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舅爷是一位画家,2002年我曾有幸在上海老人家中与其生活了两个月,老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探索、对做人的坚守是对我最好的教育和启迪,纯粹、宽容、淡泊、执着是老人给我留下的印象……今就以此文纪念我的舅爷<br><br><br> 我的舅爷<br> ——水墨卢山<br><br>丹青世家<br><br> 卢山先生,字燕君,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北京的书香门第,丹青世家。打他记事起深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祖父是一个画水墨螃蟹的高手,兴许是隔代分外亲的缘故,童年的卢山,常依偎在祖父膝下,老人常手把手的教孙儿学画画,并常赞誉卢山孺子可教。卢山的父亲也喜好水墨丹青,他酷爱冰清玉洁的梅花,爱梅画梅,一生都画梅。而乖巧玲珑的卢山,常在一旁悄悄地看着父亲画画。在卢山的记忆中,父亲喜好书画、古董的收藏,同时也收集了大量的美术书籍、名家字帖等,童年的卢山身处丹青世家,耳濡目染,对水墨丹青早早打上了深刻的印记。<br> 或许是卢山受家庭影响太深而实在太爱美术的缘故,以至在读书期间,严重偏科,据卢山回忆,当年他在毕业时,图画课得了99分,而数学竟然不及格,看来能否顺利毕业成了大问题?好在学校反复研究,看在他学习的总平均分在70分以上,勉强让其毕业。<br> 然而卢山先生在美术上的天份不得不让人折服。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他画了一幅雪景画,老师倍加赞赏,并当场请来众多学生,排着队一一前来观看卢山的画作。也许当时的作品还比较稚嫩,但卢山却第一次尝到了那种成功的喜悦,无疑增强了他继续向艺术道路进发的信心。在卢山先生九十寿诞画展上,一幅《骑驴客醉风吹帽》吸引了众多眼球,这是他15岁时临摹的胡伯翔的代表作,作品把古画的韵味临摹得唯妙唯俏,足见其少年时不同凡响的艺术天赋。<br><br>求学之路<br> <br> 走进卢山先生九十寿诞书画展的大厅,一幅浸染着岁月风霜的大型水墨山水画作赫然映入眼帘,人们驻足观看,其画题款是“八千里路云和月”,正是这次画展的主题。只见画作上方留有刘海粟大师的题词:“打破一切自然的藩篱,传统的藩篱,在五百万重的枷锁里解放出我们的自我。”面对自己早年的画作以及大师的题款,卢山先生沉思良久,无不追思起当年的那份师生情谊。<br> 那是令卢山先生难忘的1947年,痴恋美术的卢山十分崇拜在心中对刘海粟大师心仪已久的他,卢山毅然决定报考上海美专。临考前,他久久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万一考不上,哪怕到上海美专打工当苦力,也要跟随刘海粟校长学画画。“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求学心切的卢山如愿考进了上海美专,如鱼得水,有幸得到刘海粟、潘天寿、汪声远、陈大羽等众多大家的指点栽培。聪颖好学的卢山更是有幸成为刘海粟的得意学生。有一次,他画了一幅大型水墨山水画,自己题款为“八千里路云和月。”刘海粟看了笑着称好,并当场关照卢山到去一次他家。卢山欣喜若狂,花钱把这张画裱好,匆匆来到老师家。刘海粟热情地接待了他的学生,不仅挥毫为其题词,而且还表扬他有表现能力。多少年过去了,但那时的情景卢山至今记忆犹新。<br> 而卢山所仰慕的导师为其作品题款还远不止一次,记得临毕业那年,卢山先生忙着毕业创作,那是一幅用4张6尺宣纸拼在一起的水墨画,由于篇幅较大,卢山只得求助他姐姐,临时借用姐姐家的空房间做画室,将纸铺在地板上,他蹲在地板上,闭门创作。几天下来,一幅水墨韵味十足的山水画创作大功告成,卢山题款为《秋山行旅图》,此画一经亮相,赢得众多导师的点赞。时任班主任的汪声远老师作为上海滩有名的画驴大家,他看了连声称好,并画龙点睛般地为学生的画作上添上好多驴,而且还提了字。与此同时,书画家陈大羽、书法家李献相继为卢山画作题字写诗。更令卢山感动的是,刘海粟校长给他的画给予高度关注,并写下了极高的评价:“燕君贤弟:苍浑超逸,气韵生动。”应该说,《秋山行旅图》是卢山艺术生命中最为看重的珍品,然而令老艺术家遗憾至极的是,历经“十年浩劫”的多次抄家,陷于无助困境下的他万般无奈地把此画撕得粉碎,只留下了刘海粟的题字。如今在画展上再次凝望老师的墨宝,坐在轮椅上的九旬老画家眼眶一阵酸楚,百感丛生,悲喜交集。<br><br>历经坎坷<br><br> 1950年,卢山在上海美专学成毕业。作为初解放时为数不多的艺术青年,他踌躇满志,一腔激情,很快加入了共青团、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和新国画研究会,着手为新中国建设大干一番。<br> 1951年,经时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著名版画家沈同衡介绍,卢山只身来到素有“金罗店”之称的沪郊古镇,在罗店中学当上了美术教师。在卢山看来,教师育人,弘扬艺术,这是天大的好事,为此他乐此不彼。