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兵姚慈乐 <p>姚慈乐,男,福建邵武人,1931年12月16日出生,福州英华学校高二生。1949年10月在福州参加解放军,分配到厦门第31军当兵。1950年4月调南京军区汤山炮校学习,半年后结业,分配到山东德州第7训练基地工作。1952年4月初,第7训练基地,整编为炮兵65师,归华东军区建制,任后勤处军械科助理员。1953年6月入朝作战,担任守卫清川江沿线的任务。1954年11月随炮兵65师回国,1955年初调防福建前线,担负解放台湾的任务。1957年与战友董荷玉结婚,1958年参加八二三炮击金门战斗。后调福州军区体工大队篮球队任队长。离休时为福州军区体工大队副大队长,副师长级。抗美援朝期间荣立三等功。</p> 高炮65师姚慈乐、董荷玉夫妇合影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给姚慈乐的抗美援朝奖章 2000年10月24日,福建省军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50周年,陈明端等领导与抗美援朝部分老兵合影。后排右7为姚慈乐 2012年春节,原高炮65师福州战友合影。前排左3为姚慈乐 <p>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方志研究室和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决定共同组织抢救“活资料”,采访抗美援朝老兵。</p><p> 2020年6月11日和13日,在解放军900医院老年科采访了志愿军高炮65师抗美援朝老兵姚慈乐,以及他老伴董荷玉。</p><p> 姚慈乐今年90岁,患病卧床。虽然腿脚不便,但头脑清晰,记忆力较好。初次见面,感觉姚老和蔼可亲,感染力强。姚慈乐、董荷玉夫妇知道我们要来采访,非常高兴。回忆这段历史,姚老十分动情,娓娓道来。</p> 姚老在病床上接受采访 姚慈乐、董荷玉夫妇接受我们的采访 姚老说:1949年8月,福州城已经解放了,我是福州市英华学校高中二年级学生,住在福州舅舅家里。父亲是国民党中央银行福州分行职员,解放前父母亲就随国民党军南逃到海南岛,后又逃往香港。从此就断了联系。10月,解放军第10兵团在福州招兵,在英华学校地下党的动员下,我组织3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其中我班上有10多名学生报名参军。参加解放军是我的选择。解放战争时,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政权、军队的腐败,特别是看到国民党军在逃跑时,抢劫老百姓的东西,搞得满城乌烟瘴气,老百姓苦不堪言。而解放军进城时,热爱老百姓,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部队纪律严明,整齐划一,威武雄壮。因此,我觉得参加解放军好,人民有希望。<br> 参军后,福州英华学校30多名学生兵分配到厦门31军当兵。当时,我在英华学校时是学生们的头。参军后,我们学生兵又把我当做牵头人,有事都找我商量。1950年初,我被选调师部摩训队学习。1950年4月,福建军区和第31军要选调营以下干部和有文化的学生兵到南京军区汤山炮校培训。这次选调,共有40多名,其中学生兵有30人,我也被选中。我们在南京汤山炮校学习半年,于1950年12月调山东德州第7训练基地,同时调动的还有福州的几位学生兵。第7训练基地,主要是第一野战军第7军第20师改编的,大都是西北子弟兵。<br> 姚慈乐在福州参加解放军时留影 1950年1月,姚慈乐(前排左4)在厦门第31军摩训队学习时与同学们合影 高炮65师老兵董荷玉在省军区第二干休所家中接受采访 董荷玉,女,江苏无锡人,1934年6月生,1951年1月1日参军,分配到南京汤山炮校学习,7月份学习结束后分配到山东德州炮兵65师,与姚慈乐在一起工作。1954年转业分配到北京西郊百万庄国务院直属的北京市建筑工程局设计院工作,1956年6月入党。1957年与战友姚慈乐在福州结婚,分居两地。1977年因解决夫妻分居两地问题调入福州市工作,先后任福州市建工局、市委交通部任干事等职。1989年从马尾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筑设计院支部书记退休。 董荷玉老同志向我们介绍姚慈乐和她在山东德州第7训练基地和高炮65师组建抗美援朝的情况 中学生的董荷玉 1951年董荷玉在南京军区汤山炮校学习时留影 1952年冬在山东德州高炮65师留影 姚老介绍说:1952年4月,以第7训练基地为基础,抽调华东军区一部(吴淞要塞炮兵第1、2、3团一部,苏南军区警备2团一部,安徽军区和浙江军区某师炮兵连等)组建高炮第65师,下辖第613、614、615团。我因有文化被调到高炮65师后勤处军械科任助理员。<br> 高炮65师于1953年2月开始接受苏联支援的武器装备,其中613团为85高炮团,614、615团为37高炮团。每个连配备4门高炮,一个团有近40门高炮,同时每门火炮配备一辆牵引运输车。<br> 当时,我在军械科,负责接收苏联提供的高炮、汽车、炮弹等武器装备,还包括发电车、维修车、牵引车、吊车和测高仪、无线电设备等。在德州火车站,由我一人负责登记签收,并指挥部队协助卸车。驾驶员都是苏联军人,由他们负责从火车上开下来。接收的时候,看到崭新的高炮和汽车,这么多先进的武器装备,我们的心情特别高兴,纷纷感谢苏联老大哥对我们的支援。