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余荫山房是清代广东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原园主人邬彬(1824—1897年),字燕天,咸丰年间因纳粟获任内阁中书,任职不久即在大选中被选用为员外郎,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因“克襄王事”有功,被咸丰帝诰授为通奉大夫,从二品官衔。咸丰八年(1858年),以母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料理家业。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余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同治十年(1871年),余荫山房建成。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又因这所园林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称,以示谦逊。</p><p>(下面三张照片是无人机航拍)</p> <p>邬彬在京任职期间,正值园林发展大潮,北方的统治阶级,江南的官宦文人营造宫署,私家之风甚盛。在这股造园风潮的影响下,邬彬感触殊深,心想有朝一日,辞官返乡,筑一园林,过归隐闲逸生活,实属人生一大快事,遂请苏杭画师绘制园林景观图纸,以待日后退职回乡实施。咸丰八年(1858年)邬彬以母年迈为由,辞去官职,归隐乡里。一面全心料理家业,一面又勤奋读书。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潜居邬公祠和善言邬公祠所剩下来,面积约为三亩的土地赏给邬彬。邬彬便参考画师绘制的园林景观图纸和在京任职时获贝勒王爷赠送的一幅水粉画,又借鉴了广州“海山仙馆”的造园技法,利用这块土地因地制宜地建造余荫山房。经过五年时间,耗资白银三万两,于同治十年(1871年)落成,从而在广东大地上,继佛山梁园、顺德清晖园、东莞可园之后,又增添了一颗岭南园林的瑰丽明珠,她以“嘉树浓荫,藏而不露,缩龙成寸,小巧玲珑”的娇姿,被世人誉为岭南园林小型宅园的代表作。</p> <p>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邬彬辞世后,余荫山房产业由其次子邬宝莹继承。邬宝莹辞世后,其子邬庆桂又继承该项物业直至全国大陆解放。建国初期,番禺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进驻南村,组建地方政权,继而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按照当时没收地主财产的政策,对作为南村十大主(十大地主富豪)之一的邬庆桂家族财产的余荫山房予以没收,用作地方政府番禺县第五区公所的机关驻地,从而宣告了余荫山房自1871年建成起至1950年政府接收为止长达79年作为私家园林的历史终结。善言邬公祠先后用作贲南中学和番禺二中校址,1952年番禺二中迁往沙湾后,善言邬公祠收为区公所办公用地,部分房产用作南村供销社仓库。在“三面红旗”风起云涌的1958年,番禺县第五区公所易名为番禺县南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办公地址仍设在余荫山房花园及善言邬公祠内。余荫山房长时间用作政府机关办公场所,因而得以较完整地保留。</p> <p>北门牌坊</p> <p> 旧的余荫山房占地总面积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在四大名园中,余荫山房是保存原貌最完好的古典园林,也是最精致、最典型的岭南园林建筑。</p><p> 目前的余荫山房景区由善言邬公祠、余荫山房、瑜园、后花园和文昌苑组成,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加上灵龟池和北门牌坊进入后的空地,总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p><p> 文昌苑景区是2006年后扩建的仿古建筑,主要有挂榜山、文昌阁两大景观。