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游览罢黄连峪村,趋车返至博岭路上的黄连峪站,再沿小河旁的水泥路蜿蜒西南行到达西厢村,这里是我们西游行程的第三站。</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西厢村</span></p><p> 西厢村隶属博山区域城镇,东距博山城12公里,位于博山、章丘、莱芜三地交界处,是个闭塞的小山村,风景优美。传说西厢村始建于明朝,村内的房屋多为石砌,木窗木门,雕花装饰,十分古朴,居住其中的村民大多长寿,是有名的长寿村;村外群山巍巍,村内溪流潺潺,幽静的环境,洁净的空气,美丽的风景,使人流连忘返。</p> <p> 去年山东省旅游局联合新浪山东启动了“探寻山东最美古村落项目”,并在新浪微博发起了历时三个月的投票评选活动。在全省100个最美古村落中,博山区西厢村以335503票夺冠,成为全省最美古村落第一名。</p> <p> 西厢村标准地图</p> <p> 这是西厢村的小广场,古井、古树、古长城石碑位于古溪旁,古井上的辘轳经成年累月井绳磨损,已明显凹陷变细。</p> <p> 关帝庙,西厢村善良、纯朴、团结互助的民风部分得益于对关羽忠义精神的尊崇,此风始于刚立村时刘姓邀张、朱二姓以忠义礼智信共建和睦村庄之时,后经世代相传,忠义精神深植于西厢人的头恼中,生生不息。关帝庙最近一次重修于2010年,规模虽小,但雕梁画栋,光彩夺目。</p> <p> 别致的二层小楼,全石(楼顶以石板覆盖)结构。</p> <p> 长寿院,大门楼全由青石建成。进大门是五福同寿照壁,院内建筑精巧,石块筑墙,石板铺地。长寿院名字的由来缘于院内住过一位107岁的老奶奶,其年轻时,面对日本鬼子宁死不屈,宁愿投井也不说出八路军去向,高风亮节青史留名,成为子孙后代做人的楷模。</p> <p> 村内道路与小溪相伴,溪上架设石桥,通向各家各户。</p> <p> 废弃石房门内生长的胳膊粗的树,承担了支撑墙体的任务。</p> <p> 陶瓷艺术委员会创作基地,淄博鱼盘艺术博物馆的牌子挂在石头房屋的院门前。可惜大门紧锁,未能入内参观。</p> <p> 废弃的石碾。</p> <p> 这种土炉灶,名为"形垛炉",以柴禾(草木)做燃料。</p> <p> 现代的小桥</p> <p> 整齐的石堰</p> <p> 栓马石</p> <p> 树木满山,浓荫蔽日;花草满园,馨</p><p>香盎然。</p> <p> 房屋依山就势,台阶或陡或缓。</p> <p> 各色大门,多为就地取材建成,石框柴扉,质朴自然。</p> <p> 这也是一个大门?本该至少有三面的大门框只有两面由石柱、石板构成。</p> <p> 农家乐饭店,农家饭、家常菜,绿色环保,香甜可口。</p> <p> 房屋多为两层,石墙、石顶。</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夹山村</span></p><p> 离开西厢村,返回到博岭路黄连峪公交站,东行至青龙湾后,转向南沿水泥村道进入夹山村,这是我们游程的第四站。</p> <p> 夹山村隶属博山区域城镇,位于博山城西10公里,四周环山,海拔约800米,为淄博市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因山多、水多、树多,森林覆盖率达到75%,气温较博山城区低3℃至5℃,尤其是夏季清爽宜人,是难得的避暑胜地。</p> <p> 夹山村标准地图</p> <p> 夹山村碑</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夹山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常言: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处于高山之中的夹山村泉水众多,最有名的有6大泉:墨泉、灵泉、孟良泉、孟脉泉、鹏程泉、夹山泉。</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夹山人对泉情有独钟,格外爱泉护泉,建了泉池,围了护栏,加了泉盖,撰写了泉赋并与泉名一并雕刻于石,永作观瞻。</span></p> <p> 值此干旱之时,溪内尚有积水,由此也表明"水润夹山"不虚。</p> <p> 已被水泥硬化的村内道路与山溪相伴,为山村增添了秀色和灵气。</p> <p> </p> <p> 村两委前若大的戏台,台前"舌尖上的‘椿′天 夹山红嘴香椿节开幕式″的横幅格外醒目,表明香樁节不久前曾在此开幕。夹山村是远近闻名的香椿基地。房前屋后、堰边道旁,到处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香椿树,逢春季,红嘟嘟、香喷喷的香椿芽煞是可爱,展现一道靓丽风景,也为村民增加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p> <p> 戏台前留影。</p> <p> 可能是地势的原因,二层房屋较黄连峪村少了些,但就地取材的青石结构相同。</p> <p> </p> <p> 房屋建在高高的山崖和石堰上。</p> <p> 石堰与石台阶相伴。</p> <p> 废弃的老房与新式的健身器材。</p> <p> 益农信用社使用的房子房龄不太长,也是石墙、石檐、山墙顶部石条。</p> <p> 石磨古老却干净,显然是近期使用过。</p> <p> 要离开夹山村了,再拍照一张。</p> <p> 告别夹山村,趋车在山峪中南行约1公里来到了本次游程的第五站风门道关。</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span></p><p> 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位于夹山村南两华里处,西起黑山山顶,东至“双嘴山”,全长1500米,是齐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使城墙损毁严重,但从其残存遗迹,仍可想象其当年的雄姿。</p><p> 风门道关,是齐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关口处于两山之间的缺口上,该缺口也是空气流动的通道,故名风门道,当地人称为黑风口,也包含关口险恶之意。过去是博山、淄川、章丘、莱芜四县分界,是贯通齐鲁两国的交通要道之一,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p><p>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1年6月25日公布该段长城为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006年省文物单位所竖的“风门道关遗址”石碑立于山垭道旁。</p> <p>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风门道关碑</p> <p> 齐长城遗址碑</p> <p> 关口留影。</p> <p> 风门道关西的齐长城遗址,有半米左右的残缺墙体存留。</p> <p> 风门道关东山脊上的齐长城遗迹</p> <p> 在风门道关垭口回望夹山的山谷。</p> <p> 水泥公路过风门道关垭口后蜿蜒曲折下行可达莱芜逯家岭和卧云铺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