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东郊的那些日子

老兵弓长

<h3>  南京的东郊,一般泛指东郊风景区,其地理位置包括紫金山(又名钟山)为主体,延及周边方圆几十公里的范围,其中有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h3><br><h3> 当然,就个人理解,对于喜欢拍照的人而言,东郊吸引人的地方主要还是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如春天的梅花山、秋天的石像路,不仅是本地人,现在也吸引了很多外地摄影人慕名而来。</h3><br><h3> 最近,翻阅整理过去所拍的照片,发现自己去东郊拍的片子,数量还不少。不过,现在看来拍得有意思的片子并不多。</h3><br><h3> 尽管如此,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游走、行摄东郊的日子,多少还是有点心得,其中的过程还是值得回味的。</h3><br><h3> 去东郊既可出中山门,也可出太平门。太平门外有白马公园,居于紫金山脚下。公园为石刻主题公园,内收集陈列了古代石刻文物百余件,上至六朝,下至明清。</h3><br><h3></h3> 左上图中白马石雕,大约是公园名称的由来。 沿明城墙向东行数里即开始攀登紫金山了。紫金山主峰海拔四百多米,对于自己这样不喜欢登山的人,攀登一次也不是很轻松的事。这些年来前后去过不多的几次。<div><br></div><div> 2007年10月的那次登山,一路走到了头陀岭。<br></div> 紫金山第一个山峰为紫金山天文台所在,建于1934年。上图为天文科学中心,系香港慈善家田家炳与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建立。 紫金山天文台外部平台,现在摆放展示一些古天象仪器。外行人看个热闹,这些设备如何运行,不得而知。 登临山顶,极目四望,历史与现实的交集十分明显。 2012年12月30日,经紫霞湖向北攀登紫金山。雪后初冻,路滑难行,印象深刻。 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系孙中山陵寝,1929年建成,海内外名声很大,不过需要攀登几百级台阶才能到达顶部拜谒。据说台阶有三百多级,走一趟还是蛮费力气的。对拍照而言,不是特定的日子,去一次足矣。 毗邻中山陵的音乐台,1933年建成,属于中山陵的配套建筑。<div><br></div><div> 游览音乐台主要的感觉就是其鸽子之多,堪称一绝。再有顶部一圈围廊种植的紫藤,花开时的景象,应该是很壮观的吧。<br></div> 中山陵周边还有一些景观。左上,著名的流微榭,又名水榭,这是拍照人喜欢的地方;右上,海底世界游乐园,二十多年前带孩子去玩过;左下,中山纪念堂,曾去过一次,发现原来在新街口的孙中山铜像安放在这里;右下,美龄宫,就是幢民国建筑,但现在从天空拍摄,其周边的梧桐树形成项链状,煞是好看,特别在秋季。 中山陵向西行不足二里地即为明孝陵,系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其院落内的腊梅,每到年末腊月,开得是十分的旺盛,专为拍照去过好几次。 右下图,道路两侧的黄色就是腊梅。 左上,拍了有人走动和无人的片子,后来发现还是有人的片子好点;右上,康熙题碑,治隆唐宋,好好吹捧了老朱一把,不过他大杀功臣的做法还是令人不齿;左下,雪中残垣,似有历史苍伤感;右下,加盖的屋顶实在是不伦不类。<br> 左下图感觉在讲故事,不知老外能听懂吗;右下是四方城,现在也加上了顶,尽管原来是有顶的,没有了就没有吧,毕竟是古迹,加个顶算那般?<br> 不过,每到秋季来临,其神道上沿石像路600米,树木颜色十分艳丽,倒是拍照人云集的地方。本人美篇上发过一篇《石像路》,收集整理了自己拍的一些片子,也算反映了这一时间段的状况。 毗邻明孝陵景区的中山植物园,始建于1929年。现为中国科学院直隶的植物研究所,其中每年都培育了大面积的花卉,既可游玩,也可拍摄。<div><br></div><div> 园内的孙中山半身像。<br></div> 郁金香盛开的季节,参观的人流络绎不绝。 小学生春游的队伍,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 沿着参天大树的林间道路行走一番,也是蛮惬意的。 左上,植物所培植成功的金缕梅,据介绍是复活了一个古老的梅花品种;右上,植物所培育的王莲,据说其托盘可放置一小孩;左下,林间小桥,经常可见婚纱摄影的人流;右下,晃拍,其实就是摁快门的同时将相机上下或左右移动,那年曾经风靡,其效果也是见仁见智了。<br> 左上与下三幅片子是植物园里,游玩和晨练的老人。右上图为梅花山。<div><br></div><div> 位于中山植物园北园的红枫岗,玩摄影后方知,这是南京秋季拍摄红叶的最佳场所之一。<br></div> 发现了没有?搭了座小桥,方便两边行走,但拍照是什么效果呢?呵呵! 不管怎么说,红枫岗的秋色还是很美的!<br><br>  当然,这样的季节,橡树南俱总会组织外拍活动。那些年,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认识了不少摄影圈内的老师,也向他们学到了许多,无论是理念还是技术,收益颇大。