</p> <p>“花开当夏 醉美余荫”2020年番禺区紫薇文化旅游节2020年6月13日在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余荫山房启动。余荫山房内成千上万朵紫薇盛放,汉服仙女与花争芳斗艳。</p> <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span></p> <p>仙女与紫薇花</p> <p>闻香</p> <p>露齿的微笑</p> <p>含羞待放</p> <p>窈窕淑女</p> <p>翩翩起舞</p> <p>圆</p> <p>瀑布美景</p> <p>书中自有黄金屋</p> <p>大家闺秀</p> <p>大气</p> <p>紫薇花开</p> <p>采花</p> <p>廊道仙女</p> <p>出水芙蓉</p> <p>亭亭玉立</p> <p>楼景</p> <p>寻花闻道</p> <p>荷花仙女</p> <p>慢步桥道</p> <p>挂榜青山中</p> <p>小仙女</p> <p>汉服小哥</p> <p>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粹和女性国服。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p><p> 2020年7月5日再次来到余荫山房,拍摄旗袍与清代园林的能邂逅。</p> <p>善言邬公祠</p><p> 余荫山房旧园面积只有1598平方米,却将中国园林元素——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桥、廊、石山、碧水尽收园内。</p><p> 余荫山房既是岭南园林文化精品,又是岭南宗祠文化、书院文化的代表,它是寓宗祠、书院、园林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实体。从祠堂的规模、构件、对联、匾额的内容等等,都体现其具有浓厚的宗族文化色彩。</p><p><br></p><p> </p> <p>善言邬公祠对联“惟孝友乃可传家,兄弟休戚相关则外侮何犹而介入;舍诗书无以贻后,子孙见闻不俗虽中材未至为非耕”,两边侧门“扬烈”、“诵芬”匾额和青云巷的“凤起”、“蛟腾”匾额,以及祠堂大门上的六国大封相、封神榜故事人物木雕装饰等,都是宗族文化的体现。</p> <p>善言邬公祠的建筑布局是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大门两侧有包台(鼓乐台),凡迎接贵宾或有盛大喜庆活动,鼓乐手分立包台,敲锣打鼓,呜金奏乐。门前有象征宗族权力和门弟高贵的石鼓。大门分设上下两层,不设槛闸。平常只开启脚门,族人进入祠堂必须弓身,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当有喜庆活动时大门才开启,欢迎贵宾,族人则只能从两侧青云巷进入。在享堂前为五级台阶,大堂正厅两侧门顶用金钱图案装饰,邬氏家族的权威可见一斑。</p> <p>善言邬公祠除了堂内的布局考究外,屋脊上也用大量的灰塑装饰,图案精美,寓意深刻。门厅正脊东面的“康宁图”寓事业有成,康乐安宁;向西面的“天伦图”寓龙凤呈祥,幸福家园;向南面的“喜鹊竹子”寓喜报平安;享堂正脊东面的“高冠富贵图”寓升官发财,衣锦荣归;向西面的“春魁报喜图”寓父子登科,双喜临门之意等等。 </p> <p> 在私家园林转制为公有用途及文革期间,部分珍贵门窗构件遗失。据统计,余荫山房善言邬公祠中堂(享堂)、寝堂屏门缺失共18扇、两侧廊庑窗扇缺失共36扇,深柳堂屏门缺失共8扇,瑜园二楼船厅窗扇缺失共12扇等。74扇门窗的缺失成为名园的一大遗憾。</p><p> 2015年,余荫山房管理处再次启动对缺失门窗的修复工作,修复后的门窗重现了古建筑原有的空间组织。透过门窗,亭台楼榭、山石池桥若隐若现,框成一幅“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景,尽显“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韵味。</p> <p> 余荫山房由于紧贴善言邬公祠的东面,而善言邬公祠是村里的公用祠堂,从风水学(堪舆术)来讲,不适宜做宅第。邬彬可能也注意到这点,因此一直没有在此居住。</p> <p>余荫山房内主要有三大突出景观、四大园林建筑。