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印象之醉美沙溪---寺登街

闲云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沙溪位于云南大理剑川东南部,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域东南部,在大理与丽江之间。我前几年来过一次,这次又来了。我喜欢这里清秀安静的环境,喜欢这里独特的文化,更喜欢这里纯朴自然的民俗民风。遂用照片记录下来,并上网查找整理些资料,留给自己,也分享给亲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0, 0, 0);">美篇中所有照片均为本人拍摄。</b></p> <p><b>公元前400多年,沙溪就形成了以黑潓江为中心的青铜冶炼制作基地。唐宋时期,成为了唐和吐蕃经济、文化交流古道上的一个陆路码头,是著名的滇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b></p> <p><b>沙溪寺登街,茶马古道上一座古朴、精致的白族村镇,这里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白族文化、纯朴的民风、美丽的自然风光。</b></p> <p><b>这里山环水抱,美丽的黑潓江从村镇旁静静流过,是地理位置极佳的风水宝地,也是旅游、摄影、美术写生的好地方。在这里小住几天,可以远离现代商业经济的喧嚣和污染的环境,享受难得的干净、安静、美好……</b></p> <p><br></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黑潓江上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玉津桥。明朝时期,这里原有一座木桥,1639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旅游到此,在他的游记中写到:“沙溪之水流其东,有木梁东西驾其上,甚长”。后来建起了铁索桥,“铁索锁江”是当时的沙溪四景之一。铁索桥毁于嘉庆年间战乱,被拆了打造兵器。清代康熙年间,当地又将其改建成石板桥。当时,赵州师荔扉先生在剑川办教育,在桥上题联:“石可成梁,从今不唱公无渡;津真是玉,到此方知水有源。”这即是玉津桥桥名的由来了。</b></p> <p><b>几百年来几经坍塌和战火的破坏,1931年,沙溪民众募资再建古桥,白族著名学者赵藩为玉津桥的重修专门撰写了《修桥募引》,记录功德。桥头这个碑廊里就是镌刻着《修桥募引》的功德碑。</b></p> <p><b>玉津桥长35.4米,宽5米,石柱石板护栏。拱顶上有石雕鳖头,护栏尽头有四只“娃娃鱼”石雕。</b></p> <p><b>玉津桥见证着这里曾经的繁荣与沧桑,桥面至今还清晰可见茶马商队的足迹。</b></p> <p><b>寂静的月夜,黑潓江面波光粼粼,古桥显得格外美丽而神秘,潺潺水声中,仿佛还能听到百年前的马蹄声声…</b></p> <p><b>寺登街是以四方街为中心、以东巷和南北古宗巷为纽带、向四周辐射的历史古建筑街区,主要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兴教寺、魁阁带戏台、马店、东寨门、南寨门、明清古建筑民居群。2001年,寺登街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基金会的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该组织认为: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寺庙、旅馆、大门,使这个当时连接西藏和东南亚的古集市还保留的相当完备。</b></p> <p><b style="color: rgb(0, 0, 0);">寺登街有三座寨门。距离玉津桥西头约100米就是东寨门,由于进东寨门不远就是古集市核心地带,因此也被村民称为“街子门”。寨门用土坯砌成,可以容两匹马同时通过。</b></p> <p><b>如今,东寨门还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寿星,庇护着寺登街的居民,迎送着南来北往的商与客。</b></p> <p><b>进入古老的东寨门,映入眼帘的老街老巷老建筑,让人有一种时空穿越的恍惚。</b></p> <p>重建的北寨门,缺少了沧桑和厚重的感觉。</p> <p>通往南寨门的小巷</p> <p><b>通往西边大路的巷子</b></p> <p><b>四方街</b><b style="color: rgb(0, 0, 0);">正街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00米,整个街面用红砂石板铺就。街中心西面和东面分别是兴教寺和古戏台,两棵古槐树分别护佑在南北两边,如今只剩了北面的一棵。</b></p> <p><b>兴教寺是佛教密宗寺院,始建于明永乐13年(1415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建筑格局是一进三院,大殿为重檐歇山顶。寺内还保存着二十幅明代白族画家张宝绘制的壁画,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古代白族绘画艺术的瑰宝。</b></p> <p><b>与一般庙宇不同,兴教寺的哼哈二将居然走出了山门,坐在路旁直面人世风云变幻。</b></p> <p>兴教寺对面就是魁阁带古戏台。戏台与寺庙相对而建,体现了白族“以乐通神”的理念和对神明的敬畏。</p> <p><b style="color: rgb(0, 0, 0);">古戏台为三层重檐建筑结构,俯瞰呈“凸”字形,前面的舞台可以三面观戏。后面的高阁是魁星阁,当地人民在此敬拜魁星。</b><b>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世界戏院展览中,也有沙溪寺登街魁阁带古戏台的照片和介绍,可见其在我国戏院建筑史上具有典型意义和重要的文物价值。</b></p> <p><b>飞檐翅角,脊上龙吻、瓦兽,雕梁画栋,非常精美。月夜的古戏台更是美得令人赞叹!</b></p> <p><b>过去,寺登街每隔三天有一个集市,各地来的马帮投宿在马店中,在四方街交易、拜神、看戏。