而令卢山最感欣慰的莫过于学生的进步,以致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他还在喋喋不休地夸奖着他的得意门生沈延太呢。有一次,卢山安排学生为语文课中的一段描写风景的文字配插图,沈延太是最早画好的,而且构图新颖细致,别具新意,对此卢山格外垂青,并鼓励他报考美术学校。后来沈延太没辜负老师的厚望,不仅版画。木刻学得精到,而且成为业内颇有名望的摄影家,曾出任过《中国妇女》杂志副主编。<br> 命运的坎坷曲折不是憨厚耿直的卢山所能料到的,1958年,一直埋头于艺术创作和教学的他,怎么也没想到,他会连遭厄运。先是被扣上“右派分子”的帽子而逐出教师队伍,“下放”到农村当农民;接着妻子又离婚。家庭破碎、生活无着,一时间,文弱的画家潸然泪下,万念俱灰。然后他实在无法舍弃亲生的三个儿女,亲情唤起了他必须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当爹当妈的双重责任促使他紧咬牙,艰难地挺了下来。<br> 对一个画家来说,艺术无疑就是自己的生命。打从下放农村“改造”起,整整27个年头,无论命运之路何等坎坷崎岖,但卢山与他相依为命的画笔始终紧紧相牵。<br><br>不倦丹青<br><br> 某种程度上说,被下放到农村劳动的画家更接地气了。那时罗店有一条河,沿河尽是烧砖的窑厂,卢山放眼望去,不由喜上心头,砖窑犹如山峦,起起伏伏,多美的风景。创作的冲动驱使画家忘了当时的处境,拿起画笔,忘情地投入了主题为《砖窑平地起》的长卷水墨画,画卷整整两米,当最后收笔之际,卢山自己也觉得非常满意。恰逢此时上海举行美术大展征求画展作品,画家不由为之心动,怎奈限于当时的身份,卢山进退两难。好在有位同情画家的学生主动请缨,帮卢山把画作送到上海美协。美协的老师看了以后,极为关切地说,这位庐山已经好久没见他画画了。那位学生告诉他,卢山老师下放农村锻炼,他体验生活,所以才能画出这样生动的题材。卢山的作品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后来美协召开座谈会,卢山也应邀参加并谈了创作心得,会上,与会者对此画赞赏有加,称此画是深入生活的结果。<br> 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山水画家的许多作品都不是在宣纸上完成的。有一段时间,当时的公社领导安排卢山画宣传壁画,卢山乐意接受,因为毕竟也是画画。那些日子里,卢山不仅在公社机关画,而且还跑遍了各生产大队,上上下下爬梯子,甭说有多累。由于长时间在阳光照射的白壁上作画,眼睛受到极大伤害而得了眼病。<br> ”文革”期间,尽管画家的处境更为艰难,但卢山说什么也不轻易放下画笔,极尽全力,笔耕不止,而只是转换了一种特定的方式。当时农村建筑业兴旺,有一个建筑工程队久闻卢山盛名,于是他们特意安排画家到建筑队打工,那时农家在造好新房时,往往还要砌个灶头。画家就帮农家在新灶头上画画,妙笔生花,深受农民们欢迎。一时间,“灶头画画家”的名声远播。<br><br>彩墨人生<br><br> 历经磨难的卢山先生,数十载对水墨丹青痴心不改。在漫长的期盼中,老画家终于又迎来了他水墨艺术的第二个春天。1984年,卢山恢复公职,此时已离退休差不多还有两年时间,那时罗店中学请他返校任教,而已在罗店工人俱乐部负责美术教育培训多年的画家,似乎更钟情于社会艺术培训工作,更何况慧眼识才的俱乐部也坚持不放人,就这样,老画家一边抓培训,一边搞创作,对历经风雨的卢山来说,时间显得比什么都珍贵,他一直干到70岁才正式退休。期间,卢山又恢复为上海美协会员,先后担任上海民革香山画院副院长、宝山美协副会长等职,老画家宝刀不老,又驰骋在沪上画坛。平反之后,山水风物之美重新激活了他潜存于内心的对大自然的亲和之情,创作出一大批山水画,成功地表现出昂扬的笔意和华润的墨气,画出了大自然的浩荡清旷。老艺术家谦卑地表示:“我满意的作品不多,但是我画画比较快,比别人都快,但过去成功率不高,现在老了感觉有点把握了,画出来也有些作品了。”鉴于卢山老先生的艺术成就,宝山有关各方专程为他举办了从艺60周年大型书画展,相关领导和艺术同道到场致贺。<br> 2006年,饱经岁月风霜的老画家走进宝山电视台《精彩人生》专栏,接受媒体人物专访。当主持人问到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时,卢山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对赚钱兴趣不大,如果光为了钱,就画不好,作品也没有生命力。”“我的愿望就是能多活几年,多创作一点作品,将来作品多了,就把它捐给两个地方,一个是罗店,罗店是我第二故乡,我是1951年来到这儿的;还有一个就是安徽。子女们都觉得这样很好。”<br> 对于自己的人生,卢山坦然表示:“虽然我两袖清风 没什么财产,但是我觉得我生活很幸福,特别是这些年来随着国家的发展变化,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更好。”更让老先生释怀的是,这些年来,丹青世家,薪火相传,他的女儿和两个儿子在书画艺术上一脉相传,颇有造诣。<br> 滨江临海的宝山没有山,但卢山先生心中有山,半个多世纪以来,小桥流水的古镇,犹如一幅幅山山水水的画卷,,演绎着老艺术家心中的无悔人生,不倦丹青;跌宕起伏,水墨卢山。</h3>