红雨绿云景观、浣红跨绿桥廊景观、深柳藏珍景观;深柳堂、卧瓢庐、玲珑水榭、临池别馆。</p> <p>门厅:余荫山房的原正门不是现在售票处(北门)旁边的那座牌楼大门,原正门在南边,很小,符合中国人低调内敛不事张扬的性格特点。</p><p> 临池别馆后是山房的正门。在门厅,可见描绘本园特色的门联:“余地三</p><p>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园名取联前两字。该园始建于清同治三年。</p> <p>临池别馆,原是书斋,为硬山顶建筑,前临四方荷池。古时候的文人雅士以墨砚为“池”, 蘸砚挥毫称为“临池”。因此用“临池”来命名这馆舍真是精妙绝伦。馆内朴素简洁,与深柳堂形成鲜明对照。外观新颖,明间以细密的冰纹花隔断涂金假窗装饰。为适应岭南地区台风频袭的特点,屋顶不陡,屋面线平直,以减少受风面,建筑形象简朴中显出典雅。廊檐柱联:“别馆恰临池洗砚有时鸥可狎,回廊移步月寻诗不觉鹤相随。”想当年,园主人在月色溶溶,风送荷香的清夜,广邀文友,寻诗觅句,是何等惬意!</p> <p>从正门门厅前天井回望</p> <p>隔池望深柳堂,堂前那株炮仗花据说是岭南地区最老的。</p> <p>临池别馆与深柳堂中间是石砌荷池(方池)</p> <p>深柳堂:是园中主题建筑,古色古香,厅上两幅花鸟通花花罩栩栩如生,侧厢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画橱,碧纱橱的几扇紫檀屏风,皆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着当时名人诗画书法。</p> <p>大门横匾"大雅含宏",两旁对联:鸿爪为谁忙,忍抛故里园林,春花几度,秋花几度;蜗居容我寄,愿集名流笠屐,旧雨同来,今雨同来。为山房故主邬彬所撰,是造园主旨。</p> <p>深柳藏珍:堂内布局,超凡脱俗,古色古香。厅上两件珍奇的"松鹤延年"和"松鼠葡萄"木刻大花罩,栩栩如生,巧夺天工。</p> <p>深柳堂中对联:山余受月三弓地,房荫停云一径幽。联文高雅,蕴含"余荫山房"。</p><p></p><p></p><p></p><p><br></p> <p>余荫山房的善言邬公祠、深柳堂、临池别馆、瑜园等各大建筑内,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广式红木宫灯。广式红木宫灯起源于明朝,盛行于清朝,是绘画、木雕和玻璃工艺的集合体,使用进口红木精细雕刻,有精细的手绘画,有灯泡、灯穗和可做成转动效果的走马灯。因其选材考究、制作精细,常被用作装饰或文化交流,一度得到过“中国灯”的美誉。</p> <p>古井</p> <p>虹桥映月:虹桥东连绿云,西接红雨,浣红跨绿,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是贯通全园景观的主线,成为余荫山房标志性景观。浣红跨绿廊桥是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桥廊高于堤廊,形制歇山。桥廊全场只有20米,将桥、廊、亭、栏巧妙地构成一体,十分精致。水中睡莲平卧,半圆拱桥,回光倒影恰似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廊桥飞架南北,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分,西片红雨,东片绿云。建筑物绕池而建,突出了以水为中心的园林布局。</p><p><br></p><p><br></p> <p>红雨绿云景观:玲珑水榭的西面望去,是浣红跨绿廊桥。这座只有20米长的小桥不容小觑,它把桥、廊、亭、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园区分成两部分。西面"红雨",指深柳堂前火红的炮仗花;东面"绿云",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观。和余荫山房点题对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遥相呼应。</p> <p>夹墙翠竹是余荫山房著名绿化景观之一。苏东坡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咏竹》诗中,点出竹类的崇高地位。