照三从四德标准操守着。如果一个女子多年来,在夫家不能孝敬长辈,为大不孝。如有出轨失节行为,更加严重,夫家有权实行宗法,极其残忍。如果多年来,女方仍然没有为夫家留下子嗣,那问题就大了,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为夫家延续香火,夫家有权写休书将女方休掉,打发回原籍,如若不休掉她,也可以纳妾,继续维持夫妻关系,但女方的地位可能要发生改变。所以说女方在夫家完成要听命于夫家,决定不决定写休书,完全根据女方在男方家中表现来决定,看女方有没有违犯“七出”中的那“一出”,给予处罚。</p><p><br></p><p> 所以说,休书是古代夫家决定女方命运的杀手锏,是解除他们之间婚姻关系的法律文书。这与当今社会的婚姻关系的性质完全不同,如果现代的夫妻双方,一旦之间婚姻关系出现问题,彼此维系有困难,感情破裂,要想分离,必须要通过双方协商和调解,处理好子女财产的安排,由政府出面决定是否分离,关系是双方决定的。而古代的“休书”,对夫妻关系的存续完全由夫家一方来决定,女方只能听从于夫家,女方是没有任何自主权,这也造成了许许多多家庭的悲剧和不幸的缘由。</p><p><br></p><p> 一封休书,在古代封建家庭就有这么大的权力,这在现代人看来,是不可思议,也是很难理解的,但是却延续了数千年,是维系封建婚姻关系的一项重要的文书,也是套在妇女头上一把枷锁。它见证了在古代婚姻关系中不平等的历史进程。</p> <p>七律.兰桂小筑(注)(新韵)</p><p> 文/杨晨</p><p><br></p><p>兰桂葳蕤啼鸟苑,绽金吐玉影飘窗。</p><p>晓吟李杜闲凭案,夕颂辛苏懒倚床。</p><p>异果岁朝添雅供,伽南年未请檀香。</p><p>红袍碧盏邀朋饮,佳酿执壶共客尝。</p><p><br></p><p><br></p><p>注:蜗居小院有两株桂树,一棵白兰,一盆</p><p>米兰便号兰桂小筑是也。</p> <p>七律.变废为宝护家园</p><p>心叶</p><p>垃圾区分仔细投,蓝天碧水共寻求。</p><p>电池药品专包弃,塑料厨余另袋收。</p><p>废物减排功万户,资源足惜益千秋。</p><p>家园洁美人康健,鸟语花香看绿畴。</p> <p>七律.赠挚友杨占信同志</p><p>文/戴梅岭</p><p><br></p><p>相识相知六十春,互帮互励步前程。</p><p>津门合力研新品,京兆并肩逛府城。</p><p>薄礼明心留纪念,微醺吐腹表真情。</p><p>天坛观剧犹存目,宛若仲昆伴此生。</p><p><br></p><p>注:杨占信,天津塘沽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我在天津化工厂结识的朋友。当时我在天化从事氯碱工业,杨是化工部派来和我们一道试验制碱设备的技术人员。杨性格豪爽,为人耿直,我们甚相得。后我虽辗转到南宁、北京工作,但多年一直保持和杨的联系,相互勉励。1977年我调回扬州后,曾一度失联。杨的夫人于2004年辞世后,他多次寻找我的下落,终于在扬州找到了我。杨长我两岁,我们可以说是推心置腹、无话不谈的挚友。今作此诗奉赠,聊表心意耳。</p><p><br></p><p> </p> <p>七律.闻仁兄令友公子研博有吟</p><p><br></p><p>江西斌</p><p><br></p><p>农家弟子肯追求,廿载芸窗志未休。</p><p>且仗豪情研大学,每凭毅力析春秋。</p><p>书山有险轻驰马,学海无涯任泛舟。</p><p>今喜功成诗作贺,祥光璀璨上层楼!</p> <p>七律.网络世界(新韵)</p><p>文/月凉如水</p><p>晨起刷屏问早安,睡前国事览一番。</p><p>无论旧友兼新爱,海角天涯咫尺牵。</p><p>学子莘莘开网课,鬓霜翁媪网聊欢。</p><p>无需多虑风和雨,躲进楼阁冲浪癫。</p> <p>七律.赞杨基础教授</p><p>陈立增</p><p>清华园内赞凡人,基础为师才德真。