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麦收记忆(写实散文)

春雨蒙蒙

<p><br></p><p> 夏至节令,骄阳似火。天气蒸笼般地变得火热起来,转眼又到了麦收季节。</p><p> 不知何时起,北方农村种麦的少了,但一望见田野的那片金黄,散发着成熟气息的麦香扑入鼻孔,儿时热火朝天的麦收情景便倏然浮现在脑海里。</p><p> 芒种一到,就算进入了“三夏”节令。于是割麦、运麦、打麦便畅响了农村人麦收劳作的进行曲。</p><p> </p><p>  </p> <p><br></p><p> 农谚道: “春争日头, 夏争时”。对农民来说, 争分夺秒地抢收小麦是这个时节里最重要的事情。烈日暴晒下, 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农民们在挥汗如雨、热火朝天地抢收小麦的场景。</p><p> 烈日炎炎,酷暑难当,但却隔阻不了人们对麦收的热情。离收麦还有些时日,大家就早早地把镰刀磨得闪闪发亮,准备好了肩担、草帽和麦绳。时刻准备投入一场麦收“战争”。毕竟麦收是农民心中最重要的事业,春种秋收自然也成为他们生生不息、永恒不变的生存方式。</p><p> </p><p> </p> <p><br></p><p> 夏收时节,学校便会放十多天的麦假,说是让我们帮家长做点农活,实际上主要是学校的老师大都为“半工半农”,他们也要回归田野,抢收麦子,养家糊口,维持生计。</p><p> 天不亮人们就张罗着起床吃早饭了,那个年代的早饭就是玉米圪糁粥伴几个腌萝卜片,外加几只玉面窝窝头,反正能填饱肚子就行。</p><p> 饭后得把镰刀重磨一遍,然后再用长茧的老拇指在刀刃上试试是否锋利,生怕割麦时误事费工,然后再带上些凉白开,直奔麦地。</p><p> </p><p>  </p> <p><br></p><p> 日头渐高,炎炎烈日便毒蛇般地舔食着人们的脊背,汗水迅速浸透了衣裳,水洗般地紧紧贴在身上。手掌间也磨出了水泡。脚踝处被麦茬戳的伤痕累累。野知了也在不停地叫着,这时人们才感觉口渴难耐,嗓子像冒烟一样,顿时身疲力乏,肚子也凑热闹似的咕咕直叫。</p><p> 满车的麦子装得小山似的,拉起车来一走一晃。土路坑坑洼洼的,每走一步都很吃力。如遇到车胎突然放炮的情况,一车麦子就会翻倒在路沟边,又累又饿的真气人,无奈只好再次把散落的麦子装上车,等运到家后,一屁股坐地上直喘粗气,连汗水也顾不上擦试一下,整个死人一般。</p><p> </p><p>  </p> <p>  人们常把夏收比作“龙口夺食”。“夏日的天,娃娃脸”,大晴天里常有大风、雷雨、冰雹等灾害突然来袭,如不抓紧收割,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农谚道: “农忙无闲人”,所以一到麦收季节,男女老少、老弱病残都要走出屋门,上阵田野,参与麦收,多多少少会负起自己的那份责任。</p><p> 最难忘的是打麦子了。趁着日照当头,骄阳似火,得赶紧把收割完的麦子脱粒凉晒。</p><p> 省道坪曲线从我们村子中间穿过,过路车辆较多,那时有人为节省机器打麦费用,常把麦子铺在公路上,让过路车辆碾压脱壳。就着平整的路面扬灰除尘、凉晒麦粒。大中午的车辆很少,有人便躺在麦秸秆上休息打盹。由于过度劳累,人睡着了,便会发生被车碾死碾伤的交通悲剧。为了打麦,竞搭上一条性命,现在一想起来就为此叹息,农民的命可真薄啊!</p><p> </p><p>  </p> <p><br></p><p> 村里只有一台打麦机,打麦的家户又多,再加上人们心急如焚的迫切心情,只能排队等待。为此在日头下等几个小时是常有的事,为了能早点打完麦子,也时常发生插队走后门的事,为此还经常发生一些“战争”,双方除了恶语相加,还要弄个头破血流才肯罢休。到如今,也弄不明白忙活了大半天的人们怎么还有如此精力,好像永远都有使不完的劲头。</p><p> 每当夜幕降临,麦垛便成了我们孩童的乐园。小伙伴们围着几个麦秸垛,掏出一个洞,挖出一个坑,在精心营造自己的 “家” ,全然不顾麦芒刺肤,麦秆扎身。</p><p> 老屋靠北有一排平顶房,我们可以顺梯子上到晒坪之上。上顶后,整整齐齐排好队,站在前面的弯腿伸腰、展开胳膊,腿一蹬,身子一纵,整个身体便朝下面的麦垛落去,顿时囤积的麦垛上就砸出了一个小坑,其他人轮番而上,动作娴熟潇洒,大家竟都毫发无损,安然无恙。</p><p>   </p><p>  </p> <p><br></p><p>   那时候,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开展以 “拾麦穗” 为主的 “勤工俭学” 活动。</p><p> 来到麦茬地里,老师一声号令,我们便拎起竹篮,顶着骄阳,开始弯腰捡拾收割落下的麦穗,体验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艰辛和不易。</p><p> 现在自己身为人师,才切实感悟到了当年老师让我们 “拾麦穗” 的教育初心。</p><p> 五月的麦收,是农村人守望一季的幸福。那金黄色的麦田,犀利闪亮的镰刀,额头滚落的汗珠以及收获后的殷实感,已定格在我的童年记忆中。</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