中国园林广泛植竹,体现了“雅”的风格。园主将竹子植于两墙之间,不仅经济利用土地,而且表达园主富足之意。并以竹子通直、虚心的风格警示后人,要像竹子那样正直向上,虚怀若竹,才能富足长久。</p> <p>从西向东看:北是深柳堂,南是临池别馆,中间是方荷江池,东是浣红跨绿廊桥,浣红跨绿廊桥后面是玲珑水榭。</p> <p>浣红跨绿廊桥东面是八角池和玲珑水榭。榭也是八角形,窗大开,八面环水。显得水榭的空大。厅内沿墙是些古式桌椅之类,榭周围的桥、廊、径,都与八角边或垂直或平行。而北园墙却有一个小亭,却是半圆形的,可容坐两人,谈天、观雨、品茗,亭前置一小桥,更添亭之清雅离尘。</p> <p>玲珑水榭,这座建筑为八角卷棚歇山顶建筑。窗户八面开启,玲珑通透,又置身水中,故又称玲珑水榭,是园主人邀集骚人墨客挥毫雅叙的地方。因使用功能需要,所以体量较大,反映了岭南园林文化的特点。榭内设八条檐柱四条金柱,均用坤旬木制成,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研究价值。</p><p><br></p> <p>水榭造型华美,玲珑通透,景内有景,置身榭中,可观赏八面景色: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清,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晖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p><p><br></p><p><br></p> <p>水榭东南沿园墙布置了假山,水榭东北点缀着挺秀的孔雀亭和来薰亭,周围还有腊梅花、南洋杉等珍贵古树。</p> <p>卧飘庐:余荫山房“深柳堂”右侧有间庐舍,名曰“卧飘庐”,庐中透过格上镌嵌着的蓝白相间的玻璃“满洲窗格”,可以欣赏到一年四季的景色。</p><p> 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是园主宾客憩息之所,室内虽然陈设简朴,但窗户设计别开生面。后排的百叶窗,通过摆动窗叶可达到通风采光的效果,经济利用空间。前排用蓝白相间玻璃窗,通过玻璃曾面的变换,使室外景色四季变幻,给园林平添不少雅趣。</p> <p> 瑜园,是园主邬彬后人于1922年添建的息居之所。它传承了岭南建筑风格,无论在建筑外貌上还是在室内装饰上都与余荫山房融为一体。园内迂回曲折,桥、亭、池、馆工艺精奇,门窗造型千姿百态。俯瞰瑜园,屋顶参差,高低错落,树丛簇拥,花木争妍。瑜园为两层楼房建筑,面积435平方米,游人可以登楼游玩,俯览余荫山房的景色。 </p> <p>瑜园北面与余荫山房仅一墙之隔</p> <p>后花园</p> <p>潜居邬公祠:紧邻善居邬公祠右边的地方,就是潜居邬公祠景区,又叫文昌苑景区,是2006年才扩建的新景区。主要景点有文昌飞阁和挂榜青山。</p> <p>文昌阁为一座江南风格的园林建筑,着意展示岭南园林文化具有多元和兼容的特点。文昌阁高15.4米,外观呈八角形,采用貌似四层实为三层的空间分隔,既加强了立面景观美,又符合阳数寓意吉祥。整座建筑高耸挺拔,直上凌空,飞檐优美,翼角起翘,气势不凡。每当风起,梵玲叮当,令人心旷神怡。殿内天花藻进绘有人物、花卉、鸟兽、山水等,画工精细,生动引人。文昌阁两侧,回廊天花,亦满布番禺地方风情彩绘和催人奋进的民间故事连环画,寓教育于园林中。</p> <p>许愿树</p> <p>闲趣亭</p> <p>潜居邬公祠令全景</p> <p>六小亭</p> <p>挂榜青山:挂榜山是与文昌阁遥相呼应,相辅相成的景物。昔日文昌阁、魁星像、挂榜山三者巧妙结合为一体,成了读书人的向往之地。登文昌阁,拜魁星,眺望挂榜山,仿佛“金榜题名”就在眼前。这一民间习俗,自古以来,也就成为番禺地区一项民俗活动。挂榜山高8米,山体宽宏,群峰突起,雄奇峻峭,有危径、洞壑、石崖、绝壁、飞瀑流泉,境界多变。闲趣亭联:“滴翠山头,云青青兮欲雨;飘香湖畔,水澹澹兮生烟”,正点明了文昌苑的山水,是以山为血脉,以植物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的叠山理水技巧。挂榜山游人可拾级而登,也可穿壑而过,洞口顶部筑成“穹”形,状如钟乳垂挂,颇为壮观。</p> <p>紫薇花</p> <p>灵龟池</p> <p>荔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