</p><p>三尺讲台书壮志,十年青海识贤臣。</p><p>化工开拓攻尖准,科普操盘忘苦辛。</p><p>疾病缠身无所惧,灯油将尽见精神。</p><p><br></p><p>注:</p><p>基础,即杨基础,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由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化工学院。2010年至2016年任青海大学化工学院副院长。</p><p>6月8日晚读完清华大学新闻网《耗尽光与热,平凡的人和他不平凡的人生》一文,思绪万千,是老乡,是高邮中学校友,更是我尊敬的学习榜样。多年不见,看了文章,犹见其人,精神伟大。夜不能寐,赋七律一首以赞之。</p><p>顺祝基础先生再创奇迹.化险为夷,早日康复。</p><p><br></p><p><br></p><p> </p><p><br></p><p>.</p> <p>&nbsp;</p><p>七律 . 父亲节&nbsp; </p><p>张丽丽&nbsp;&nbsp;&nbsp;&nbsp;&nbsp; </p><p>荏苒光阴常忆父,倜然潇洒写文章。</p><p>薄批细抹要斟酌,字酌词斟费思量。</p><p>简淡相逢砥砺行,清廉努力从容忙。</p><p>沉思何处春晖报,遥寄诗笺问夕阳。</p><p>&nbsp;</p> <p>七律.大众太极</p><p> 文/云端</p><p><br></p><p>公园深处静幽幽,晨运阴阳刚济柔。</p><p>扫腿慢踢身上病,挥拳快击体中疣。</p><p>持枪挑去人生怨,仗剑斩消尘世愁。</p><p>久练太极提正气,道家精义贯神州。</p><p><br></p><p> </p> <p>七律.咏荷:(步朱兄原玉)</p><p>文/刘有祥</p><p>心邀明月共高风,夏日姣妍各不同。</p><p>身洁花开枝并蒂,叶荣蕊结蕾依蓬。</p><p>清姿喚起文人志,逸貌弘扬雅士容。</p><p>不与群芳争丽色,赢来赞誉越时空。</p><p><br></p> <p>七律.咏荷</p><p>文/张静</p><p>林园惊鸟吟声唱,堤岸杨枝拂水塘。</p><p>山色湖光眸尽揽,荷花娇媚粉红装。</p><p>蜂飞蛙鼓蜻蜓扑,鸥泛蝉鸣鹤鹭翔。</p><p>何惧狂风凌雨打。一尘不染美名扬。</p><p><br></p> <p>七律.咏枇杷</p><p>文/张大林</p><p><br></p><p>碧玉妆成多壮哉,熬霜斗雪白花开。</p><p>千枝新叶迎春到,一树金丸入夏来。</p><p>助力歧黄瘟病去,消除肺热浊痰排。</p><p>一生无改清纯质,奉献黎民任剪裁。</p> <p>《七律》.咏竹</p><p>文/亚芬(新韵)</p><p>清心寡欲傲长空,历雨经霜绝谷中。</p><p>制笔能书天下事,绘图记载帝王功。</p><p>竹筏可渡滩头浪,蓑笠方遮怙恶风。</p><p>岩土扎根岿不动,史籍留取对青松。</p><p><br></p> <p>七律.咏菊</p><p>文/亚芬</p><p>菊绕东篱簇簇香,纤姿瘦影笑寒霜。</p><p>情丝掏尽迎来客,傲骨犹存赋华章。</p><p>明目养肝滋补药,除风润肺吐芬芳。</p><p>金英朵朵清茶奉,甘露甜甜涤肚肠。</p> <p>七律.男儿当自强</p><p>文/晨曦微露</p><p>男儿出路自当寻,一世焉能靠祖荫?</p><p>少小读书经暑热,成长就业受寒侵。</p><p>严霜染菊香方郁,大浪淘沙始见金。</p><p>未废半生拼搏志,举杯得意放声吟。</p> <p>七律.梅雨</p><p>薛美玲</p><p>鸟云密布又雷声,大雨倾降雾气腾。</p><p>万物甘霖添翠绿,千禾霂润盼收成。</p><p>林园葱郁芬芳醉,江海惊涛水位升。</p><p>城市冲污清静雅,巧逢凉爽乐苍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