据说戏台上的表演会通宵达旦,持续两天,热闹非凡。</b></p> <p><b>寺登街马店众多,大多是前铺后店,即临街的门面做商铺,后面的院落开马店,供马帮住宿、存货、存放马匹。整个四方街周围及三条古巷道两旁的这种建筑格局,基本上完整无损地保留至今。</b></p> <p><b>寺登街的道路都是用石板和石子铺就,路侧有排水沟</b></p> <p><b>古建筑民居群一带道路狭窄,这种三轮是唯一能通过的机动车</b></p> <p><b>白族民居的结构与北京的四合院相似,院门一般都开在宅院的东南角</b></p> <p><b>讲究的宅子都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b></p> <p><b>庭院结构多为三坊一照壁,即三面建房,二层居多,正房高于厢房,正房对面是彩绘照壁。</b></p> <p><b>体现天圆地方的庭院,照壁前还有假山装饰。</b></p> <p><b>白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汉文化底蕴深厚。在白族民居中随处可见寓意吉祥喜庆、家风家训、应时应景的文字和楹联。无论年节和盖房、婚丧等大事,门口都要贴上相应内容的对联。</b></p> <p><b>即使再穷困,门口的对联也是不能少的。</b></p> <p><b>寺登街民居的建筑木雕也是一大看点,图案不仅寓意吉祥富贵,而且很多雕工精美,栩栩如生。剑川是有名的木雕之乡,始于公元十世纪。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后,逐步形成了独特精湛的技艺。</b></p> <p><b>白族人民崇尚自然,家家户户栽花植树。</b></p> <p><b>这是一座比较讲究的新宅院,院内花木葱茏。</b></p> <p><b>户外也到处鲜花盛开</b></p> <p><b>一些临街的窗户装点得雅致怡人</b></p> <p><b>漫步小巷令人赏心悦目</b></p> <p><b>寺登街最有名的古民居、现存最有名的马店,就是坐落于古街北侧三家巷的欧阳大院。</b></p> <p><b style="color: rgb(51, 51, 51);">欧阳大院外门是用沙溪特有的红砂石雕砌而成,门上雕刻一幅嵌字联:“欧脉钟灵地,阳光丽普天”,不动声色地告诉来客此乃“欧阳天地”。门头两边彩绘题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问我归心向何处,三分周孔二分庄;过客不需频问询,读书声里是吾家”,大门两侧雕刻“农耕图”和“勤读图”,道出了主人崇尚的诗书文化和田园生活。大门两边还雕有马、羊、虎、犬,并配以题字:“处事忠为主,为人孝作先,节乃见志坚,心直义能全”,对应儒家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站在门口的老先生即是居住在这里的欧阳家后人。</b></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从大门进入,通过幽深的小巷道,两旁高大的墙壁已经斑驳褪色,但仍能依稀看出一些题字和人物山水画。</b></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欧阳大院正门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大门,挑角出檐、雕饰精美。 </b></p> <p><b>欧阳大院由几座相连的院落组成。这是主人居住的正院,还有一个供客人居住、带花园和小戏台的侧院,一个马厩所在的侧院,都是三坊一照壁格局。</b></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正中堂屋六扇“百福百寿”格子门,雕刻有一百个“福”和一百个“寿”字,每个字的写法各不相同,堪称一绝。门上匾额“秀接庐陵”,提示欧阳家祖上是江西庐陵。据说大院里曾有一面照壁上书“六一家声”四个大字,取自古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晚年字号“六一居士”,道明了大院主人与欧阳修有世系关系。 </b></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正房二楼摆放着欧阳家的神龛,雕刻有龙、凤、狮子、麒麟、松鼠、葡萄、牡丹等图案,是剑川木雕的杰出之作。神龛上的雕花玻璃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赠送给祖上欧阳锦马锅头的,已有百年历史。</b></p> <p><b>从正房楼上窗户看出去,风景如画。</b></p> <p><b style="color: rgb(50, 62, 50);">厨房右天井的照壁上书写有“礼乐传家”4个大字,这里古井依旧,古灶犹存。</b></p> <p><b>去马厩</b><b style="color: rgb(50, 62, 50);">的门和正门在同一条巷道里,彼此独立,马匹从这个小门直接牵进马厩。马厩所在院落有一个便门与客人居住的小花园相连,方便客人照看自己的马匹。小门上有一幅画,据说画的是孙悟空,取意有弼马温看管马厩,让客人放心休息。</b></p> <p><b>在寺登街逛街也很有意思哦,有很多经营餐饮和特色商品的小店,都是用居民老宅改造而成,自然纯朴。</b></p> <p>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可以在小店里安静地购物、喝茶、聊天</p> <p>这是一家咖啡店,你看出来了吗?在这样的小店喝咖啡,别有一番情趣哦!</p> <p>还有众多利用老宅开办的小客栈,干净又温馨。</p> <p>很多老马店已改造成为客栈,有些还保留了前铺后店的格局。</p> <p>这是我们住过的古道客栈</p> <p>坐在二楼廊下的竹椅上观景喝茶,好不惬意!</p> <p>古宗巷北面街道比较宽敞。</p> <p>每周都有热闹的集市,逛集的人熙熙攘攘。</p> <p>游人可以在这里买到各种土特产品,还有很多当地人制作的特色美食。</p> <p>寺登街,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古集市,一个可感受、可享受、给人惊喜、又让人安静的好地方。我已经来过两次,争取再来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