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课堂上”

木头

<p>  在闲暇里,有时会饶有兴趣地去翻看曾经写过的一些随笔,“老师的体重”“随意、刻意”、“让我欢喜还我忧”、“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优秀‘屠夫’”……追忆那段时光,每每都有些感触。“我手写我心”因源于真实,所以入心,尽管文笔粗糙。而那些所谓获奖的“论文”,可以当业绩、可以换来实际所需的却鲜有去翻,因为知道,那些更多的是“应景”或是“舶来之品”。</p><p> 一直疑惑,一个小学教师,哪来那么多的理论储备和新颖的实践观照,几天就可以写一篇论文,并且,写起来洋洋洒洒,动辄“核心素养”、“理念”、“主张”、“教学模式”,哪个新鲜写那个、哪个时髦提哪个……可细看里面所举实例,两年前看过、五年前看过、十年前还看过……依旧是“老八股”!</p><p> 真实教学依然是“旧客船”,论文却印出了亮眼的“新船票”。</p><p> 前几天看了冯继有的一篇推文,《把论文写在学校课堂上》,挺接地气,<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主要是工作研究,其教育智慧基本属于实践智慧,成果主要不在论文中,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span>也就是,我们在现场,就写实践中的现场!!</p><p> 还记得有句话,“教师只是理论的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p><p> 那我能不能这样子去理解:既是“消费者”就必须是有选择的“消费”。每个人的课堂都带有个人印记,如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消费品”,而不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然后细咀慢嚼,利用我们自己的现场去消化、去吸收、去实践、去修正、去积累、去沉淀,固定的“消费”便是你的主张,而加深的印记即成你的风格。把日常当研究,把这一次次的现场记录下来,就是自己的教育“历史”,自己的教育“传记”。尽管“五味杂陈”,却尽显课堂“烟火气息”,这难道不比那些“注水”的论文更有价值?</p><p> “把论文写在学校课堂上”,这句话说的真好!但如若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外部生态环境,那将更好!!</p><p> 泰戈尔的一句诗句“天空没有飞翔的痕迹,而我已经飞过!”</p><p> 而履历上没有留下论文的痕迹,但我已写过。——是不是教师之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