<br> 2011年12月外拍花絮,照片里有些老师多年已无联系,祝愿你们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当时参与外拍的二位模特。 2015年11月外拍花絮,好像这是最后一次参与橡树南俱的红枫岗外拍活动了。理由有很多,根子还是懒,自我批评一下。 能拍到满意的照片,木门老师的服务是不可缺的,给个赞! 利用施放烟饼的雾气,抢拍到了“丁达尔”光束,当时是十分的得意,现在看似乎还缺了那么一点。看来,不满足是进步的源泉。 一开始拍是寻找个体枝叶,换一个角度,目标参天大树,似乎气势更为宏大了。 植物园每年组织摄影作品竞赛,将上一年获奖作品展示出来。投过一次稿,未入选,后再未投。 2011年11月,植物园内某单位组织的一场亲子活动。不过是大人们的创意,孩子们只是跟着玩。<div><br></div><div> 明孝陵对面的小山包,古称孙陵岗,据说是三国孙权的陵寝所在,但现在已无踪迹可寻。不过,那里建了一座纪念馆,曾进去参观了一番。</div> 馆内有蜡像陈列,左下内容系对外贸易;右下内容为赤壁大战。 2014年3月梅花节举办期间,一帮外国留学生也来凑热闹。<div><br>  孙陵岗满山种植了各个品种梅花,现在人们已将它称为梅花山了。每到春季,姹紫嫣红,赏花游玩、拍照采风,倒是吸引了很多人。</div> 每年梅花开放的两个月,都要举办梅花节,至2008年已经是第15届了。 梅花山最高处的博爱阁,应该留影打卡的。 左上,梅花映衬的博爱阁;右上,博爱阁遥望南京城区,这是2007年拍摄的,后来还拍过几次,感觉都没有这幅简洁;左下,博爱阁旁一株老梅树,与冲天的风筝遥相呼应;右下,红楼艺苑一景。 每年都去拍梅花,但如何拍,始终不得要领,没有几幅满意的。后来权当玩儿,不追求大片,只是拍拍气氛罢了。上面这些片子大体如此,自我感觉,不算最满意,但是多少能讲讲故事。 一队肢残人士,组队到梅花山游玩。 梅花节期间的餐饮服务,自然是旺季,过后基本就关门歇业了。 雪后游玩梅花山,尝试用长焦镜头拍摄。远处山峦的积雪,预示梅花开放的季节即将到来。 残雪落日,气氛肃穆。<br><br>  梅花山附近有一处叫红楼艺苑的地方,内中亭台楼阁的建筑似有《红楼梦》的渊源,用几张代表吧。<br> <h3>  然而,东郊的城廓与山林之间的几处湖泊水域,窃以为,拍拍照片倒是蛮有意思的。</h3><br><h3> 出中山门左转,沿途可到燕雀湖、前湖、琵琶湖,相距都不是很远。这些年都进行过整治,合适的时间段,或许能拍到好看的片子。</h3><br><h3></h3> 左上,紫霞湖;右上,前湖;左下,琵琶湖;右下,燕雀湖。 中山植物园扩建了南园,前湖有一部分被囊括其中,远处建筑为植物园温室花房,其屋顶形似两片树叶。 前湖的四季景色。 杉树林间春意盎然。 植物园温室花房内的花卉。很多看了介绍知道,过后就不知道了。拍了许多,仅是标本,就用这四幅意思意思吧。 前湖小景。<br><br>  紫霞湖在明孝陵后面山坳里,一年四季都有人去那里游泳,年年有溺亡,然仍无法禁绝。特别是天寒地冻的时节,居然有人破冰畅游,也是一景。<br> 离前湖不远的琵琶湖,面积不大,治理得不错。那些居住在后宰门地区的人们,穿过城墙开辟的一小门即进入了景区,甚是方便。<h3></h3> 连接景区的道路修成这样的木栈道,既安全,也美观。左下为著名的龙脖子,弯急坡陡,年少气狂的当年,曾骑自行车一路滑下,想想后怕。<br><br>  继续回到中山陵,向东行约2公里即是灵谷寺景区。灵谷寺为六朝时建立,迄今有千年历史了。不过,毗邻的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以前知之甚少。 供奉烈士灵位的无梁殿,建于明洪武年间。右上牌坊坊额正面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 左上为原灵谷寺景区入口,现已移至万工池前方,见本人《一日游》文中照片。<br><br>  由灵谷寺南行不远,是南京体育学院。其院内的体育场是民国中央体育场,建于1931年。其院外山坡经过整治,现为体育公园,曾经举办过一些大型活动。 2013年5月,曾在这里举办过自行车拉力赛,拍了一组片子。 体育公园地域宽阔,很多风筝爱好者在这里一显身手。<br><br>  再往南行到孝陵卫,春天的时候,可去南京理工大学拍二月蓝。每年二月蓝盛开的时候,那里就成为网红打卡地了。 清晨的二月蓝。 右上、左下两幅,自我感觉还是蛮有意思的。 上面这组片子记录了当下年轻人的游玩方法。 <p>  陪孩子玩是大人的义务。当然,现时人们眼中,养宠物似乎也算养孩子吧。</p> 看看这位老师“打鸟”的器材。 我也尝试了一下,看来不破费点银子不行。 <p>  全民拍照,各显其能。</p> <p>  </p><p> 回顾行摄东郊的那些日子,不能不说摄影前辈胡老师。特别钦佩胡老师的精神,年近80,仍孜孜以求,带领一帮老头老太步入摄影之门。</p> 尽管学生不成器,也要留下几幅工作照,聊以证明自己还是努力过。 过去曾经与人说起,整理照片的过程,实际上是串起记忆碎片的工作。尽管是细枝末节,也是种记录。<br><br>  当然,这样的记录应该是有思考、有意识的,唯有如此,多年后再看,多少会有点意义。<br><br>  也许,这就是不厌其烦地做这样文字与图片的初衷吧。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IlaovJZukflHLKfdbDVPQ"><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