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圖澳門 行走其中(三) “神奇的石仔路”

簫簫

漂洋過海石頭仔 <p>疫情年,我開始浪費時間去走大街小巷,用心去細讀腳下的石仔路。走著走著,腦海裡浮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p> <p>浮現了一個大航海時代</p> <p>浮現了自由飛翔的鳥</p> <p>浮現了大地盛開的花</p> <p>在澳門,這些傳統的石仔路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了,最初鋪砌用的石仔是澳門常見的花崗岩。</p> <p>盡管偶而會被跘倒、高跟被陷難拔,但石仔路可滲透雨水、無污泥濕滑的好處也被大家認同。</p> <p>但如今腳下美麗的石仔路卻是來自很遠很遠的遠方-葡萄牙。</p> <p>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門前伊莎貝爾皇后像。皇后頭戴皇冠手持一本厚書已有幾百年了。</p> <p>始於19世紀的葡萄牙碎石路繼承了古羅馬及摩爾人技術,並於1848年在里斯本廣場以波浪圖案的黑白碎石鋪築整個廣場地面以紀念葡萄牙的航海大發現。</p> <p>澳門何時真正出現葡式碎石路?</p><p>1993年澳葡政府開始了議事亭前地葡式化重整工程並規定要使用真正的葡式碎石,於是特別從葡萄牙聘請工匠,葡式碎石更是從葡萄牙專門運來的。</p> <p>時值今天,石仔路鋪砌仍在進行中⋯⋯</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天,在澳門水務局旁還能見到的『大航海時代』的鐵錨。</span></p> <p>那麼,什麼是“大航海時代”? 與澳門的關係?在澳門現有的影子?⋯⋯</p> <p>13世紀葡萄牙國家獨立後,由於土地貧瘠資源有限,為求生存開始發展航海技術,形成了在風暴大西洋中航行的傳統。至15-17世紀,更是乘風破浪、到處「尋寶」。進入了歷史上的「大航海時代」,又稱之為「地理大發現」。</p> <p>航海探險隊一路向東,繞過非洲、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並建立殖民地,繼續經馬六甲海峽,於1553年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澳門的居住權。</p> <p>經過數月艱難的航行,終於到達了太陽升起的東方!這些航海人可能終生再也回不去自己的家鄉了。</p> <p>因為「大航海時代」走進了東方,這在葡萄牙發展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當然,世界大航海時代的先聲絕對是鄭和,鄭和下西洋比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還早87年、何況大航海時代是更之後的事了呢!</p> <p>航海隊給東方帶來了西方社會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給世界歷史進程帶來了重大影響。</p><p>這位姑娘手捧在胸前的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艘帆船,說明了「大航海時代」重要的歷史地位。</p> <p>今天的澳門南灣歐華利前地、仍能見到在「大航海時代」中首位以海路到達中國大陸的葡萄牙航海探險家,佐治·歐華利雕像</p> <p>航海家華士古達嘉馬半身銅像。</p> <p>紀念碑下面白色大理石浮雕,是根據葡萄牙著名詩人賈梅士所著的著名史詩《葡國魂》中的一段神話而刻劃,以讚揚華士古達伽馬的航海冒險精神。上方有銅製指南針等航海用具。</p> <p>記得20多年前的澳門回歸前夕,曾經問一位土生葡人,澳門回歸後是否會回葡萄牙?而她答到,“我走在澳門街上經常恍惚的以為是走在葡萄牙里斯本,這裡的建築、石仔路和里斯本一樣的美麗⋯⋯,我喜歡澳門、這裡就是“小葡萄牙“。</p> <p>今天當人群置身於市政廣場上就象置身於黑白相間的波浪中,置身於波瀾壯闊的大海之中,仿佛一直在被一浪接一浪的大海推動著前行,這種視覺感觀非常有趣。</p> <p>這些就是記錄「大航海時代」、非常有動感、有故事的的石仔路。</p> <p>走在澳門的街頭巷尾,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上漂的,還有花兒盛開的,一切都有了,實在是非常美妙的大地。</p> <p>就連小朋友的畫也自然的表達了漂在尤如大海的石仔路上美麗的小城。</p> <p>雖腳踏大地,卻見眾多的船隻⋯⋯</p> <p>雖不見海,但總有魚蝦相伴⋯⋯</p> <p>還有天上飛的⋯⋯</p> <p>地上跑的⋯⋯</p> <p>注:在大航海時代之前的歐洲貴族,仍然以陸上騎馬衝鋒為最高尚的職業,更是貴族少女夢中的白馬王子。</p> <p>花兒盛開的⋯⋯</p> <p>蝴蝶飛舞的⋯⋯</p> <p>蟲兒散步的⋯⋯</p> <p>平日裡我們每天當然會看很多東西,走<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路上雙眼習慣的注視著前方,這是因為</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需要看</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而并非因為發自內心地想看。</span></p> <p>我們太過忙碌,無暇花時間仔細去想某樣東西。</p> <p>漸漸地,甚至忘記了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身邊的事物了。</p> <p>試著走走看看吧,低頭注意腳下的故事⋯⋯</p> <p>柱邊角落也許都有驚喜呢!</p> <p>其實,這些美麗都在我們日常生活中⋯⋯</p> <p>經歷了疫情年,我們更懂得了閱讀眼中看到的美,這些靜止的風景其實在表達一段歷史、一種文化、一種記憶。</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