接着,苏联派专家到部队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手把手地教会我们使用高炮等装备,时间持续了4个月。<br> 1953年6月24日,高炮65师入朝参战。入朝作战前,部队没有动员,干部战士都不知道要入朝作战,一切都是秘密进行。接到出发的命令后,我们从德州上火车,火车车厢是闷罐车,快到中朝边境,有一段铁轨铺在水下,我们的炮兵专列在水上疾驶。水下铁路,敌机是不容易发现的。我炮兵专列过鸭绿江时,也是在水中铁路通过的。<div> 入朝后,高炮65师驻防清川江大桥、清川江沿线阵地,担负保卫的任务。虽然朝鲜停战了,但是美军的飞机还不时地侵入朝鲜领空,轰炸交通要道,我师部队处于战斗状态。我仍然在高炮65师后勤处军械科任助理员,专门负责接收苏联武器弹药的任务。这一期间,苏联不间断地向我们供应武器弹药,消耗的炮弹和损毁的高炮、汽车也会得到及时的补充。高炮65师第613、614、616团(入朝作战时组建,重新补充武器装备),先后入朝持续作战992天,作战1124次,击落敌机97架,牺牲110人。其中,我的福州同学有2人被敌机炸弹击中,光荣牺牲。<br></div> 1953年姚慈乐在朝鲜前线 1953年高炮65师司令部部分干部在朝鲜战地合影,后排右2为姚慈乐 志愿军高炮某部掩护军运列车通过重要路段(历史照片) 志愿军高炮某部在守卫交通线(历史照片) 志愿军高炮部队守卫朝鲜清川江大桥(历史照片) 志愿军高炮指挥部在用测高仪指挥炮兵部队作战(历史照片) 志愿军高炮部队打击空中敌机(历史照片) 志愿军高炮部队打击侵犯朝鲜的敌机(历史照片) 我国军运列车源源不断送来大批弹药。图为高炮某部在装卸炮弹(历史照片) 姚老说:朝鲜停战以后,中朝两国人民军队互相访问、慰问活动频繁。我在学校时就喜欢打篮球,到朝鲜后是师篮球队队员。我师师部驻地到平壤很近。有一次,师部篮球队坐车去平壤看志愿军和人民军篮球比赛。战后的平壤一片废墟,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球场。这里的军队检阅台,就像当时我国农村的戏台。两军篮球比赛在这里进行,都是志愿军球队赢。高炮65师领导对组建篮球队很重视,先后取名“前线队”“勤战队”,抽调优秀球员参加,我也是其中一员,前锋、中锋我都打过。朝鲜人民军67军等两个军的篮球队来我师驻地访问,同师篮球队比赛,结果都是我们赢了。以后,中朝人民军队球赛经常不断,成为增进双方友谊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3年秋,高炮65师“前线”篮球队在志愿军第5分部与朝鲜人民军篮球队进行比赛。右1跳起来抢球的为姚慈乐 在朝鲜战地高炮65师篮球队“勤战队”合影(第2排左3为姚慈乐) 志愿军高炮部队与朝鲜人民军高炮部队作战交流经验(历史照片) 中朝两国军队互相访问,经常举行联欢活动(历史照片) 1954年姚慈乐摄于朝鲜战地 姚老说:朝鲜停战以后,各方面的条件开始好转,志愿军部队开始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军民关系亲如一家。粮食供应保障较好,东北供应的高粱米、土豆、玉米和大白菜源源不断,部队干部战士吃饱饭没有问题。朝鲜老百姓生活很苦,没有东西吃。如遇天灾,就更惨。我们部队把节约的粮食免费向当地的老百姓发放,已解决他们缺粮的问题。这时,我们也从坑道内搬出来,很多战士住进了当地老百姓的房子里。朝鲜老百姓对志愿军很好,帮助志愿军洗衣服,帮助照顾伤病员,帮助志愿军做饭。我在军械科工作,天天同火炮、汽车打交道,弄得全身军装都是机油,就像炊事班里的“火头军”。入朝作战时,每人只发一套军装,我几乎都不洗,看上去满身是油渍。有一次过年,一位阿玛尼问我:“炊事员,快过年了,你穿的衣服该洗了。”老百姓都把我当成伙夫了。后来,我睡觉的时候,老百姓帮我把这套衣服洗干净了。 朝鲜停战以后,志愿军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生产,朝鲜人民帮助志愿军洗衣服(历史照片) 志愿军帮助朝鲜老百姓重建家园(历史照片) 志愿军某部帮助朝鲜老乡收割水稻(历史照片) 志愿军某部把粮食分发给驻地群众(历史照片) 志愿军某部帮助朝鲜老百姓进行春耕生产(历史照片) 朝鲜老大娘给志愿军伤员喂饭(历史照片) 志愿军于朝鲜人民亲如一家。志愿军回国时,与老百姓依依相别。(历史照片) 姚老说:1954年11月初,高炮65师开始秘密回国。回国时,没有动员,没有欢送,一切都是秘密行动。<div> 回国后,613、616团在浙江金华休整待命,614团先期开赴福州。1955年5月21日高炮65师进驻福州,任务是准备解放台湾。1955年在对台军事斗争中共作战44次,击落国民党军飞机4架,击伤7架。</div> 1955年回国时留影。姚老胸前挂着抗美援朝纪念章。 1958年留影 1958年授衔时留影 1956年12月,高炮65师师部驻福州连江县,所属各团分布于连江县、罗源县、宁德三都澳等地。1957年高炮65师辖613、614、616、623、625团,先后在福建沿海东冲、定海、黄歧、琯头、三都等地区驻防。1958年参加八二三炮战,击落击伤国民党军飞机28架(其中击落6架)。1966年9月高炮65师全部撤防福建前线,进驻云南,参加援越抗美战争。 70年代姚慈乐、董荷玉一家在福州军区体工大队训练馆前合影 红军村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