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口古镇印象

张珉

<p>五月十二日,趁疫情缓解之际,我和先生自驾前往无锡荡口。</p><p> 途径阳澄湖休息区,竟然门可罗雀,疫情之下,显然国人对出行,出游都比较谨慎。</p> <p>这就是荡口古镇?粉墙黛瓦,绿树依依,小桥流水……第一眼便被惊艳到了!</p> <p>怎能错过扑面而来的美景?赶紧按下快门。</p> <p>牌楼,荡口古镇标志性建筑。</p> <p>入古镇需检门票,成人八十元,老年25元。</p> <p>大部分店铺大门紧闭,偶尔能见敞开店门,心里暗暗替店主担心:他们一天可做得了一单生意?</p> <p>倒是这家点心🥧店主,时不时有顾客光顾,我们便是其中之一。</p> <p>熏鱼面二十元,一屜小笼二十元,在景区这个价格能接受。</p> <p>古镇格局大多:建筑是明清的,街是青石板的,房屋是枕河的,荡口古镇也具备了这些元素。</p> <p>但荡口古镇的水域如此开阔,着实让人眼目一新。</p> 时已正午,一路行走,久久遇不上一个游客。 <p>行走于此,寂静的有点“悄怆幽邃”。</p> <p>本该最热闹的商业街,游客寥寥无几。与店主聊天中知,疫情是原因,但自从收取八十元门票也是一个原因。</p> <p>但地方政府花巨资修葺的古镇,需要维护,需要开资,不收费又怎么行呢?</p> <p>有水便有桥,形式各异的桥连接了河的这头与那头。</p> <p>水,桥,绿树映衬,目之所及都是一幅画。</p> <p>古镇的每一处景,显然是都精心设计过的,一条小巷也可布置得如此趣味盎然。</p> 斑驳的墙,有了绿色,便有了生气。 游荡口,浅显一点看见的是景,深入一点看见的是文化。 <p>我们熟悉的漫画家华君武,他祖藉在无锡荡口。这是他爷爷住过的屋。</p> <p>原来著名科学家钱伟长也是从荡口走出去的。</p> <p>这尊塑像是巜歌唱祖国》的著名作曲家王莘。那翘角的屋,便是王莘生平陈列馆。</p> <p>走进去,第一眼便见三层台阶的舞台。</p> <p>陈列馆右侧王莘故居原址依然保存着。</p> <p>钱穆,著名国学大师,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与胡适齐名,素有“南钱北胡”之称,只是他1949年去了香港,1967年定居台湾,最后也寿终于台湾。国内少了对他的宣传,后辈对他的了解自然就苍白了许多。</p> <p>参观了华氏义庄,长了知识,原来“义庄”是旧时大家族赡族济贫,助学施善而设立的田庄。</p><p> “华氏义庄”建于乾隆年间,至解放后解散。可见族中名门望族有钱不忘扶贫的高尚品德自古有之。</p> <p>这是华氏义庄宽敞、精巧的园林景观式庭院,华氏望族当年的经济实力可想而知。</p> <p>走进会通馆,既领略了汉字印刷术的博大精深,又对我国的印刷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从毕升发明了泥活字,到铜活字印刷的鼻祖华燧,再到受到英国影响的近代铅字印刷,直至现代用激光照排以及数码彩色的印刷,印刷方式的改变,彰显了历史的进步。</p> <p>王桢转轮排字盘是历史记载最早的排字设备,在这里我看见了当年工作场景的蜡像。</p> 须家米行建于清乾隆年间,它见证了无锡城乡近代工商业的繁荣。 <p>荡口因其独特的景,写生研学基地也设于此。再看那墙上挂得齐整整的金字招牌,想必研学基地远不止写生这一家。</p> <p>绕荡口古镇一周,我和先生不紧不慢地走了四个小时。入眼的是景,入心的是文化。感慨荡口实乃一方人杰地灵之水土。</p> <p>同为明清建筑,南北方、江浙一带还是有差别的,看着荡口古镇一律式的、简约的砖木结构平房,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从小我跟着外婆在无锡长大,那时无锡惠山人住的都是这样的房子。</p><p> </p><p> </p> <p>这种式样的平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上海郊区也较为普遍。</p> <p>在优美,安静的古镇漫步时,抬头见一堵斑驳墙面上书写“时光书屋”几个大字,颇觉意味深长,是啊,在这里,游人可与历史文化相遇,古镇的意义在于它能留住历史,供后人阅览。荡口古镇,不正是一个时光书屋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