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图片:姚念堂</p><p>文字:毛向前</p><p>审核:徐崇林</p> <p class="ql-block"> 简 介</p><p class="ql-block">姚念堂,斋号:一念堂</p><p class="ql-block">1949年生于陕西省长安县</p><p class="ql-block">1968年毕业于北京琉璃河水泥工业学校</p><p class="ql-block">同年入职原陕西省耀县水泥厂</p><p class="ql-block">2008年退休</p><p class="ql-block">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副会长</p><p class="ql-block">铜川市老年书画学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p> <p> 醉心“山水”姚念堂</p> <p> 姚念堂是一位山水画家。</p><p> 姚念堂创作山水画的时候,仿佛置身于祖国的崇山秀水,尽情领略旖旎风光,感受自然之美,人与自然早已融为了一体,山水是画,画是山水。因而他每创作一幅山水画便当作一次愉快的青山绿水行,他感到愉悦而富有活力。</p><p> 谈到山水画创作,平日里内敛含蓄的姚先生似乎生动了许多,语言也丰富起来。他积多年创作实践之经验认为:要创作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仅有绘画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修养。艺术要反映广阔的生活,就必须知识广博,胸襟开阔,广泛汲取姐妹艺术的营养,为我所用。他举例说,一些人画的梅兰竹菊没有生机,其原因在于一些人不懂得梅兰竹菊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他解释说,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有节,菊,冷艳清贞。它们都象征着一种人格和襟怀。懂得了这些,画出的画便有了神韵,有了灵魂。他进一步深有体会的指出,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成天坐在画室里仅靠临摹传统作品,师法古人是难有长进的,必须深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大量写生,以造化为师,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对画家来说,生活不仅要广,更重要的是深,不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而是探微钩沉,融会贯通。姚先生说,创作山水画时必须细心观察生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例如画鸡,一般都画在地面上,石上,树下而不能画在树上。燕子一般都落在房脊或电线上,因此不能画在树上,更不能画在紫藤类植物中。否则,必定不会是好的画作。</p><p> 姚先生的观点我深以为是。他是深刻领悟和实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p><p> 我二十多年以前就认识姚念堂先生。那几年我们一同参加过一位老领导创办的书画协会(地址在原华原饭店)的交流活动。姚先生是一位低调的人,默默无闻探索山水画的创作奥秘,乐此不疲。不愿搞那些虚头八脑,云里雾里的名堂。几十年过去了,姚先生已经学有所成,画名远扬。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末,我们相约见面有了一次较长时间的交流。</p><p> 姚念堂,1947年生,长安人,工程师职称。也许长期伏案工作画画的缘故吧,高大健硕的身躯略显驼背,花白的头发也已稀疏。他是1968年从北京某工业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原耀县水泥厂的(后改制为秦岭水泥有限公司),先后到烧成车间、子弟学校、基建科、旋窑筹建处、劳动服务公司、特种水泥厂等单位工作,直到2008年退休。工作四十多年,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化,他都认真负责,尽职尽责,深受领导和同事们好评。他把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年华贡献给了人民共和国的建材事业。</p><p> 怎么学起了山水画?姚先生说这缘于小时侯家里有本《芥子园画谱》,看多了,就有了画画的兴趣。尤其是在北京上学的两年,学校斜对面是北京军事博物馆,周未常去观摩书画作品,到后来,只要北京市区那里有书画展览,必去观摩,琉璃厂等书画市场更是他常去浏览的地方。毕业后忙于工作生活,但热爱山水画的种子一直在心中激荡。只是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才有时间学习绘画。直到退休前几年,时间渐渐充裕了,才真正拿起了画笔。从此,山水画学习和创作便成了他的“主业”。又经过十多年的耕耘探索,终于形成了自己厚重、苍茫、灵动的山水画创作风格,深受行内人士称道和各界朋友的喜爱。</p><p> 姚念堂先生是一位对书画痴情热心之人。退休后他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牵头成立了“耀水书画”协会,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了牌匾,组织和团结了一批书画同仁。协会成立之初,还只是水泥厂的书画爱好者参加,后来发展到水泥厂周边地区的书画爱好者也参与进来了,达到五六十人。每周活动一次,每人将自己的习作带去,由创作经验丰富的老师点评,大家交流学习体会,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不少人从此走上了书画创作之路。</p><p> 于右任先生曾书过一联:“得山水清气,极天地大观”。姚念堂先生是否"极天地大观"尚未可知,然“得山水清气"无疑矣。</p> <p>姚念堂先生部分作品!</p> <p>“耀水书画”协会工作室掠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